李黛男 崔家鹏
术语是某一领域或学科的专业用语,是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术语承载的是专业知识,所以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追求科学严谨。其中术语要求的单义性是术语规范化的重要原则,歧义术语的规范是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中医术语的规范化同样需要解决歧义术语。
术语通过语音和文字来表达,使用的语言、文字决定了术语的特点。语言本身具有歧义现象,中医语言也不例外。中医语言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语言及思维方式都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中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受到哲学、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因此语言特点必然与其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其中一些语言特点是可能产生歧义的原因:①言简意赅的中医语言多采用借代、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格[1]。②在中医发展过程中,语言由于文字的匮乏,许多字、词经过引申、假借等方式被使用,造成了一字多义、一词多义。③中医语言继承了中国语言文化中的含蓄、隐晦的特点。由于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与西方现代科学的认知方式有所不同,中医中含蓄、隐喻的语言称为模糊性语言。④目前的中医语言相对于现代用语来说仍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特点。古汉语的书面用语多为文言,讲究格律,注重形式美和音律美。文章书写多学习骈文,语言采用四六句,文章结构讲究对仗工整、声律和谐。⑤思维方式也影响着语言的表达,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最有特色的是象思维。象思维是王树人对中国传统中作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之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的概括[2]。他认为象思维是人的思维回归“本我”的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方式。中医语言的表达暗含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正是象思维在中医学科的体现,是构建中医理论的重要方法。这种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医语言的隐喻特点。这些特点使中医语言表达的不够准确,内容容易产生歧义,同时也是中医术语歧义现象产生的语言背景。
名词术语的规范和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是人类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中医术语的规范和统一是中医继承与传播的基础和关键。中医术语规范化在国际交流、临床、科研、信息统计的需求下开展起来,并非先成立名词审定委员会[3],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布的关于中医术语的国家标准难免不符合术语学。2000年后成立了中医药名词委才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医药术语的标准化,在标准化过程中,对中医语言的处理并没有完全转化为逻辑较强的现代语言。虽然中医药术语标准化已取得不小成绩,但仍存在中医药学名词术语体系不清晰,标准之间不统一,术语学方法不严谨等多种问题。其中中医术语多义现象仍是要解决的难点。歧义是指文字、语言在理解上有2种或多种,解释意义不明确。术语的多义是产生歧义现象的直接原因,歧义本质上是可以消除的,这种理解意义上的偏差在给出限定语境时便可有效避免。从根本上看,中医语言的特点决定了中医术语的特点,因此解决中医术语歧义最关键的就是对术语语言的处理。
2.1 产生歧义的中医术语特点中医术语语言的特点鲜明且独特与中国传统语言特点密不可分。朱建平[3]将中医术语的独特性归结为历史性、人文性、定性描述、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名词来表述这4点,概括了中医术语现代化的发展现状。李灵巧[4]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主观性这一特点。虽然没有明确具体解释,但从经验来看,不同的医家对同一句医学经典可以分析出不同的道理,并且这个道理在他们的逻辑中成立,这种称为悟性的理解带有主观色彩。邢玉瑞[5]认为中医术语概念特点是以自然语言为主体,名词繁多而定义很少,定义多为外延定义,具有多相性、形象性及辩证思维特征,概念的规范性弱,定义缺乏逻辑的严密性。术语语言本应是逻辑结构严密的现代汉语,但目前的中医术语继承了中医语言含蓄、隐喻的特点,部分概念解释中依旧保留修辞方式,语言形式上也有三字格、四字格等句子。
中医术语语言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感性、理性和悟性相统一的认知结构模式和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6]。这些体现在术语的语言和概念的逻辑2方面上,多义的内涵和复杂的释义使得中医术语难以轻松符合标准化原则。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语言内含的隐喻思维是中医术语歧义问题的关键。
2.1.1 语言模糊性的影响在中医术语标准化时,中医概念因语言的模糊性导致内涵不确定,外延广泛,这种模糊性虽然使得语言所表达的含义更加灵活,更具有创造力,但在逻辑上缺乏严谨性[7]。在逻辑上,邢玉瑞[8]认为这种语言上的模糊让中医概念缺少逻辑统一性,导致在使用概念时人为割裂或错误定义中医概念。例如:气虚可以表示肺气虚、脾气虚或心气虚,如果不加明确的说明,理解上会有些许偏差,这种模糊性的概念若在使用的时候不加以限定,很容易产生歧义。模糊的语言给术语概念定义增加了很大难度,术语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也有所缺失。
2.1.2 语言表达形式的影响中医术语语言的表达形式在内容和结构上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在内容上,有些表达没有顾及中医内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构和协调统一。例如中药术语四气的气不能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来理解,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种属性。若将中药的寒热温凉4种性质叫做四性是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因为这个概念从古沿用至今,大家虽然觉得四性更好,却遵循之前的叫法。这里就产生了术语之间在逻辑上的冲突,若以气的本身含义延伸其他关于气的术语,四气中含有“气”字的表达显然不太合适。在结构上,中医术语的语言结构延续传承了古代汉语的语言结构,形成大量的单字格、二字格、三字格、四字格等语言结构[9],像“化”字是中医常出现的,如“运化”“阳化气”“肝阳化风”等,含义主要有产生、形成,消除、消化,溶解,性质或形态改变等[10]。这样的术语不仅不符合术语语言要求的规范化,给中医术语的翻译和国际化带来挑战,同时也是中医术语歧义需要解决的难点。
2.1.3 隐喻的影响隐喻是中医语言的显著特点,这种语言特点给中医术语标准化带来很多难题,尤其在术语的单义性、系统性、简明性等方面。例如:血海解释有3,①指妇女的肝脏,②指代冲脉,③为穴位名,这里都采用血汇聚的地方这个意象,使用上不加以标注或者区分容易引起误解,比如在治疗女子月经常见疾病时,治法中出现血海一词,这里的血海可以是上面3个含义中任何一个解释,血海在使用和理解上就产生了歧义。这类歧义术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度,使得中医药术语系统内部矛盾。再如,心为君主之官是将心在五脏之中的地位比作君王,若是想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君主制度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心为君主之官隐喻所指内容,这样的术语规范时简明性较差。除此之外,隐喻术语的解释常常具有争议性,本体和喻体两者之间共同特点的喻底有时并不惟一,不同解读会产生术语的内涵不惟一。
中医的语言对中医术语的影响较大,目前中医术语在标准化和规范化上距离国际术语的要求还有一个调整的过程。中医语言的现代化改革是一个可能突破这个问题的关键,同时对解决一部分由语言特点引起的歧义有帮助。
2.2 产生歧义的其他原因经过对部分多义术语的归类整理,从术语释义内容来看,历史年代、学术流派、学科分类等可能导致一个术语有多个解释。从历史年代来看,一个概念在不同年代可能内涵有所不同,例如:命门所指位置在不同年代不一样,最早《黄帝内经》中记载解释为目。战国时期《难经》将命门解释为精室。晋代皇甫谧将命门理解为督脉之气。明代掀起命门学说的热潮,对命门的位置更有多种说法[11]。从学术流派来看,不同的流派为了发扬自己的理论会将一些概念加上具有本派特征的解释,例如:相火一词在李东垣的学说中立论偏于脾胃气虚,而朱丹溪相火立论偏于肝肾阴虚[12]。从学科分类来看,同一个术语在中医下的不同学科里有不相关的释义,例如: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与中药学中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
中医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医语言的使用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市面上已发行的中医相关刊物良莠不齐,不同的作者写中医内容时都是按照自己对中医的理解进行撰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医专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更多歧义出现的可能。
总的来说,中医术语歧义产生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中医术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外因主要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术语释义不惟一。
在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当中,中医术语是中医继承创新的关键,中医术语的歧义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影响歧义的原因众多,此文从3个方面简单探究中医歧义的解决办法。
3.1 加强中医术语规范化中医术语规范化的进行旨在将中医术语更符合标准化要求,通过加强术语规范化处理可以减少部分中医术语歧义现象。从术语源头出发是加强编写和使用的规范化,从实际方法出发是多义术语的规范化。
3.1.1 编写和使用术语的规范化术语作为科技性语言,编写和使用都应符合国际术语标准,中医药术语的编写要符合国家标准,进一步成为被认可的行业标准。中医类辞典、百科、教材、专著等书籍应在国际术语标准的基础上统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医术语发展如火如荼,规范化的中医术语数量不断增加。虽然制定了大量标准的中医术语,但是中医书面用语的编写还没有做到统一采用标准化的中医术语。此外,中医术语的使用并不盛行,中医的教学、临床、科研、医疗行业、健康保健行业对于标准化的中医术语使用还不够规范。中医在编写和使用上不制定规范就会造成中医涌现越来越多的概念和新的名词,也会给概念增加更多的内涵和外延,可能使中医术语产生更多的歧义。因此中医术语编写和使用的规范化十分重要。已经标准化的中医术语不能束之高阁,要融入中医的实际应用,中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才能在时代中更进一步。中医院校是中医继承、发展的主力,中医教材是中医院校主要中医知识载体,中医教材使用术语的标准化对中医的教学规范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教材术语的统一可以解决概念定义模糊导致的传教不一。解读不同、版本不同、编辑者不同、对概念的定义重点不同都会产生歧义,在标准化术语的基础上对中医相关出版物所涉及的术语进行统一,就能有效减少因个人原因带来的内容偏差。统一编写和使用术语并非简单地将所有的解释一模一样,而是在严谨规范中医术语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约束,编写和使用术语的规范化就是对同一个术语的解释尽量保持一致,若是用处不一样,再在标准的术语上进行具体的补充。人们习惯了用自己觉得舒服的自然语言来描述中医的名词术语。标准化的中医术语语言枯燥、不生动,而且中医语言的使用还受地域、行业的影响,这都是已经标准化的中医术语应用并不可观的原因。标准化的中医术语要想广泛被应用,应该注重中医术语分级标准化,针对不同人群使用不同的标准化。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教学标准等逐步细化,使得标准化的中医术语更容易被接受和使用。
3.1.2 多义术语的术语分离单义性是科技术语的要求,目前的中医术语标准存在大量的多义术语,这些术语将常用的几种含义进行了保留,并没有做到一个术语一个释义。单义性必将是中医术语标准化发展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多义术语进行术语分离,即将每一种含义对应惟一的概念名词。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因多义导致歧义现象。可采用摒弃、加限定、换名等方法对部分多义术语进行初步的术语分离。摒弃就是把一些不符合逻辑或者不符合现代语言思维的一些含义删除。例如:浊气的其中一个解释为寒邪,寒邪在六淫中已经解释,可以将浊气的寒邪意思摒弃,在使用浊气表达寒气的古文中做特殊解释即可。加限定是针对不同学科或行业使用同一概念时,可加上学科或行业的特征词。例如:思既是七情之一,又在气功学中表达思想、意志等精神活动。可以加特证词七情之思或气功之思,将“思”分成2个术语。换名是将某条释义对于术语概念来说与整个术语系统逻辑不强时,将这条释义单独拿出来命名为新的概念。例如:贲门有2个含义,一是指七冲门之一,二是指耳针穴名,可以将其拆成2个术语,把第2个含义定义为贲门穴。虽然提出的3种方法不能将全部的多义术语都进行分离,但也是将多义向单义迈进的尝试,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中医术语歧义现象的产生。
3.2 补充中医术语语境在研究中发现,语境是造成术语歧义的重要因素,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歧义的产生会相对减少,很显然剥离语境的术语更容易产生歧义,这就是说如果能够将产生歧义的术语所存在的语境描述清楚,会大大减少歧义的产生。语境是指对语言现象与传播活动的发生与存在产生作用的环境。从微观层面看,它包括交际发生的特定场合和言语双方对语言的上下文的了解;从宏观层面看,语境范畴不仅包含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知识等,还涉及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征。这里的语境既包括客观环境,也包含认知环境[13]。这些影响语境的因素在信息传播中的差异可将语境划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中医文化的传播语境由现代化社会的外部环境和传统思想与现代科学和西方思想的冲撞的认知环境构成,中医典型的意在言外的语言文化,使中医文化成为高语境文化,因此,在中医文化传播中,现代低语境容易与中医的高语境文化产生落差,从而导致传播中出现歧义。针对由语境差异、已标准化的术语语境不充分造成的中医术语歧义,可以通过将高语境转化为低语境或者补充语境的方式来减少歧义现象。首先分析要解决的术语原本含义以及不同表达的引申义,之后通过对每种含义的解释还原到具体语境当中,找出能表达出本条含义的充分条件,再将语言整理成逻辑表达,最终形成规范的术语。若是认知隐喻思维的术语,则可以从多维度补充语境,尽量减少歧义。另外,注重中医文化的培养和传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认知环境,可通过人自身理解排歧。
3.3 完善中医术语概念体系中医术语标准化的发展,最初没有从整体出发而是在应用需求中成立,因此对中医整个体系来看,中医术语的系统性不强,术语与术语内部逻辑性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医术语的歧义。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医术语系统的构建有利于歧义术语的消除。首先要统一学科之间的差异术语,一个中医术语无论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针灸推拿学,还是其他具体学科中都应该内容保持一致,不能出现一个术语解释内容不同的情况。像七情这种术语可以用“中药七情”简单替换中药学科里面的“七情”这个术语,便于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七情”区分。其次,要注意术语与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气是中医哲学理论中尤为重要的术语,与气相关延伸的术语众多,营气、卫气等都是气概念的下位概念,在气这属概念下延伸的种概念需要与气有某种程度上的逻辑关联才更符合术语的系统性。胃气这个多义术语的脉象和舌苔2个含义与气本身并无严谨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解释会影响术语的系统性。脉有胃气是胃的生理功能反映在脉象上的表现,胃气表述为脉象与气的衍生概念无关,这会产生整体结构上的逻辑冲突,造成歧义。可以将这个含义抛弃,同时通过与其他术语的逻辑关联保留删除的含义的内容,使得原本内容不流失。例如:胃气表达为脉象这一含义的内容可以与脉象形成的营气和气血化生等内容相关联,表达出脉象与胃气的相关即可。中医术语概念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把术语的框架完成,更重要的是关联关系的建立,关联关系的好坏决定了中医术语的完整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中医学科知识本体的完善会为中医计算机化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完整的中医术语概念体系不仅加强了内部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减少了术语歧义的产生。
术语是一门学科交流、发展、传播的基础条件,中医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会加快中医的发展,为中医的教学、临床、科研及国际化带来便捷,但中医术语歧义现象会给规范化和标准化带来阻碍,所以中医歧义术语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术语的单义性原则也是中医术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中医歧义现象的原因之一。此文从3个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可能解决歧义的想法,期待随着更多人的重视与研究,中医术语歧义问题能得到更好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