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超 戴小华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CN)又称功能性神经症,临床上较为多见,就诊患者往往以心慌、胸闷、心前区疼痛为主诉,也伴有失眠、乏力、盗汗、紧张以及记忆力衰退等众多不适症状。主要为女性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妇女[1]。CN发病原因目前还未明确,现代医学认为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乃至性格有关。涉及植物神经紊乱、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以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治疗上多以精神干预为主,配合抗焦虑、抑郁药品及β受体阻断剂治疗,但往往效果不佳。追溯中医古典文献,并没有直接与之相对的病证,近代医家据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心悸”“郁证”“胸痹”“脏躁”等范畴。
戴小华教授是安徽省首届名老中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擅长应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心血管疾病。将“从脾论治”“调补肝肾”“益气活血”等学术思想灵活运用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其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体力劳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脑力劳动。大多数人因为工作压力或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熬夜、精神高度紧张、忧愁、思虑,易患上心脏神经官能症。门诊中能遇到大量此类患者,各项检查中并无心脏器质性病变的证据,然而自诉有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戴小华教授认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机首先是气滞心胸,肝失调达,以致肝郁乘脾,脾失健运,运化失职,则厌食便秘。痰湿内生,痰气互结,阻于心胸,则发为胸痹;阻于脉管,则血行不畅,肝郁日久,煎灼津液,日久炼津成痰,痰火扰心,且母病及子,心神失养,故有心悸、不寐。戴小华教授认为本病病因复杂,本虚标实,且存在内因、外因之分,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体质素弱、七情失调;外因为安逸少动、过食肥甘厚腻、痰湿内生。总以肝肾不足、心脾气血亏虚为本,以痰湿互结、气滞血瘀为标。治疗原则当从脾论治、心脾同调。此病临证主要分为气滞血瘀、痰气郁结、痰火扰心、心脾亏虚、心肾阴虚5种类型[2]。
2.1 从脾论治 心脾同调心脏神经官能症在中医中属情志病[3],多表现为躯体症状性障碍。病变范围五脏均有涉及,以心肝脾为主。《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鉴于此,戴小华教授认为,此病可归属于中医“郁证”范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及《景岳全书·郁证》所述:“凡诸郁滞……或脏或腑,一有滞逆,皆为之郁”。戴小华教授认为郁证起病,涉及五脏六腑,多以怒郁、思郁、忧郁为主。怒郁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病乘脾;思郁者,思虑不解、脾虚生痰、痰阻气滞,脾病侮肝;忧郁者,悲忧哀愁、肝脾不舒、伤及心神,心肝脾俱虚。《伤寒杂病论》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戴教授从经典出发,认为脾居中焦,为五脏六腑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精气血津液作为情志产生的物质基础,精气足则有神,精气弱则神衰,当以治脾为本,正如《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载“凡郁皆在中焦”。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运行之枢纽,通过补养脾胃,升清降浊,五脏之气血通达全身,既可以解肝郁,又可以补心血,三因制宜,标本兼顾。
现代研究发现,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刺激神经通路,被称作脑-肠轴[4],胃肠道各种刺激可以通过脑-肠轴反射到中枢系统的躯体、情感和认知中枢。其中也发现有些肽类物质同时存在于大脑组织和胃肠道中,如5-羟色胺、生长激素释放肽、P物质、β-内啡肽等多种肽类物质已被证明与抑郁症明显相关。可见脾胃的运化功能不仅为机体提供生命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也通过神经反馈调节情绪、认知功能,以现代理论充分证实“脾主思”的科学性。
2.2 首辨虚实 刚柔并济《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戴小华教授认为,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首先应把握病证的虚实,以此为总纲指导中医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虚证多以心脾气血亏虚为主,实证多为肝郁气滞、痰热血瘀为主。且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上有明显的差异。
心脏神经官能症在性别上有明显的区分,男性患者以实证多见,女性患者则以虚证和虚实夹杂多见。这主要与男女之间本身生理特点及性情有关。正如《黄帝内经》记载:“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即男子与女子体质有所不同,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 经、孕、产、乳等诸多生理功能与血的关系十分密切,阴血充盈调畅,才可使女性生理功能得以维持正常。正如《妇人规》载:“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故妇人发病,常以血虚血瘀为主,或继发于原病基础上常伴其中,以养血化瘀之法多能收到不错的效果。《陈素庵妇科补解》载:“妇人多气,因其深居闺帷,每每情志郁结”,女子较男子更容易出现忧虑、悲观等负面情绪,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劳伤脾胃,水谷精微运化不足,五脏虚损,气血亏虚。《妇人大全良方》 载:“大率治病,先论其所主。男子调其气,女子调其血”,因此戴教授临证中对于女性患者常着重补养心、脾、肝之不足,在养心疏肝的基础上加大补益气血之品的用量,多使用归脾汤、四物汤等化裁,喜用白术、黄芪补中益气,酸枣仁、远志补心安神宁志,并配以木香、枳壳行气,使补气养血,补而不滞。对于男性患者,以清透邪热为主,喜用知母、赤芍、蒲公英之品,在清热泻火的同时,还兼具滋阴、疏肝、活血、健脾之效。
2.3 邪热内伏 透热转气戴小华教授结合温病学理论及自身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火热温邪存于机体是心脏神经官能症的重要病机。随着生活方式转变,各种压力随之而来,精神紧张,导致七情内伤,五志过极化为火热温邪,且现代生活水平提高,多嗜食肥甘厚味,滥用滋补之品,助湿生热,困阻脾胃,长期熬夜,气机壅塞,中焦斡旋失司,日久化作火热温邪,热邪停滞于体内,入于心营,扰乱心神,耗伤肾阴,痹阻血脉,阻塞气机。火热温邪入于营血乃心脏神经官能症的重要病机。“透热转气”法本是温病营分证的治疗原则[5],由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如今在各大医家继承发展下,也可用于对火热温邪与有形之邪相结合所致郁证治疗。温病学家赵绍琴曾说:“营血之邪若不能迅速透转于气分而解则为营血与气分之间存有阻碍,若为其清除阻碍则邪可转出气分”。透邪外出时应肃清体内之滞,令四肢九窍气机调达舒畅,开通肌肤脏腑之郁。戴教授在治疗上喜用轻灵宣透之品,本着供邪热以舟楫,予邪热以出路,透邪外达于表,使气与营血间畅达,气血和畅,郁热自除。
临证治疗上,若心烦懊恼,夜不能寐,乃火郁之证,方用栀子豉汤加减,栀子、淡豆豉泄热除烦,通利气道,顺其火热上炎之性,疏通宣散透达,伏郁得以发散;若头晕沉,周身沉重无力,为湿热所困,热为湿阻,湿被热蒸,郁蒸蒙蔽于清窍,加芦根、滑石之流渗湿于热下;若心痛、心悸甚者,为瘀血留于心胸,阻滞气机,不通则痛,邪热入营,用以琥珀、丹参、牡丹皮散瘀止痛之品,通络逐瘀止痛,宣透营热外达,使之散发而解;热耗营阴,津液亏损,血液浓稠,同时滋阴养血,增液行舟,濡养润泽心阴,充养心血,以生地黄、玄参、麦冬、天花粉等甘寒濡润之品,使气血充沛。心主神明,主血脉,脉道通利,血运流畅,心营得安,则心痛得去,心神得宁,则心悸自除,心有所养,心脏神经官能症之各症皆可有所好转,透热转气,治病于本。
熊某,女,47岁。因“发作性心慌胸闷伴汗出3个月余”于2021年5月13日就诊。患者诉3个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胸闷,平卧时加重,活动后缓解。曾于外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未放支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曾服用黛力新、舍曲林、速效心痛滴丸等药物,但胸闷仍偶有发作。患者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平素容易紧张,思虑较多。刻下症见咽喉有异物感,喜嗳气,嗳气则舒,生气时加重,胃脘部时有腹胀,伴嗳气反酸,容易出汗,失眠多梦,食欲较差,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郁证(心脾两虚型)。治以益气健脾,行气开胃,清热养阴之法。拟归脾汤加减:白术10 g,茯苓15 g,生地黄10 g,麦冬10 g,陈皮10 g,酸枣仁20 g,远志20 g,枳壳10 g,鸡内金20 g,浮小麦30 g,郁金15 g,合欢皮10 g,清半夏10 g,厚朴10 g。共7剂,嘱患者早晚分服,且适当运动,改善情绪。2021年5月20日二诊:服药后患者心慌胸闷症状较前缓解,睡眠、食欲改善,偶有心慌,汗出,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于上方去鸡内金、酸枣仁,加丹参10 g,五味子15 g。10剂,嘱患者喝5 d,停2 d,2周喝完。6月3日三诊:患者症状较前明显改善,无心慌胸闷,纳寐可,二便调,嘱原方5剂,10 d服完,以巩固疗效。
按:该患者中年女性,禀赋不足,素质虚弱,平素忧思不解,心气郁结,阴血暗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气亏虚则生化之源不足,气虚血少,心神失养,故而心慌胸闷。治疗时宜归脾汤加减,将健脾养心与补益气血相结合,再配伍郁金、合欢皮以加强疏肝解郁之功。因患者易出汗,故加浮小麦固表止汗兼清郁热,患者咽部不适,加清半夏、厚朴降逆和胃、行气除满,且能宣畅气机,患者胸胁满闷,腹部胀满,以枳壳行气消痞。方药治疗病、证、症兼顾,故疗效较佳。
心脏神经官能症作为目前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心血管类疾病,虽然在心脏和靶器官上并未造成一些实际性的损害,但由于症状繁多且长期存在,患者需要经常前往医院就诊。不仅使患者身心健康受到巨大的困扰,也耗费了大量的社会医疗资源。目前西医方面仅仅是对症治疗,采用抗焦虑、抑郁及改善睡眠等方式,效果不佳。中医药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通过全身心、多靶点方式进行干预,疗效较好,且不良作用小。戴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且结合中医经典,总结出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治疗方面的一点心得体会,在补养心脾的同时,兼顾清热养阴,以此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深受患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