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磊 仝宗军 李正鹏 郭 倩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奉贤 201403)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Bull.ex.Fr.)Sing]又名稻草菇、中国菇,原产于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是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之一[2]。草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3],深受消费者喜爱。
目前,用于草菇生产的栽培料主要采用菇房巴氏和发酵方法[4]处理,但处理后不同床架栽培料的水分含量差异较大、发酵程度不一致,常导致出菇不整齐且容易生长“鬼伞”、产生石膏霉等[5],严重影响了草菇的产量和品质。基于国外双孢蘑菇栽培料隧道发酵技术,我们研发了栽培料隧道发酵的草菇栽培技术。生产实践表明,利用该方法培养的栽培料具有稳定性好、透气率高、污染率低等优点,现将其相关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草菇栽培料发酵隧道长1.2 m、宽0.5 m、高1.2 m,容积约0.8 m3。隧道采用玻璃钢浇筑而成,隧道内底层隔空20 cm设置架子,架子上铺设塑料网;隧道外覆盖保温棉,安装风机可向架子底层吹风,保证发酵隧道内氧气供应充足;隧道顶部设置回风口和排气口,通过控制风机的变频器来调控栽培料的发酵温度,实现巴氏和发酵处理。
巴氏和发酵处理主要通过调节新风量和风机频率来控制温度,从而完成发酵过程。温度在60~70℃时,栽培料中的大量微生物被杀死,该过程称为巴氏处理;温度在50℃左右时,高温微生物大量繁殖,该过程称为发酵处理。将废棉(85%)、麸皮(10%)、玉米粉(5%)混合均匀,加入总量2%的石膏和2%的石灰配制栽培料。将配比好的栽培料混合物装入搅拌锅,含水量调至(67±2)%,然后平铺于隧道内;料温达到(70±2)℃时,保温8 h进行巴氏消毒处理;缓慢降温至(50±2)℃,保持24 h进行发酵处理;发酵结束后,打开新风阀门将料温降至40℃,栽培料配制完成。升温过程中,新风阀门保持20%以内、风机频率25~35Hz;降温过程中,新风阀门保持25%~30%以内、风机频率30~50Hz,隧道内氧气浓度不低于10%。
将制作好的栽培料置于已消毒的地面充分混匀后装筐或放在栽培床架上均匀铺平,装料量为50 kg/m2,厚度10~13 cm。
将菌种置于已消毒的菌种盆内揉碎,按播种量的0.5%均匀撒在铺好的栽培料上,然后用菌种盆轻轻拍平栽培料表面,使菌种与栽培料充分相接,在栽培料表面覆盖塑料薄膜。
发菌适宜温度为35~38℃,菇房二氧化碳浓度保持0~5 000 mg/kg,关闭菇房光源,空气相对湿度保持95%以上。4~5 d后,栽培料上长满菌丝时揭掉塑料薄膜。
栽培料表面长满菌丝时,栽培料内部水分丢失严重,需进行打水。栽培料的适宜湿度为65%~67%,喷水前测定湿度,然后均匀喷水,一般补水量为5 kg/m2。喷水后及时通风,通风时间约2 h,同时打开菇房控制系统的干燥功能,降低栽培料表面湿度,以免滋生线虫。
打水后,待新生绒毛状菌丝爬上培养料表面后进行催蕾。催蕾期间需提高通风透光率,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95%,刺激菌丝扭结。栽培料表面开始均匀出现小白点时即可关闭光源。催蕾时间一般为1~3 d。
催蕾结束后,保持空气温度27~30℃、相对湿度100%。出菇前期关闭菇房光源,草菇长至宽度2 cm时打开光源,促使草菇顶部变黑。草菇从催蕾至成熟需4~5 d。
草菇的致病菌主要有鬼伞菌、青绿霉、链孢霉、毛壳菌及白色石膏霉[6]等寄生性杂菌。巴氏和发酵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不仅可保证栽培料发酵均匀,而且还可有效杀灭杂菌,降低发病几率。栽培料表面感染细菌后,常会出现局部不出菇现象,因此应及时清理菇房,保持菇房整洁,同时需保证水源干净卫生。草菇常见虫害主要有线虫、菇蝇和螨虫等。打水后,栽培料表面未晾干、湿度过大时,易滋生线虫,因此打水后菇房应及时通风,以免栽培料表面积水;菇房内可悬挂黏蝇板或捕蝇灯灭杀菇蝇,也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灯光下放置添加敌敌畏的水盆灭杀菇蚊、菇蝇等害虫;还可将黏有菜籽饼粉的纱布置于菇床上吸引螨虫,然后将附有螨虫的纱布浸入石灰水,反复多次可大量除螨[7]。
草菇的高宽比大于1时为采收适期。采收时,用手轻捏草菇基部旋转,不要损伤周围未成熟的草菇,同时注意防止菇根连带栽培料。
将采摘好的草菇按10~15 cm厚度平铺在塑料筐内,置于温度15~20℃、相对湿度60%以下的室内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