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育人的提升路径

2023-01-04 00:13汤子为
华东纸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主体育人大学生

汤子为 梁 茜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 株洲 412007)

0 引言

“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1]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不仅具备传统媒体的基本特性,还有着多元性、互动性、即时性和社交性的新特性,在传播中也呈现出传播主体多元化、信息来源多样化、表达形式碎片化、传播效应指数化等多重传播特点。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丰富性、传播速度快捷性和信息传播空间无限性,深刻的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成为了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和沟通信息的重要渠道,为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创造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如何运用好新媒体开展网络育人工作,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1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特征

1.1传播主体多元化

新媒体信息传播中的传播主体关系发生了颠覆性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活动中,主体相对单一,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是单向被动传播。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信息传播中改变了原来主体和客体间的“一对多”关系,转变为点对点、点对线、点对面的多主体交叉裂变传播的新模式,在新媒体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都是信息传播中的创造者、参与者,形成了传播主体多元化的特点。

1.2信息来源多样化

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受篇幅、内容、时间、审核的限制,信息内容来源面小、更新速度慢。新媒体相对来说,拥有无法超越的内容资源优势,在新媒体平台上,所有人均可以发布评论,相互传递信息,进行高效互动,各种信息在线上快速传播,信息传播内容来源的多样化,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创造者、传播者和发布者。

1.3表达形式碎片化

在新媒体平台中,信息传播摆脱了时间、地点的束缚,审核较为宽松,网络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快速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严谨规范,在传播上有着表达形式碎片化的特点,在表达形式上更加自由,话语风格更加随性,形式多样,传播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富有感染力。

1.4传播效应指数化

新媒体具有即时传播、无限传播、指数传播的特点,信息传播从源头到受众可在任何时间地点,实现无缝沟通交流,往往呈现出“一点成面”“多点成网”的传播效应,每时每刻都会产生一系列“重磅新闻”,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互动,热点信息迅速传播“裂变”,呈现传播效应指数化的特点。

2 新媒体为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不仅为信息传播、沟通交流带来了方便,也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有效的手段,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新媒体为大家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流习惯,塑造和培养着新的思维方式,给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2.1新媒体为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2.1.1 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新媒体依托数字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具有信息量更大、资源更丰富、传输更快捷和交互性更强等多方面的优势,相对于传统课堂教育和PC端互联网时代形成了更加巨大的网络空间,比以往任何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着根本性跨越,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现实空间拓展到了虚拟空间,为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为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提供了新平台。

2.1.2 丰富了育人的手段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主要手段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其他活动,而在新媒体时代,QQ、微博、贴吧和各类APP等新媒体平台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日益成为了一种崭新的育人手段,能够在最少的时间内,使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将教育内容迅速有效的传递给目标受教育者,极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丰富了思政教育网络育人的手段。

2.1.3 提升了育人的实效性

在新媒体传播端,大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地选择浏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可以通过新的视觉听觉内容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将大学生思政教育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交流,增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2.2新媒体给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开展带来的挑战

2.2.1 师生主体关系转变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了网络育人实践活动的参与者,都是网络育人资源的生产者、创造者和消费者,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主体和客体、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已经发生本质改变,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与新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缺乏对新媒体网络育人工作的前沿认知,理念发展滞后,不能适应新媒体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新趋势。

2.2.2 思想道德行为失范

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网络空间信息来源良莠不齐,由于虚拟身份具有隐蔽性,社会、家庭、学校的道德约束力量渐渐变小,对于缺乏足够的自我认知和分辨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出现产生思想观念的偏差,不能够正确分辨是非,盲目追求潮流,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和道德界限的模糊化,导致行为上产生偏差,出现了思想道德行为失范的问题。

2.2.3 媒介素养亟待加强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所应具有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批判能力。在新煤体时代,大学生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各种资讯,如果缺少媒介素养,很容易沉溺网络,为网所困,甚至导致心理异常、人格异化。因此,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增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才能在信息社会有效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

2.2.4 信息监督难度加大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在时间、空间方面毫无屏障,在信息发布审核方面也较为宽松,获得信息的来源也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不良信息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利用新媒体的途径在青年大学生中传播,造成网络新媒体信息监督难度加大。

2.2.5 心理健康弱化和人际交往消极。

网络新媒体空间的虚拟性和互动性,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感受,青年人更喜欢在网络世界中寻找各自喜欢偏好的玩乐与发泄方式,容易出现过度依赖沉迷网络、网络犯罪等情况。与此同时,网络虚拟交往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容易诱发种种心理障碍及疾病,表现在网络成瘾、偏执人格,容易出现个体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引发学生的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出现心理健康弱化和人际交往消极的现象。

3 新媒体背景下提升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效果的应对策略

3.1转变教育理念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具有自由、平等、开放、共享、即时、多元等诸多新特点,已成为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中最主要的工具和最重要的平台之一,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培育工作中的最大因素、最大变量和最大挑战。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教育中主体和客体、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而是主体之间的多主体间性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都是育人实践活动的参与者,都是育人资源的生产者、创造者和消费者。在网络育人工作中,教师要通过用自身的学识水平和人格魅力引领学生,避免说教灌输式教育,高度重视青年学生在育人工作中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适应新形势下新媒体网络育人工作中产生的新变化。

3.2重构话语体系

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育人中,传统教育话语表达方式较为陈旧,缺乏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不能适应新时代育人工作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要改进传统教育方法中陈旧的话语方式,用好网言网语,从学生现实成长需求出发,不断完善和重构新时代网络育人话语传播体系,善于讲同学们关心和能够理解的问题,将理论学习与社会生活、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起来,避免套话、空话,做到想学生所想、供学生所需,进一步扩大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牢固掌握互联网思想教育阵地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3.3丰富培育内涵

当前网络新媒体平台虽然信息内容来源丰富、形式多样,但是信息内容质量却良莠不齐。在开展新媒体网络育人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强文化内涵建设工作,通过将学生成长需求和育人内涵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基因,充分吸纳优秀人类文明成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生产出适应人们信息需求和观感需要的优秀文化内容,用新媒体平台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涵养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4提升媒介素养

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各种资讯信息时,由于其自控能力较差、鉴别能力不足、易受不良价值观念干扰的特点,容易沉迷于网络网游和虚拟交往,逃避现实社会,出现心理健康弱化和人际交往消极的现象。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是网络时代大学生亟待提高的重要素质,大学生需要不断增强自控能力、辨别能力,提升媒介素养。高校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判断思辨、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能正确的选择、理解、质疑、思辨,培养他们敏锐的网络识辨意识、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避免成为网络“水军”、“键盘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发展和完善自我。

3.5加强引导监管

习近平总书记曾着重强调:“要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2]针对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强新媒体行业及平台的监督管理,新媒体平台要主动承担网络治理主体责任,强化行业自律,高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教育方法方式,提升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分析鉴别能力,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观点,及时监督管理引导防范不良网络舆论舆情,不断净化网络空间氛围,推进新媒体依法有序规范运行,形成政府监管、媒体自律、公众监督和高校引导的良好局面,营造好风清气正的网络育人氛围。

猜你喜欢
主体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碳审计主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