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

2023-01-04 00:13刘宜滨
华东纸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空间教学模式

王 欣 李 倩 刘宜滨

(唐山学院艺术系 河北 唐山 063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推进,环境设计专业作为研究建筑内外环境的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课程通过分析国内外经典环境设计案例,理清环境设计的原理及基本法则,为学生搭建起关于空间知识的基础框架,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为高年级设计课程打好理论基础。

1 “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改革的意义

课程思政是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将其中具有思政特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拓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实现学业知识的指导与思想道德的引领完美统一的模式,把德智体美劳中的“德”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环境艺术设计原理》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当前教育教学背景的。基于环境设计的相关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涉及到环境、生态、材料、能源等各个方面,教学时切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合宜性和必要性的[1]。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原理作为基础理论课,修学的学生多,影响面广;另一方面,课程本身融合了大量中外经典案例,在课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中西方历史、人文等知识,融入思政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开拓国际视野,了解世界文明,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2]。高校学生在身边的案例中,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懂得了将来作为一名设计师应当承担的责任,达到教育最终的目标。相比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更加接地气,更易于使学生接受,育人成效更加显著。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教育者们打开了一片全新的世界,实现教学信息化,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壁垒。借助优质网络教学平台,将互联网上的资源引入课堂,打开学生们的视野,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知知识的渴望,使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得以爆发,实现知识获取最大化。同时,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受时空的约束,利用碎片、课余时间,让学生将所学、所想、所见对接,增强师生互动。课前利用线上平台进行课程导入、预习;课中采用线下方式进行重要知识点的分析讲解、讨论;课后利用线上平台进行温习、知识拓展等。

课程思政元素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助推之下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规避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短板与弊端,收集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想政治资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2 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学内容不系统

环境艺术设计原理涉及内容范围较广,包含学科发展、构成要素、程序方法、空间构建、设计思维等多方面,教学过程中要将以上因素融合考虑,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框架。另外,随着时代发展,课程中部分模块有新材料和新工艺产生,教学内容需要不断补充更新,以利于学生与实践接轨[3]。

2.2教学方式单一

课程理论性强,内容难懂,教师授课时更加关注于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关注,缺少对教学内容的延展和实践,达不到教学目的,这种学习模式也会使教师无法完成教学反思。

2.3教学考核与评价缺失

课程采用考试方式来进行教学评价,一张考卷所反映的教学效果很有限,更多体现的是知识的背诵,难以实现能力的考核,与后期实践能力课程脱轨,与目前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不符。

3 课程思政改革方案

3.1教师队伍的建设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将德育放在首位,把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贯穿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积极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平时注重文化、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实事,成为一位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工作者。其次,高等院校应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关的教育教学培训。例如,可以组织本教研室教师针对本专业学生特点进行课程思政研学,可以邀请担任思政课程的专任教师面对面进行经验传授,可以组织教师到外校学习成功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自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再次,组建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在优秀课程思政教师的带动下,进一步以点带面,形成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各位教师在团队中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从而提升学校整体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构建学校德育大格局。

3.2课程体系的优化

教师应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现阶段国家和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科发展对课程体系进行丰富和优化。为保证课程教学系统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课程展开之前,教学团队应积极与用人单位和学生群体进行有效沟通,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和思想政治水准有一个初步了解。

3.3教学方法的更新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单向知识传递的模式,教学相长,增强师生互动。在“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模式基础之上,结合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们主动学习能力和剖析辨别能力,提升和改善专业学科的育人效果。利用“互联网+”收集教学素材,创建课程思政案例库,利用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实现全方位育人;利用线上沟通交流平台,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利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实现全过程育人。

3.4教学效果的考核

教学设计的好坏要通过教学效果来进行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的闭环。教学效果评价以学生为考核评价主体,通过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来指导教学设计,强化课程和专业建设,进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考核可以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重点关注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等的认识和理解,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4 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课程融合思想政治内容后,教学目标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认知+专业知识储备+实践能力素质”,要求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选取环境空间组合模块为例,课程主要知识点为空间的形态、尺度以及空间的组合。教学重点是掌握并认识空间,通过空间的设计和表达来表现设计师的主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利用“超星”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元素,分为课前导入、课上讲授和课后复习三个阶段来实施[4]。

4.1课前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向学生推送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的讲解,其中论述了实与虚、有与无之间的关系,得出“无形”可以产生很大的作用,进而引出问题思考“空间和实体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教师的推送完成微课的预习,初步了解本章的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搜集优秀的空间案例为课程做准备。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思辨能力、信息检索的能力。

4.2课上讲授

教师提前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项目——讲解——发散”教学法,让学生感兴趣,形成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项目引入阶段,教师以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为例,讲解其中的景观轴线和水轴线,让学生体会中国古典园林中空间利用的巧妙,引出教学内容,得出环境设计主要研究对象是“空间”。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对美的感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原理讲解阶段,插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段,适当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教学内容分为空间的特性、空间的结构、空间的形态造型、空间的尺度等知识,根据课程内容的展开,引入实际案例。在空间特性部分,通过介绍建筑空间的发展总结出空间的特性;在空间形态造型部分,运用构成理论和相对理论介绍空间形态的基本要素;在空间尺度部分,引入宋代《营造法式》中关于材分的概念来讲解斗拱的模数制尺度,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建立起智慧严谨的职业操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理念。

总结发散阶段,教师针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归纳汇总,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知识框架,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搜集优秀空间设计实例并在课堂上分享。这个阶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3课后复习

学生复习课堂笔记,并绘制本章节内容的思维导图,完成线上课后练习,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课程的闭环。这个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 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结合是今后高等学校教改的一个发展方向。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中知识和理论比较抽象,知识体系庞大,通过一两门课程很难学精学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感觉乏味。课程思政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专业知识自然过渡到思政教育,又通过思政教育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收集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从而主动积极学习,为学生营造真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的综合学习环境。有了混合式教学手段的辅助,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可以得到进一步增强。

猜你喜欢
思政空间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思政课“需求侧”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