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丹
(江苏开放大学 学工处 江苏 南京 210036)
大数据的到来,国际的接轨,物质生活的满足,精神需求的提升,触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推动我国终身教育的大发展。但是开放教育的特殊性,注定了要想教好学生,更应比传统全日学校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归属、价值取向,通过“坚持原则”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提高认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增强引力;通过融合共享的校园文化建设矩阵,提升聚力。传承文化,润物无声,陶冶情操,提升素质,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学校发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综合能力,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校园文化的定义:广义上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方面构成学校存在的方式总和。狭义上指课外活动为主的区域性文化,是一种实践活动中凝练出的大众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开放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校为传播载体,以校园为活动空间,以师生为参与主体,以体系知识为传播内容,以师生呈现的独有行为方式、生活节奏和精神风貌为基本形态的群体文化。它包括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进行各项活动过程中共同营建的校园物质环境,以及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表现或蕴涵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生活方式、舆论风气等[1]。
(1)技术投入与效益产出的冲突。重技术支撑,这是教学质量的基础,从界面优化,课程资源到教学质量和生源数量,这些是作为教学微主要任务的学校都重视,并放在首位的。技术开发的偏重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学校在投入上的资金比重显而易见更偏爱。开放学生散落在全国各地,对于半工半读的开放学生来说,社会的日常干扰太重,学习的目的性多半直接与工作相关,对实体校园文化的熏陶关注度不足。投入与产出在开放校园文化建设中冲突明显加剧。
(2)主体结构与主体角色的冲突。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结构主要由学生、教职工和管理人员三类组成,应该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由这三类群体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目前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更多被当成教学活动的办法和手段,局限于满足教学质量的现状与开放学生尝试回归校园,重塑文化人格产生了冲突;管理人员策划部署校园文化活动受参与学生人数、时间、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各自为阵、“将就”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嫌弃”的学生文化热情产生了冲突。
(3)建设程度与共情热度的冲突。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动力不足。缺乏长期的整体规划,建设多散落在二级学院中,学院在资源分配上偏向优势资源先行建设,直观的带来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偏少,和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期望值偏高之间的冲突。
3.1“坚持原则”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2]
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和灵魂精髓,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精神归属、情感依托的需求,是开放大学的稳定发展要求。近些年,国外敌对势力虎视眈眈、寻衅挑事时有发生;国内,生源之战、学术之争、规模较量中开放大学也不可避免在扩张和升级中被推向功利追求、盲目攀比的高校怪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更要挺直腰杆,坚持遵循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唯物辩证法践行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共性文化和个性特征等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
要坚守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辩证统一的原则。明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夯实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以课程文化作为主要的传播渠道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凝结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气魄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党和人民伟大斗争精神的革命文化、代表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新时代中国主流文化构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大学文化的精神标识,成为理性正确判断“本来”与“外来”的精神特质,成为联结先进文化“当下”和“未来”的精神脉络,成为探索深厚文化自信“转化”和“发展”的精神追求。
要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辩证统一的原则。以求真务实为目标,严谨规范、实事求是,将科学精神注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崇尚科学真理的理性严肃。季羡林先生在《梦萦未名湖——精神的魅力》序言中曾提到,“一个大学的历史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在书面的记载里,在建筑的实物上,当然是的。但是,它同样也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记忆之所以魂牵梦萦,正是因为除了学术研究,还有人文关怀,知识活力下的人文情怀,一所富有广度和深意的以人为本的开放大学更能在终身教育的领域发挥处大学之道。
要做好共性文化和个性特征辩证统一的原则。遵循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根植民族文化,立足时代文化,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展现所有大学的共同特征,开放大学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必然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萌的辉煌崛起。所有的大学如果是拷贝不走样,缺乏个性特征,那么必然是失去灵魂的复刻殿堂,最终也只能泯灭在时代的长河里。开放大学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独特、新颖的个性文化在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必要的着力点,是开放大学优势于其他高校的本质所在。在多元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中,凝练办学特色、培育专业特色,有利于推动开放大学向高水平方向发展。
3.2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载体
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传统的校园实体承载学校历史的悠久厚重,开放、创新、融合共享的学校精神依托传统的宣传方式传播核心文化,从静态到动态、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规模,这些在普通高校得以强化的精神认同方式在开放大学同样需要。但是,除此以外,要清醒认识到开放学生的特殊性,工读并行的现实很难克服时间和空间的辖制,除了学期初领书、学期末考试需要线下进行外,其余的时间都是通过虚拟网络沟通联系的。传统的宣传方式在开放的土壤上需要加以关注,虚拟校园学习环境列入开放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不论哪种类型的学习,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要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强化并实现的。
首先,开放大学的网络课程文化遵循开放学生的认知规律,融合多媒体于一体的精美网络教材,配合人文关怀的学生综合事务服务,在课程教学与师生交流中增强学习自信,加深情感归属。其次,以新媒体的宣传模式在开放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上辅助传统教育方式发挥育人作用。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贴近生活的文娱主题活动,成为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的更直观便捷的途径;表达学生思想、畅通学生情感、展现学生意愿的电子刊物,吸引学生拓展交流空间和精神家园;涵盖学校大事记、优秀校友事迹、教学考试咨询、行业发展动态、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等内容的微博微信、抖音火山实时发布,深刻开放大学的学生身份认同;健全评优评奖、表彰先进等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在争先创优,率先垂范中努力实干担当、形成文化自觉,在熏陶和坚持中培育校园文化,助力开放大学走稳走远。比如,以开局“十四五”为契机,以校友 “前浪”带动“后浪”为手段,统筹安排、精心策划、细化方案,举办年度校友返校日系列活动,在共同逐梦、筑梦、圆梦中唤醒校友的母校情怀。以各校友联谊分会为基石,持续推进校友工作常态化,走向规范化、实现优质化,以校友工作成效,实现校友与学校事业的共同发展。
3.3融合共享的校园文化建设矩阵
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和灵魂精髓,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精神归属、情感依托的需求,是开放大学共同体的稳定发展要求[4]。开放大学的组织架构是一个覆盖全省城乡的网格化教育系统,是由远程教育占主导的学习支持服务组织机构,基站在省校,终端在乡、镇、村。从表象来看,体系化的办学模式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校园文化形象,因此形成上下联动的校园文化矩阵是开放大学文件建设中的突破点。
首先,定位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一致性。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生进入开放大学学习的目的是成长成才,核心竞争力是双方在长期合作中衍生并沉淀出的幸福指数,将办学理念、文化传承和校风学风纽结成校园文化建设的纽带,突破学生基于年龄跨度、学习基础、社会背景、工学冲突等现实困难,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式服务,以口碑营销式校园文化宣传渠道,形成良性的点带线,线织面的良好的“老带新”校园文化氛围,在学生满意度的支撑下,结成省校、市县开放大学组成的长期“合作”式教学关系,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牢而实的发展力。
其次,完善开放大学的学校章程。开放大学不是简单地延续广播电视大学的母版,不是简单地套用普通高校的模板,不是国家开放大学的再版,也不是国外开放大学的翻版。对开放大学与广播电视大学的准确定位下,通过科学规划解读办学总支、主要任务、教育叫许而形式,在有章可循中以严格程序确定内部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以座谈会方式落实权利义务及其他必要事项。比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的学校章程,日趋健全的学校治理体系,逐步释放的办学活力,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开启高水平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让开放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认同感和学校的社会认可感和美誉度得以稳步增强。
最后,要有开放的姿态,建设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高于传统高等学校所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和进步性,因此,在开放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既要立足新时代,又要借鉴历史经验,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观来放宽眼界、博采众长,助力校园文化建设的生长力。比如,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协同共享各类优质校园文化资源,向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职教集团式联盟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在主动开放、全面开放中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在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下增加学校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