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舒春 曾 丹 王 婷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1231)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社区教育作为学习型社会构建的一个补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国家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提出了提升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形式,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1.1研究背景
现阶段中,我国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已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但总体而言“学社融合”尚且处于起步阶段。纵观已有的融合实践,多以高职院校作为主导,令社区教育与高职教育高度趋同。同时,多数高职院校未能与社区及参与社区教育者实现平等、长效的沟通。换言之,我国高职院校普遍未能实现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
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能够将有效的教育资源进行共享,凸显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社区教育等职能,并为学习型社会的打造提供新的思路。
1.2研究意义
随着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的社区教育任务逐年增加,伴生了一系列运行机制、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和网络信息化建设相关的问题。鉴于此,研究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意义主要为下述三点。一是有利于发挥和体现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综合协调作用,促进高职院校社区教育发展策略的落地。二是有利于缓解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三是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结合,社区教育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为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结合提供范例。
2.1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的发展概况
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的工作通常由继续教育学院完成,继续教育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社区教育支撑平台,掌握了一定的社区教育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具备开展社区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当前城镇群体、农民群体对高职院校发展社区教育均未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仅对社区教育具有初步认知。实际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亦经历了相对漫长的过渡期,需要解决诸多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2.2各群体对社区教育的认知
参与社区教育的各群体对社区教育的认知、必要性和目的性存在较大差异,这与群体的层次和社区教育开展的力度有着必然关系。
2.3各群体对社区教育的需求
从需求内容上看,各群体对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的需求集中于就业指导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方面。
从需求形式上看,各群体对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的形式需求仍为传统的知识讲座、线下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等。同时,亦有部分群体对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的形式需求为在线教育。
3.1运行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中,高职院校与社区教育融合中,高职院校往往将自身工作体制直接带入社区教育运行过程中。然而,社区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人力资源架构均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社区教育相较高职教育更为多样,对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提出了新的运行机制要求。
此外,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中,还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此项问题一方面源自国家的政策扶植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则在于高职院校未能发动社会中的民间团体,完成教育融资。
运行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难以真正融合,易于打消参与社区教育群体的积极性。
3.2资源开发不充分
现阶段,高职院校未能充分利用已有的高职教育资源,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并对社区教育的定位为校外培训,导致社区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未能如同高职教育一般,回归教育的本质,也便未能在培训中融入学科本体特征、社区居民需求与社会发展方向。此外,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未能将高职教育的资源向社区教育进行合理倾斜,使得社区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资源上均存在较大差距。
3.3评价体系缺乏约束力
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需要具有约束力的评价体系从外部进行推动。依据社区教育发展理论,评价结果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发展社区教育中的不足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然而,现阶段中高职院校社区教育的评价体系普遍缺乏约束力。
首先,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评价体系中,缺乏长期规划相关的条目,使得社区教育资源的运用呈现出一次性特征,无法如高职教育般具有合理规划。其次,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的评价周期过长,未能如高职教育般设置月度、季度和年度评价,导致社区教育评估的结果无法及时反馈到实施部门,极大程度上削弱了评价的效能。最后,高职院校对社区教育评价结果的应用不科学,普遍未能将社区教育评价结果与校内相关人员的薪酬福利挂钩。
3.4网络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与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伴生的是,社区居民对信息化的要求普遍提升,并反映至社区教育之中。现阶段中,网络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了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多通过信息化网络,为学生提供所需信息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并与学生进行即时互动。然而,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的网络信息化建设程度远低于高职教育,使得继续教育学院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职院校早在多年前便着手建设网络信息化的社区教育体系,但未能在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实践中充分运用。
4.1健全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的健全,是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是要完善组织架构、课程建设、师资管理、质量评估和项目实施管理等。社区教育既要向高职教育靠拢,也要有别于高职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社区教育中,应当与地方教育部门配合,对参与实施的培训人员严格要求。本文认为,社区教育的组织机构可参考高职教育,但更侧重于“教育办公”。相较于其他机构,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对社区教育的需求、现状和困境更加了解,可依照发展性的差异分批实施社区教育的培训服务,打造高效、科学的社区教育体系。
4.2开发社区教育资源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每人都需要不断接受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因此,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中,需要开发系统、广泛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具体而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学院在开展社区教育中,应当效仿高职教育中分层次、分特征的做法,向不同参与培训者安排不同教育内容,以提升教育的有效性。现阶段中,社区教育相较高职教育具有过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基础文化、艺术、实践技能相关的培训科目均有缺失。鉴于此,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学院可进行弥补,增强受培训者对社区教育的归属感。同时,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应当兼顾娱乐性,与单纯的高职教育有所区分。
4.3提升评价体系约束力
从评价结果本身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可以采用月度评价结果和年度评价结果并用的形式,对继续教育学院选派参与社区教育的培训人员进行评估。除去月度评估分数和年度评估分数之外,还应针对每名培训人员开展社区教育的具体情况进行文字记录,以期加强评估的真实性。文字记录的内容还可包括社区教育学员参与课程前后的差异,从而更具针对性地激励培训人员,优化自身的管理决策。
从评价结果应用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围绕“激励”和“训导”两个目标,打造评价结果应用体系,帮助培训人员利用评价结果进行扬长避短。从应用上来看,高职院校领导层在设计评价结果应用体系时应当避免形式单一的状况发生,即不能仅将评价结论与继续教育学院选派参与社区教育人员的工资及奖金数额挂钩,更要注重评价结论与岗位调整与机遇提供的对应关系,帮助社区教育相关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4.4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结合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发展特征,在内部搭建针对社区教育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信息。
其次,高职院校应当融合MOOC、微课等形式,打造在线教学体系。现阶段中,MOOC、微课等形式普遍应用于高职教育之中,但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仍不充分。鉴于此,高职院校可将MOOC、微课等形式运用于社区教育。
伴随职业教育的改革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正处在深度发展的阶段,通过健全运行机制、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提升评价体系约束力和网络信息化建设,优化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