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彦文 杨佳玮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 201699)
智能技术涉及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统计学、认识科学等学科门类,其飞速发展,引发了人机关系的认识论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解放人类,市场岗位格局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为了适应智能时代职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2019年1月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了“1+X”证书制度。那么智能时代,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推进制度的有效实施,推动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转化升级是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新时代问题。
1.1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在为生产一线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面临了一定的困境。最直观的一点体现在低技能岗位缩减,面临就业困境[1]。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与普及,部分工作被智能设备替代,使得低技能岗位的劳动者被市场排挤。第二点,劳动者从事的工作对专业技能水平、创新和协调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而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专业调整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培养出来的人才较难适应岗位对劳动力的高要求[2]。第三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滞后。智能时代岗位更加复杂化、技能要求更高,而当下的职业教育还遵循原有的教育体系培养掌握基础性技能的人才,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3]。因此,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应以“专业力、创造力、沟通力和学习力”为导向,协同政府、行业和学校三方共同构建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应对智能时代对专业技能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1.2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提出与解读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勾勒出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总体蓝图,同时也提出了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方案》提出启动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其中“1”指学历证书,具有基础属性,目的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职业专项技能和创新学习能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X”指技能等级证书,具有专项性,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性,强调技能水平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并根据新技术新技能不断强化拓展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化要求。在完成学历教育内容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延伸个人职业技能学习的选择机会,两者是基础和拓展的关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人才评价证书体系[4],推进了职业教育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3智能时代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实施的意义
在政府出台“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之前,我国职业教育模式一直处于不断摸索的过程,提出了“宽基础、活模块”、双证制度、“核心+方向”等方案,这些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学习、职业导向性不强、机会主义行为、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5]。为赶上智能科技发展的步伐,职业教育领域提出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即“1+X”证书制度。该制度的提出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是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适应智能时代的职业结构变化,应对职业教育面临的就业难、技能型人才匮乏等困境和挑战。
2.1政府管理方面
2.1.1 顶层设计待完善。目前,国家资历框架尚未建立,“1+X”证书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的管理体制与保障机制,证书标准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内核,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社会公信力不够,学分互认体系未完全建立,导致证书制度落实未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效果。
2.1.2 多主体协同工作不顺畅。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一项重大制度创新,“1+X”证书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参与主体众多、利益博弈环节多、统筹协调难度大,需要科学合理的协同机制和严谨细致的推进部署。在“1+X”证书试点工作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信息发布不规范、各主体之间沟通不顺畅、职责和权限不明晰等问题。
2.2评价组织机构方面
2.2.1 证书开发有待加强,认可度不高。以粮农食品安全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证书是由中农粮信(北京)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颁证,从全国范围来看,认可该证书的企业仍然不多,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认可。与由人社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相比,“1+X”证书存在认可度低的问题,与社会证书相比,“1+X”证书存在宽泛的问题。但优势是可以与课程考核融合,实现书证融通。
2.2.2 “X”证书标准开发不及时,考评标准不清晰。从“1+X”证书实际培训和鉴定来看,证书涵盖范围比较宽,例如粮农食品安全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95个专业。而实际的证书考核内容存在与企业岗位技能标准不一致,考核标准不能达到实际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等问题,建立行业认可的证书标准是提升“1+X”证书认可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2.2.3 证书配套教材资源不完善,教材内容和题库有误。“1+X”证书在不断的开发过程中,评价组织未提供明晰的证书考核方案,未正式发布完整的实践项目库和培训资源库,缺乏相关教辅资料,为教师给学生证书培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3试点院校方面
2.3.1 证书与课程的融合度不够,课证融通衔接程度欠缺。试点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依据,“X”证书的考评模块较多、内容较为宽泛,如何将证书考评模块更好的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各试点院校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如果将考评内容分散到不同课程教学中,则很难保证考试通过率。如果单独开设“X”证书考评模块课程,则会打乱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计划。当前,大部分的试点院校是进行专门的培训或将考评内容融入课程。
2.3.2 教师技能水平较弱。在职业院校,大部分教师还是缺少一定的行业岗位工作经历,对新技术领域、企业技能标准等内容不深入,与企业一线高级技师的技能水平存在差异。在“X”证书实施的过程中,校内教师先通过自身培训获得证书考评员资格之后,再给学生进行证书模块的授课和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X”证书教学质量与效果,因此提升“1+X”证书实施效果,需要对标行业标准,提升试点院校教师职业技能水平。
2.3.3 激励政策需进一步完善。“1+X”证书的培训和认定工作为教师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对专业教师的工作激励措施的缺失,导致教师参与考证工作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参与的深度也很难加强。工作量大,缺乏预支配套的激励政策成为教师参与“1+X”证书试点工作中缺乏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同时,考证工作缺少对学生的激励措施,也导致学生考取“1+X”证书的主动意愿不强,考证培训存在缺勤的情况。
3.1国家层面推进“1+X”证书制度建设的着手点
3.1.1 逐步健全规章制度体系,搭建国家资历框架。从国家层面建立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保证“X”证书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同时,积极推进国家资历框架的搭建,形成明晰的技能标准体系,将学历教育与拓展教育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能力循环,推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升“X”证书的公信力,为评价组织、试点院校推进试点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3.1.2 建立协同推进机制。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涉及国家及地方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职业院校、考生等多个利益主体,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进行统筹、部署和推进。在国家层面,建立工作协同机制,对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搭建好顶层设计平台,为培训评价组织、试点院校、考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公开环境;在省级层面,细化试点制度工作文件,在各地区确定试点项目的牵头部门或院校,方便试点院校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在社会层面,加强“1+X”证书制度的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关注度,扩大试点培训评价组织、院校和学生规模。
3.2加快培训评价组织建设
3.2.1 建立科学试点证书考核标准。证书的开发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作为培训评价组织需根据行业技术要求,加强证书和岗位的需求对应关系,考证的内容和实际的企业需求实现对接,学生考完证书能够直接进行相关岗位工作,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3.2.2 承担职业证书技能培训工作。许多试点院校在证书的实施过程中,还不具备开展技能培训活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需要培训评价组织成为培训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切合实际岗位的技能人才培训,从而提升他们的技能技术水平,更好提升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能力。同时,培训评价组织也要与考核站点建立关联机制,处理好试点项目盈利性和公益性问题,更好的服务考生。
3.2.3 优化证书配套资源。证书开发承担单位需要更多的吸纳行业精英和各院校师资共同参与完善证书培训和考核资源建设,基于主流资源库平台,建设全套课程资源,并实时更新。师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进行访问,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有学习的园地,让老师有备课参考,提高考证的效率。
3.3推动试点院校实施体系建设
3.3.1 严把质量关,规范证书选择标准。试点院校在证书选择时要做好充分的行业市场、岗位就业等方面的调研。确保所选择的 “X”证书具有一定的含金量,社会认可度较高,对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试点院校也要及时总结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确保学生专业课程和考证内容紧密对接,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或培训评价组织反馈,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优化,保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质量。
3.3.2 与“三教”改革有机融合。在教师方面,试点院校积极安排专业相关教师开展“线上+线下” 双结合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鼓励教师获取证书培训师和考评员资格,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打造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力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加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教材方面,创新教材开发,融入“X”证书模块内容。试点院校在核心课程教材开发中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有利于推进书证融通、课证融通。在教法方面,将“X”证书模块内容和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同时针对部分无法开设的内容,积极推进虚拟仿真实习实训系统的应用,虚实结合,以满足市场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3.3.3 完善证书试点实训条件。职业院校相比本科院校,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在原有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侧重增加实训实践和技能培训。在推进“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试点院校按照证书模块内容,引入虚拟仿真实习实训系统,配套完善实训条件,加速实验、实训室、理实一体化建设,让学生们得到更多实操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3.4 建立相应激励制度。试点院校应根据试点证书工作推进情况,联合试点院系、教务处、人事处等多部门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对教师在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过程中的工作量、培训学时、学生通过率等内容进行一定的认定和奖励,激励教师更加深入的开展试点工作。同时,对于参与培训并获得“X”证书的学生,可以出台相应的学分认定、评奖评优等政策,激发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