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

2023-01-03 01:08黄雪花
成才之路 2022年34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文化自信中华文化

黄雪花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化自信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而在具体的课堂实施策略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刻,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对文本的文化内容挖掘不够。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多元渗透,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可以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两方面加以渗透,使文化以其形象化的内容走进学生的心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行,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华文化;文化自信;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4-004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立项“文化自信教育落实到小学教育教学的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 FJJKZX21—204)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自信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展现出一个民族对文化的坚定态度。建立文化自信,理解文化、传承文化,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坚守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谈,而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行动上执行起来。就语文学科教学而言,文化自信的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不够、课堂教学中的敷衍搪塞、部分学生内心的淡漠。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非常必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还可以唤醒学生内心的文化认同,继而为了民族复兴担负起应有的使命。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文化自信还可以给予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使学生从中收获探寻知识的渴望。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就要为学生打造更适合的语文课堂,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要有所突破,让文化之泉水滴滴入心。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中,中华儿女才能够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能够在多元文化发展的环境中仍然保持清醒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刻领悟文化自信的内涵,对其内容深入解读和延伸,在课堂上积极践行文化课堂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意识。

1.培养爱国意识,提升综合素养

中华民族文化历经五千年,历久弥新,在时光长河中不断洗礼,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而唯一不变的是能够使民族精神更具活力和竞争力。在新时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可以使他们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还能够使他们在文化精神的滋养下得到综合素养的发展。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把握好时代脉搏,为学生的成长助力。文化自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勤耕不辍,积极寻找教材、课堂、生活中的文化身影,丰富文化内涵,使学生真正成为文化的领悟者和传承者。

2.增强民族凝聚力,引领民族精神

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富裕,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宠爱毫无底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的性格受到影响,导致他们不喜欢与他人分享。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而如果不改变当前学生的这种思想现状,何谈民族精神的延续呢?文化自信的树立,不仅能够使学生在特有的文化体系中感受到一份真实的情怀,感悟到内在的群体意识,还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文化认同,传承民族精神,丰富文化内涵。

3.促进学生发展,保持发展内生动力

学生需要进步和发展,需要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而内生动力便是文化自信。在小学阶段,如果将这种内在的文化之泉注入学生的心间,那么便能为学生的发展带来契机。文化中有健康积极的思想,有先辈丰富的经验,有深厚的情感联系,能够使学生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的根,在文化寻根中不断丰富自我,提升综合素养,从而形成独立自主的、健康的思想态度。

4.建立主流文化认同,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中华民族文化也遇到了挑战,必须理性面对。在学生中进行文化流向的纠正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地位不可动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一些西方的文化内容时,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外来文化,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文化自信虽然已经被重视,但是在语文课堂上的渗透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浅显化、偏执化、固定化、形式化等,这些都成为学生文化自信形成的阻碍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本内容延伸不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延伸不够,而文化是一个丰富的领域,如果教师只是偏居一隅,那么语文课堂就无法显现出文化的脉络。学生建立文化自信需要在他们的内心延伸出更多经纬线,使文化的身影无处不在。所以,课堂是需要迁移的,也是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越来越强的。而课堂延伸不够,便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进行文化内容的迁移非常关键。

2.文化内容理解不深

一些语文教师认为文化就是学学古诗,关注古代的思想,这显然是狭隘的认知。文化不仅包含傳统文化,在时光长河中形成的有关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都属于它的范畴。而在狭隘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就会对文化进行错误的解读,从而阻碍文化自信的形成。

3.缺乏学生的参与

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虽然语文课堂中关于文化自信方面的教学活动逐渐增多,很多教师也已经开始重视文化自信的建构,但是教师准备的内容缺乏学生的参与,也会成为空谈。真正的文化思想形成,首先应该是一种认同,其次应该是一种跨越,会跨越年龄和时代,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信仰。因此,让学生亲身参与这样的文化学习活动非常必要。

4.教师教学形式单一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中,学生应该是战士,也应该是思维开启的主体。而部分语文课堂缺乏灵动性,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学生需要以更为活跃的方式打开文化之门,这是基于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而推行的教学策略。实践证明,丰富的文化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内心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在灵动的形式中接受、理解和传承优秀文化。

既然文化彰显着国家的软实力,那么,学生建立文化自信非常必要。现阶段,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课堂实施策略,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是稍显不足。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文化自信内涵

教材是教学之源,挖掘文化自信的内涵,也要依从于它。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文化与教学内容脱节,认为很多课文无法展现出优秀的文化风采。事实上,这样的问题源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刻。每一篇文章中都有温暖学生的力量,也有文字最淳朴的情怀,教师只要认真研读,深刻领悟,便能够从中看到中华文化的力量,也能够感悟到其中的真意。要使学生建立文化自信,需要长久的浸润,更需要他们在自我的情感认知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力量。教师要在课堂中引领学生发现这样的力量,帮助他们打开文化之门,开启文化建构之旅。

例如,在《牛郎织女》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可以从中挖掘出民间故事的魅力,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民间故事带来的精神享受,但是很少能够透过这些故事本身,找寻它的历史渊源。《牛郎织女》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民间故事出现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民间故事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由和幸福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真正了解民间故事的创作源泉,从它们的背后找到民族文化历史的形成过程,从而产生文化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指导,从导入到问题设计再到文化溯源,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使学生产生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语文学习是最容易接触文化的学科,教师需要做好文化自信的教材解读,让学生能透过教材去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每篇文章中的文化内涵,才能在旁征博引中使学生看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进而影响自我,感动他人。

2.关注导入环节,力求文化引领课堂

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能鼓舞学生的学习士气,也能够为他们打开文化之眼。在文化自信建立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导入的作用,在导入环节让学生集中精神,深入思考。氛围和情境的创建是非常关键的,在导入过程中营造文化氛围,能为整节课带来全新的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文本,力求挖掘出文化因子,使每一次导入都能够成为学生探究文化的动力和源泉,使语文课堂为文化之花的盛开带来更温暖的阳光。

例如,在《池上》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文化氛围,使学生产生文化自信。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形象。在常规的授课中,教师会对其中的内容做简单的解释,从而化解学生对于古诗学习的疑惑。但这样的教学未能从根本上探究出古诗应有的文化特色,古诗的语言、情感都可以为我们带来一种对于古诗的崇敬之情。比如,其中的“偷”字,便能够表达出现代汉语中的千言万语,它既是一种对于活泼形象的展示,更是对于文字应用的选择。一个字,胜过万语千言,这就是古代语言的魅力。不仅这个字,其中的“踪迹”,也能够展现出一幅美好的画面,既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还能够使学生联想孩童划过小艇时浮萍被划开的画面。导入的时候,便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请大家想一想‘偷’和我们现在的‘偷’的含义一样吗?你读这首诗的时候,思路是怎样的呢?”如此,便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体验古代文化之美。好的导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文化内容导入课程,既能够为文化氛围的形成奠定根基,又能够使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内容与文化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使二者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内心认同文化之根。

3.注重问题设计,打开全新文化领域

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在这个环节,每个教师都会精心打磨,认真研读。打开全新的文化领域,需要依托问题。教师可以从文本内涵入手,进行横向纵向联系,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过渡到对文化的思考上,为其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基础。

例如,在《名字里的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口语交际的形式,启发学生,使学生体验文化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让他们有话可说。在提问之前,教师不妨引领学生查阅一些资料,为学生讲述几个与名字有关的小故事,还可以渗透古人的名和字等文化常识。教师还可以从汉字的构词法和意蕴等方面加以阐述,可涉及五行、百家姓等传统文化常识。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你的名字怎么取的呢?你查阅资料了吗?你能讲述一下自己听说过的有关名字的小故事吗?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化产生兴趣,还可以使其产生探究欲望,从而建立文化自信。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名、地名、道路名等背后都一定的文化渊源,这是教学中很好的思考探究问题。在问题设计方面,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其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使学生真正从文本的学习中获得精神力量,从而产生探究文化的欲望。

4.侧重教学形式,关注文化渗透策略

文化渗透需要方式方法,尤其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更需要利用他们最为感兴趣的方式使他们爱上中华文化。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形式很多,但教师很少关注到实践性和参与性。阅读文化内容寻找、竞争抒发感悟、角色演绎感悟等多样化的学习形式,能够为语文课堂增添一些乐趣。当前,课本剧非常流行,在课本剧中,学生能够亲身感悟到文本的思想内涵,把握其思想特征,感悟文化意蕴。

例如,在《中國美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渗透文化内容。教师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要抓住学生的喜好,使他们在积累的基础上丰富内涵。教师不要呆板地采取记忆式教学形式,而应该努力使学生感受到文化气息,如为学生播放他们感兴趣的短视频,使让们感受到美食文化的魅力。除此以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美食,在实践中凸显出文化气息,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都有地方特色美食,这些美食背后都蕴含了美食文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变换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感受美食文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为课堂增色,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抽象的文化理论中寻找到人间的烟火味儿。

5.積极拓展延伸,建立文化全面自信

课本知识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视域内,教师要为学生展现更多文化内容,就需要进行拓展延伸。建立文化自信,需要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有温度、有探索空间。展示与文本内容有关的现实生活,为学生营造别样的语文阅读氛围,这些都可以在无形中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文化内涵,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当前,一些西方节日走进了学生们的视野,想要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就需要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拓展中华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在《元日》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讲述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却忽视了其他中国传统节日。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具体的事件:“不同年代的人们都是怎么过春节的?人们对春节的情感是怎样的?为了回家过春节都发生过哪些动人的故事呢?南北方过春节有哪些不一样的风俗习惯呢?”这能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感悟文化本身的魅力,从而使其主动传承文化,在传承中丰富文化内容。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内容,而是需要在课堂教学之中有效拓展。教师积极拓展相关的文化知识,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探索空间。这既是浸润,又是提升。在学生中开展文化教育,就要依从学生的内心,为其奠定文化情感基础,这样才能达到树立文化自信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坚守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底色,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意蕴和价值,在把握教材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方面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现阶段,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缩小文化内容的范围,使教学受到局限,在课堂上以呆板的课程模式强行给学生灌输文化知识,这不利于学生理解文化,传承文化。在语文课程中树立学生文化自信时,教师可以从多方面积极探寻建立文化自信的途径,使学生可以对文化产生学习情感,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邹鄂生.小学语文教学“文化自信”落实的思考与实践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22(24).

[2]邹鄂生,蒋婕.小学语文教学培育“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2(21).

[3]王欣.精心设计,为“文化自信”立魂———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渗透渠道探微[J].语文天地,2020(24).

[4]卫秀娣.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甘肃教育,2021(13).

Stick to Culture Confident and Guide Students to Inherit Chinese Culture

Huang Xuehua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Putian University, Fujian Province, Xianyou 3512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has been raised to an important posi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specific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whi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teacher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single classroom teaching form, and the insufficient excavation of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the text. The establishment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requires the multiple infiltration of Chinese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can infiltrate the teaching form and content of Chinese courses, so that culture can enter the hearts of students with its visualized content, imperceptibly influenc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haracter of the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can establis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improve their cultural competence.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Chinese competence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文化自信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