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丽,孙风霞,尹其红
寿光和信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山东 寿光 262700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作为整个医疗体系中的关键部分,直接关乎患者就医质量和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良好的感染管理质量能够有效促进医院整体服务水平,进而降低院内感染而引发的不良事件,甚至医疗纠纷等[1-2]。既往在实施的传统管理模式中因其管理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全面和细致等特点,因此对医院感染问题并没有做到最有效的控制。但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PDCA循环管理法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并发挥出诸多积极作用[3-4]。PDCA循环管理法由美国学者提出,具有科学化、标准化、专业化等优势,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循环管理阶段的密切配合,能够不断发现、总结、反馈问题,从而提升整体医院感染管理质量[5-6]。且该种管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管理模式,其可从前瞻性角度实施预防性管理措施,确保医院总体管理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7]。基于以上内容,本研究选择2019年8月—2021年9月在寿光和信医院就职的249名护理人员对比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后的管理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在职护理人员249名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不同记为管理前(2019年8月—2020年7月)和管理后(2020年8月—2021年9月)。护理人员年龄20~55岁,平均(32.38±5.12)岁;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41名、护师75名、护士129名;文化程度:本科96名,专科153名。
纳入标准:①本院正式护士,且工作时间≥1年;②身体健康,积极参加本次研究;③能够良好配合感染管理模式。
排除标准:①既往出现过职业暴露已经感染者;②有备孕计划者;③可预见性辞职、休假、外派、退休等无法配合本次研究者。
1.3.1 管理前 实施传统管理模式,管理者根据医院和国家相关感染防控制度及条例等为准则,每月不同科室根据自身患者数量及工作量调整感染管理质量学习次数及实践流程,并定期选择性考核。工作班次设置根据管理者排班制度实施正常轮休,但为了保障夜班工作者能够得到良好休息,实行夜班后连休制度。每个季度对所有护理人员安排健康体检,完成健康监测,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工作创新度和热情,实行全方位透明、公开的岗位晋升制度,主要以个人的考核成绩、日常表现、患者满意度、个人论文发表等方面综合考量,保障所有护理人员公平晋升。
1.3.2 管理后 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管理路程如下。(1)计划阶段(P)。管理者组织各科室负责人组成感染管理监管小组,对当下院内感染问题和预防不当的地方进行指出和分析,主要存在问题如下。①护理人员方面。部分护理人员因自身科室接收患者较多或者危急重症患者数量较多等使得工作内容较为繁杂,对患者就诊时或就诊后的消毒工作较为忽视,同时对于相关感染质量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执行能力等较低。②消毒工作。部分护理人员未能实现一对一匹配性消毒,很多清洁工具使用后未能及时清理或正确存放,多重耐药菌患者无单独消毒工具。③消毒方式。护理人员对于诊疗室、候诊室等大面积的消毒工作完成度尚可,但是大部分卫生死角或者容易隐藏细菌、灰尘等地方较为忽视,如空调通风口等,增加呼吸道等细菌感染率。④物表、手表清洁。对于经常使用的物品在繁忙时会忘记消毒和清洁,对于不经常使用的物品也存在消毒不彻底等情况。(2)实施阶段(D)。①双重培训。管理小组人员对自身科室护理人员先行完成感染质量理论培训,并结合现场完成相关演示。针对既往感染管理中某一实际问题完成复盘,明确指导护理人员正确做法,同时重新结合医院当下感染防控情况和现代医院感染防控标准对考核方法进行细化,着重强调卫生死角或者既往忽视的消毒问题。②使用新型消毒工具。改变传统消毒液喷洒等方式,为每个科室配备便携式紫外线灯,方便护理人员在完成消毒后对其进行检查,同时可以就一些保洁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③监督制度。管理小组每周不定期抽查不同科室等感染管理质量,如实填写每周检查监督结果,指出不合格的感染管理科室的问题,屡教不改或者感染管理长期不合格的科室对负责人进行问责,对于护理人员担当区域3次不合格以上者进行二次培训。(3)检查阶段(C)。医院内部每个月进行全面的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其中检查内容包括大面积空气环境、医院内部物品、公用设施、工作期间护理人员手部卫生情况等,当发现不合格或者严重违反感染管理制度的立即通知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整改和督促。(4)改进阶段(A)。由管理小组对不同月份感染管理质量问题进行总结,共分为优势部分并劣势部分,对于表现良好的优势部分进行全面表扬和树立榜样,对于劣势部分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管理和改善办法。
1.4.1 综合能力 采用本院自拟评分表评价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综合能力,该评分表包括感染宣教能力、感染制度执行能力、感染防护能力3个方面,采用0~100分计分法,护理人员得分越高,代表综合能力越强。
1.4.2 环境消毒效果 采用本院自评表评价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环境消毒能力,该自评表包括空气消毒、物表消毒、手表消毒等3个方面,分值0~100分,护理人员得分越高,代表环境消毒效果越好。
1.4.3 应对方式 选择陈树林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量表,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各10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积极应对分值越高、消极应对分值越低则代表护理人员面对感染防控应对方式越好。
管理后,护理人员感染宣教能力、感染防护能力及感染制度执行能力等综合能力评分显著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综合能力评分比较[(±s),分]
时间感染宣教能力感染防护能力感染制度执行能力管理后(n=249)管理前(n=249)t值P值84.23±3.56 83.37±3.48 2.726 0.007 86.52±4.17 85.19±4.35 3.483 0.001 85.64±4.72 84.62±4.75 2.404 0.017
管理后,护理人员空气消毒、物表消毒及手表消毒等环境消毒效果评分显著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环境消毒效果评分比较[(±s),分]
表2 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环境消毒效果评分比较[(±s),分]
时间空气消毒物表消毒手表消毒管理后(n=249)管理前(n=249)t值P值84.83±4.16 83.72±4.43 2.882 0.004 85.28±5.67 83.65±5.82 3.166 0.002 87.52±4.19 86.36±4.36 3.027 0.003
管理后,护理人员积极应对方式评分显著高于管理前,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显著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应对方式评分比较[(±s),分]
表3 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应对方式评分比较[(±s),分]
时间积极应对 消极应对管理后(n=249)管理前(n=249)t值P值32.15±3.52 31.24±3.17 3.031 0.003 13.08±3.47 14.07±3.26 3.281 0.001
患者在医院就诊过程中会受到治疗方式、疾病进展及医院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院内感染。相关研究显示,院内感染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疾病程度或者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因感染引发并发症导致死亡[8-9]。故此如何对院内感染问题进行上报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是降低院内感染风险、降低患者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途径。医院感染的类型主要有:无显著潜伏期感染、本次感染、诊疗过程中激活潜在性感染等[10-11]。其中住院时间较长、经历侵入性手术患者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过长等都是引发感染的主要因素。而院内感染方式主要经由空气、飞沫及接触等传播,故此对空气、环境及物表等完成消毒是控制暴发性感染的重要手段[12-13]。
经本文研究发现,管理后护理人员感染宣教能力、感染防护能力及感染制度执行能力等综合能力评分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护理人员空气消毒、物表消毒及手表消毒等环境消毒效果评分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护理人员积极应对方式评分显著高于管理前,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显著低于管理前(P<0.05)。表示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能够良好提高护理人员感染管理的综合能力、提升环境消毒效果,强化感染管理应对能力。分析原因:PDCA循环管理法为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其能够严格制定不同管理步骤地落实,强化管理活动的质量与效果[14]。较于传统感染管理方式,其还拥有特殊的预测和干预措施,能够结合医院实际感染问题进行针对性改正,从而实现管理目标。并且PDCA 4个循环管理流程中各具有不同的管理特色,如P阶段,就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逐个剖析,分解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拟定落实计划[15]。D阶段,首先就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完成培训,培训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其次借助新型的消毒仪器完成实时检查,避免因肉眼无法识别产生消毒死角,给病毒或者细菌留有余地。最后对消毒情况进行核查,逐项检查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在医院不同科室寻找感染质量管理的漏洞,进行查漏补缺。C阶段,严格按照管理形式检查医院感染情况,或者根据临床患者感染数据反馈总结具体院内感染情况与改进效果,确定问题源[16]。A阶段,总结有效和无效措施,全面落实有效措施中的管理优势,核查无效措施中的管理漏洞,完善管理计划,将其应用到下一循环之中。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能够良好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质量,强化护理人员感染知识,为患者提供更加良好的就诊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