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志安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重庆 400715)
毛泽东的“矛盾论”(1)本文言说的毛泽东的“矛盾论”,是指作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重要成果的毛泽东关于矛盾的思想和学说。它既比较集中地表现在毛泽东的诸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专门性的著作中,又散见于他的其他一系列著作、讲话、谈话、批示、批注等不同形式的文本中。所以,本文说的“毛泽东的矛盾论”,不是指个别性意义的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关于矛盾的思想和学说(譬如毛泽东的《矛盾论》这篇著作),而是指整体性意义的(包括毛泽东的《矛盾论》这篇著作的)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关于矛盾的思想和学说。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与历史性贡献。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关于“认识把握中国实际重大问题”的世界观学说,又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分析解决中国实际重大问题”的方法论学说。本文从方法论维度,对毛泽东“矛盾论”内在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方法、‘两点和重点相统一’的方法、‘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方法”(2)本文研究的是毛泽东“矛盾论”——如何分析解决“中国实际中重大问题”内在的主要方法。这既不是说毛泽东的“矛盾论”只运用了“‘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方法、‘两点和重点相统一’的方法、‘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方法”这三种主要方法,也不是说这三种主要方法仅适用于分析解决“中国实际中的重大问题”、从而局限该方法的适用范围。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方法论分析。我们认为,这种专门性的研究,不仅对理解把握毛泽东“矛盾论”的真精神、学习运用毛泽东“矛盾论”的方法论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在毛泽东的“矛盾论”看来,研究事物的矛盾问题,就是要把握弄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这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学会用“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解决中国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毛泽东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自身的共性和个性的矛盾关系中,人们认识、分析事物,首先就要去把握事物之共性和个性的矛盾关系,并认为他在《矛盾论》中讲的关于事物矛盾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是“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1]320。这里,我们主要研讨“‘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方法的基本内容和运用‘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
毛泽东的“矛盾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研究矛盾问题、分析解决中国实际中重大问题”的一种方法论,首先是采用“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事物的矛盾问题,由之就内在地引出毛泽东“矛盾论”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方法。所谓“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方法是指人们在研究矛盾问题时,既要从“共性对个性的依赖性”去把握共性,又要从“个性对共性的依赖性”去把握个性,从而把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这两个内在对立统一的方面,就构成“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方法的基本内容。
1.从“共性对个性的依赖性”去把握共性
从“共性对个性的依赖性”去把握共性是指我们在研究事物的矛盾问题时,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看成是能够独立于矛盾的特殊性、相对性的一种抽象存在的特性,而要从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是依存于矛盾的特殊性、相对性之中的、并通过矛盾的个性体现和表现出来,去理解把握矛盾的共性。这是因为,在事物的矛盾统一体中,矛盾的普遍性对矛盾的特殊性是具有依赖性的:矛盾的普遍性依赖于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存在和表现出来,任何矛盾的普遍性都是受矛盾的特殊性所规定的普遍性,没有不依赖于矛盾的特殊性、能够抽象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例如,中国民主革命的普遍性(反封建主义)是受中国民主革命的特殊性(反半封建主义)规定的普遍性。所以,把握事物矛盾问题辩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我们应从矛盾的“共性对个性的依赖性”去把握矛盾的共性。
2.从“个性对共性的依赖性”去把握个性
从“个性对共性的依赖性”去把握个性是指我们在研究事物的矛盾问题时,不能把矛盾的特殊性、相对性看成是能够独立于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的一种抽象存在的特性,要从矛盾的特殊性、相对性是依存于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之中的、并通过矛盾的共性体现和表现出来,去理解把握矛盾的“个性”。这是因为在事物的矛盾统一体中,矛盾的特殊性对矛盾的普遍性是具有依赖性的:矛盾的特殊性要依赖于矛盾的普遍性才能存在和表现出来,任何矛盾的特殊性都是受矛盾的普遍性所规定的特殊性,没有不依赖于矛盾的普遍性的、能够抽象存在的矛盾的特殊性。例如,中国民主革命的特殊性(反半封建主义)又是受中国民主革命的普遍性(反封建主义)规定的特殊性。所以,把握事物矛盾问题辩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我们应从矛盾的“个性对共性的依赖性”去把握矛盾的个性。
3.有“着重点”的辩证方法
在毛泽东看来,矛盾的普遍性规定的是具有相同矛盾之同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性质,矛盾的特殊性才规定着同类事物中具有不同矛盾之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质,而且正是这种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所规定的事物的特殊性质,才是我们研究中国革命建设实际中重大问题的重点。所以,运用“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方法去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实际中的重大问题,其“着重点”应是分析矛盾个性,并依据这种分析,找到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实际中重大问题的方法。
运用毛泽东“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方法,我们应注意“‘脱离个性、片面地从共性看问题’、‘脱离共性、片面地从个性看问题’和‘把共性理解为相同点,把个性理解为不同点’”等三个主要问题。
1.脱离个性、片面地从共性看问题
毛泽东“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不能脱离个性、要从“共性对个性的依赖性”去把握共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教条主义与之相反,它是“脱离个性、片面地从共性看问题”。例如,陈独秀曾教条主义地认为,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成功、资本主义有相当发展后才有可能,因此,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只能辅助资产阶级进行革命,革命的领导权理所当然应由资产阶级来掌握。基于这样的认识,陈独秀心甘情愿地交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惨重损失。陈独秀的教条主义错误,从方法论看,就是把“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解决与封建主义的矛盾问题)这个矛盾的共性,当成是一种脱离各国民主革命这个矛盾的个性的一种抽象公式,套用于中国民主革命这个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把共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的领导权)看成是不受个性(中国民主革命)所规定的,这就是“脱离个性、片面地从共性看问题”。从实际情况来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仅力量弱小,而且对革命具有极大的妥协性,它不可能领导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2.脱离共性、片面地从个性看问题
毛泽东“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方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不能脱离共性、要从“个性对共性的依赖性”去把握个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经验主义与之相反,它是“脱离共性、片面地从个性看问题”。例如,经验主义认为,个体的革命经验是最具客观性的,因为这种个体革命经验具有直接性,是个体革命实践的亲力亲为,它对指导自己的革命实践最靠得住。基于这样的认识,经验主义者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指导作用。经验主义的失误,从方法论看,就是把“个体所参加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这个矛盾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看成是一种可以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遍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这个矛盾的共性,从而把个性(个体所参加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成是不受“共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普遍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这就是“脱离共性、片面地从个性看问题”。个体所参加的历史上真正意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实际上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才会发生并可能获得成功。
3.把共性理解为共同点,把个性理解为不同点
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毛泽东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方法有其确定的内涵与意蕴:其中的共性是指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个性是指矛盾的特殊性、相对性;而“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是指从共性、个性此方对彼方的依赖性去把握此方、从彼方对此方的依赖性去把握彼方,即各个对立面均是从与它自己对立的另一方的内在关联中去理解与把握。所以,不能把毛泽东“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方法中的共性理解为事物的共同点(或相同点、或形式逻辑A=A同一性),把其中的个性理解为事物的不同点(或区别点、或形式逻辑A不是-A对立性)。如不少人认为自己是运用“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他们从共性去抽取把握的是这二者市场经济的共同点,从个性去抽取把握的则是这二者市场经济的不同点,然后以为在自己的分析中既把握了这二者矛盾的共性、又把握了这二者矛盾的个性,这就是运用了毛泽东“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方法。其实,这正是“把共性理解为共同点,把个性理解为不同点”这样的——对毛泽东“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方法。
在毛泽东的“矛盾论”看来,研究事物的矛盾问题,要把关于矛盾的“两点论”和矛盾的“重点论”结合起来,学会用“两点和重点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解决中国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毛泽东的“矛盾论”认为,研究事物的矛盾问题,应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所谓“两点论”是指要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内因和外因、日本一方和中国一方、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等矛盾着的双方(两点),而不能片面地只看到矛盾的某一方(一点)而忽视另一方,这就是研究矛盾问题的两点论。所谓“重点论”是指不能不分轻重、均衡地对待矛盾着的双方(两点),要以研究解决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问题为重点,这就是研究矛盾问题的重点论。这里,我们主要研讨“‘两点和重点相统一’方法的基本内容和运用‘两点和重点相统一’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
毛泽东的“矛盾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研究矛盾问题、分析解决中国实际中重大问题”的一种方法论,其次是采用“两点和重点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事物的矛盾问题,由此就内在引出毛泽东“矛盾论”的“两点和重点相统一”的方法。所谓“两点和重点相统一”的方法是指人们在研究矛盾问题时,既要从矛盾的“重点论”去把握“两点论”,又要从矛盾的“两点论”去把握“重点论”,从而把矛盾的两点和重点统一起来。这两个内在对立统一的方面,就构成“两点和重点相统一”方法的基本内容。
1.从矛盾的“重点论”去把握“两点论”
从矛盾的“重点论”去把握“两点论”是指我们在研究事物的矛盾问题时,不能把我们对矛盾问题的“两点论”,看成是脱离于对矛盾问题的“重点论”、不受“重点论”规定的,要从矛盾的“重点论”去把握“两点论”。这是因为,矛盾的“两点论”是不能脱离矛盾的“重点论”的,是受“重点论”所规定的“两点论”。也就是说,矛盾的“两点论”是一种具有矛盾的“重点论”的、受“重点论”所规定的“两点论”,离开了矛盾的“重点论”,也就没有受“重点论”规定的那种矛盾的“两点论”了。例如,没有毛泽东要以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问题为重点的关于矛盾问题的“重点论”,也就不是毛泽东所讲的、要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那样的关于矛盾问题的“两点论”。所以,这要求我们应从矛盾的“重点论”去把握“两点论”。
2.从矛盾的“两点论”去把握“重点论”
从矛盾的“两点论”去把握“重点论”是指我们在研究事物的矛盾问题时,不能把我们对矛盾问题的“重点论”,看成是脱离于对矛盾问题的“两点论”、不受“两点论”规定的,要从矛盾的“两点论”去把握“重点论”。这是因为,矛盾的“重点论”是不能脱离矛盾的“两点论”的,是受“两点论”所规定的“重点论”。也就是说,矛盾的“重点论”是内在于矛盾的“两点论”中的、受“两点论”所规定的“重点论”,没有矛盾的“两点论”也就无所谓矛盾的“重点论”。例如,没有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关于矛盾问题的“两点论”,就没有在这种研究中要以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问题为重点的“重点论”。所以,这要求我们应从矛盾的“两点论”去把握“重点论”。
3.执“重点论”的辩证方法
在毛泽东看来,矛盾的“两点论”是受“重点论”规定的、有“重点论”的“两点论”;反之,矛盾的“重点论”也是受“两点论”规定的、有“两点论”的“重点论”。所以,“两点和重点相统一”方法是一种执“重点论”的辩证方法。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辩证方法去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实际中的重大问题,避免和防止“一点论”和“均衡论”的错误。
运用毛泽东“两点和重点相统一”的方法,我们应注意“脱离重点、平衡看两点的‘均衡论’”“脱离两点、片面看重点的‘一点论’”和“把‘两点论’误解为‘一分为二’”等三个主要问题。
1.脱离重点、平衡看两点的“均衡论”问题
毛泽东“两点和重点相统一”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不能脱离重点、要从矛盾的“重点论”去把握“两点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均衡论”则与之相反,它是“脱离重点、平衡地看两点的问题”。“均衡论”是指人们在研究处理矛盾问题时,虽看到“矛盾的两种性质和矛盾的双方,但却不分重点、平衡地对待矛盾的两点”的观点和看法。如既看到矛盾的对立性,又看到矛盾的同一性,既看到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民主革命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又看到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民主革命具有软弱性的一面等,但是却看不到“矛盾对立性的绝对性”这个矛盾问题的重点方面,看不到“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着它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个矛盾问题的重点方面,更看不到矛盾有“根本和非根本、主要和次要、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等,从而“平衡地看待矛盾的双方”的观点和看法,就是各种形式的貌似辩证法的“均衡论”。
2.脱离两点、片面看重点的“一点论”问题
毛泽东“两点和重点相统一”方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不能脱离两点、要从矛盾的“两点论”去把握矛盾的“重点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一点论”则与之相反,它是“脱离两点、片面地看重点的问题”。“一点论”是指人们在研究处理矛盾问题时,只看到居于重要地位的“矛盾的一种性质和矛盾的一方,而忽视甚至抹煞矛盾的另一种性质和矛盾的另一方”的观点和看法。如只看到矛盾的对立性质,看不到矛盾的同一性质;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矛盾的普遍性;只看到主要矛盾,看不到次要矛盾;只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看不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只看到自力更生,看不到争取外援等,从而“脱离两点、片面地看重点的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就是各种形式的片面看重点的“一点论”。
3.把“两点论”误解为“一分为二”
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毛泽东的“两点和重点相统一”方法有其确定的内涵与意蕴,其中的“两点”是指要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矛盾双方(两点)的各自状况及其相互关联,这就是所谓研究矛盾问题的“两点论”。所以,不能把毛泽东“两点和重点相统一”方法,误解为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一分为二”。不少人把毛泽东的“两点论”解读为“一分为二”地看矛盾问题:如一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一个单位既有成绩,又有不足;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民主革命,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弊的一面;等等。这种“既有……又有……”的公式,几乎已成为许多人运用“两点论”所谓辩证的模式。这样的所谓 “一分为二”,是把毛泽东的“两点论”庸俗化、机械化了,使它蜕变成了一种形而上学。因为这样“一分为二”式的两点论,不仅把分出来的“二”(对立的双方)看成是互不相容的,而且揭示不出对立面的内在关联及其相互转化,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这无疑是对毛泽东“两点和重点相统一”方法的一种误读与滥用。
在毛泽东的“矛盾论”看来,研究事物的矛盾问题,要把关于矛盾的“内因”和矛盾的“外因”结合起来,学会用“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解决中国实际中的重大问题。这里,我们主要研讨“‘内因和外因相统一’方法的基本内容和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统一’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
毛泽东的“矛盾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研究矛盾问题、分析解决中国实际中重大问题”的一种方法论,再次采用了“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事物的矛盾问题,由此就内在引出毛泽东“矛盾论”的“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方法。毛泽东的“矛盾论”认为,研究事物的矛盾问题,应是内因和外因的统一。所谓内因是指决定事物自身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内部矛盾;所谓外因是指对事物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的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据和源泉,是事物存在发展的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事物发展的加速或延缓作用要通过内部矛盾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毛泽东将此概括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302所谓“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方法是指人们在研究矛盾问题时,既要从矛盾的内因去把握外因,又要从矛盾的外因去把握内因,从而把矛盾的内因和外因统一起来。这两个内在对立统一的方面,就构成“内因和外因相统一”方法的基本内容。
1.从矛盾的外因去把握内因
从矛盾的外因去把握内因是指我们在研究事物的矛盾问题时,不能把我们对矛盾问题的“内因论”,看成是脱离于矛盾问题的外因观点、不受外因观点所规定的,要从矛盾的外因观点去把握的“内因论”。这是因为,我们关于矛盾的“内因论”是不能脱离矛盾的外因观点、是受外因观点所规定的“内因论”。也就是说,矛盾的“内因论”是一种有矛盾的“外因论”观点、受外因观点所规定的“内因论”,离开了矛盾的外因观点,也就没有受外因观点规定的那种矛盾的“内因论”了。例如,没有关于矛盾的外因观点,即不承认外因(外部矛盾)对事物发展的加速和延缓作用,就会导致一种“片面的内因决定论”,也就不是(或不存在)毛泽东那样的关于矛盾问题的“内因论”。所以,这要求我们应从矛盾的外因去把握内因。
2.从矛盾的内因去把握外因
从矛盾的内因去把握外因是指我们在研究事物的矛盾问题时,不能把我们对矛盾问题的外因观点,看成是脱离于对矛盾问题的“内因论”、不受“内因论”所规定的,要从矛盾的“内因论”去把握外因观点。这是因为,我们关于矛盾的外因观点是不能脱离矛盾的“内因论”、是受“内因论”所规定的外因观点。也就是说,矛盾的外因观点是一种有矛盾“内因论”的、受“内因论”所规定的外因观点,离开了矛盾的“内因论”也就没有受“内因论”规定的那种矛盾的外因观点了。例如,没有关于矛盾的“内因论”,即不承认内因(内部矛盾)对事物存在发展的决定作用,就会导致一种“片面的外因决定论”,也就不是(或不存在)毛泽东那样的关于矛盾问题的外因观点。所以,这要求我们应从矛盾的内因去把握外因。
3.持“内因论”的辩证方法
在毛泽东看来,矛盾的“内因论”是受外因观点规定的、有外因观点的“内因论”;反之,矛盾的外因观点也是受“内因论”规定的、有“内因论”的外因观点。所以,“内因和外因相统一”方法是一种持“内因论”的辩证方法。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辩证方法去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实际中的重大问题,避免和防止“片面的内因决定论”和“片面的外因决定论”的错误。
运用毛泽东“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方法,我们应注意“否认外因的‘片面的内因决定论’”“否认内因的‘片面的外因决定论’”和“一定条件下的外因决定论”等三个主要问题。
1.否认外因的“片面的内因决定论”问题
毛泽东“内因和外因相统一”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不能否认外因,要从矛盾的外因去把握内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片面的内因决定论”则与之相反,它是“否认外因、片面地只看内因的决定作用”。“片面的内因决定论”是指人们在研究处理矛盾问题时,只看到“内因对事物存在发展的决定作用,看不到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加速延缓作用”的观点和看法。如只看到“中国军民、得道多助”对抗日战争最终胜负的决定作用,看不到“日本军国主义、失道寡助”对抗日战争最终胜负的加速延缓作用;只看到独立自主对推动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发展的决定作用,看不到争取外援对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促进延缓作用等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是一种否认外因的“片面的内因决定论”。由于否认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片面的内因决定论”往往会导致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出现孤立主义和关门主义。
2.否认内因的“片面的外因决定论”问题
毛泽东“内因和外因相统一”方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不能否认内因,要从矛盾的内因去把握外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片面的外因决定论”则与之相反,它是“否认内因、片面地只看外因的决定作用”。“片面的外因决定论”是指人们在研究处理矛盾问题时,只看到“外因对事物存在发展的决定作用,否认内因对事物存在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观点和看法。如只看到“日本军国主义、德意日法西斯主义”对抗日战争最终胜负的决定作用,看不到“中国军民、得道多助”对抗日战争最终胜负的决定作用(毛泽东批判的“亡国论”)等的观点和看法,就是一种否认内因的“片面的外因决定论”。由于否认内因对事物存在发展的决定作用,这种“片面的外因决定论”,会导致人们产生把解决问题的立足点“不是放在自己努力、自力更生上,而是放到寄希于外部的恩赐上”的错误思想。
3.“一定条件下的外因决定论”问题
有一种貌似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不能只讲内因的决定作用,外因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如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的入侵,使弱小民族沦为殖民地等。这种观点虽附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但否认内因在任何条件下的决定作用。实际上,即便是帝国主义侵占弱小民族这种强大的外部力量,仍是要通过弱小民族的内因才能够起作用的。毛泽东指出:“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定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1]303毛泽东这样的内因论理路,同样适合分析帝国主义与弱小民族之间的胜败问题:帝国主义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其内部力量的强大;弱小民族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其内部力量弱小,从而使外部的强大力量通过弱小的内部力量起作用。我们应当明确,“内因决定论”虽承认外因对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却是反对“外因在一定条件下或任何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