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 夏小军 连粉红 姚金虎 任德祥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1]。目前肺癌有多种治疗方式,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化疗容易引起很多毒副作用,其中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较高。骨髓抑制是指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骨髓造血功能降低,血细胞计数水平不同程度下降,表现为人体免疫力降低、发热、全身酸痛、贫血、出血倾向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2]。骨髓抑制还可导致化疗时间推迟,用药剂量降低甚至停止化疗,影响抗癌疗效,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也总结出诸多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方法,如造血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成分输血等,但都是针对某一造血环节或类别进行治疗,且普遍存在价格昂贵,毒副反应较多等不足,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缺乏整体性[3]。现阶段,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仍然缺乏安全、经济、理想的治疗措施和方法。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中医药治疗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不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外周血细胞,且不良反应较少。现将治疗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经验总结如下。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强调了气血对人体的重要性。《难经·二十二难》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阐述了气的温煦功能和血的濡养功能。《医学真传·气血》云:“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说明了气血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联系。
肺主气司呼吸,《素问·五脏生成》云:“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肺者,气之本。”清·陈念祖《医学实在易》云:“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气机,是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协调,机体才能呼浊纳新;气的运行正常,才能维持机体稳定的生命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为相傅之官,朝百脉,主治节,人体血液循环全身皆要通过百脉汇聚于肺,肺为血液除浊纳新,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云:“肺主气运行血液,周流一身。”血液由肺所主之气推动运行,濡养全身。
肺癌病位在肺,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整体属虚、局部属实。肺的功能失常,则会引起全身气机失调;气血津液传输布散异常,则会产生痰、瘀、毒等病理产物,日久导致机体正气亏虚。《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痰、瘀、毒之邪日盛,出现因瘀致虚、因痰致虚、因毒致虚诸端,陷入恶性循环,痰、瘀、毒互结,积聚胸肺,而成肺癌,即所谓“因虚致癌,因癌致虚”[4]。
化疗药物为“大毒”之品,虽能除积散结,涤荡癌毒,但也会耗伤气血,阻碍气血化生,对机体自身的血液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均会造成破坏,致机体处于气血亏虚的病理状态。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中血细胞计数下降。血液的化生依靠水谷之精和肾精,血液的运行依靠肺所主之气推动。癌毒发于肺,扰乱气机;药毒进入机体,损伤脾肾,致使血液化生乏源,终致骨髓抑制。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医论图说》云:“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气血充则百邪外御,病安从来?气血虚弱,则诸邪辐辏,百病丛集。”气为血之帅,具有推动、温煦、凉润、固摄、防御等作用,能够兴奋精神,调节机体脏腑功能,抵御病邪,统摄血液运行。血是人体最基本的营养物质之一,血虚则血液的濡养和化神功能失常,人体脏腑、四肢百骸不得滋养,致使机体“虚者愈虚”。由此可见,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病性属虚,病机为“癌毒”使正气受损,气血亏虚,加上“药毒”损伤机体,耗伤气血,气血化生乏源,故发为此病。
夏小军教授治疗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以补益气血为基本治则,临证根据病情危重缓急,分别采用缓则扶本、急则固脱之法,并指出骨髓抑制不仅表现为外周血细胞多系减少,单系减少在临床也非常常见,故在辨证论治时应分清主次,有所侧重。
2.1 缓则扶本
2.1.1 升粒系,补气御邪。粒系细胞减少主要指白细胞计数下降,是以疲乏、无力、头晕、发热、食欲减弱,严重时发生感染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气虚不能调控机体生理、营养全身、护卫人体的表现。肺脾气虚则气短懒言,倦怠乏力,食欲减少;体虚易感外邪,卫气御邪,正邪相争,故见发热。因此,在治疗时应重点使用补气药物,如人参大补五脏元气,黄芪补气升阳,党参补肺脾之气,西洋参补气养阴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生阳长。”《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为气之母,可化气抵御外邪,血的盈亏决定着气的强弱。因此,血液也具有抵御外邪的能力。故在治疗时应加入生血补血之品,如当归、熟地、阿胶等。气的生成与脾肾关系密切,所谓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在治疗时亦应兼顾先后天,肾藏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元气,临证常用龟板、阿胶等补益肾阴,菟丝子、补骨脂等温补肾阳。脾主运化,吸收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化后天之气,故可使用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益气之品,一则助力后天之气生成,二则防止补益药物滋腻碍胃。
2.1.2 升红系,养血扶正。红系细胞减少主要指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引起乏力、困倦、眩晕及面色无华等症状,表现为血液生成不足,濡养、化神功能失常。《难经·二十二难》云:“血主濡之。”阴血亏虚,不能上荣头面,则见面色少华,乏力倦怠,头晕目眩,对此,治疗时应注重补血养血,如选用有“血家百病此方通”之语的四物汤,能够补血和血,使血补而不滞;还可使用阿胶、紫河车等以补血滋阴。气为血之帅,参与、促进血液的生成,气旺则生血功能强健。清·陆懋修《世补斋医书·气血论治》云:“血生于气者,谓阴血生于阳气也。”清·周学海《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云:“夫生血之气,荣气也。荣盛则血盛,荣衰则血衰。”故治疗时还应加入益气健脾之品。金·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云:“血虚以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可选用人参补气生血,党参、大枣等补气养血,麦芽、鸡内金、陈皮等理气醒脾,防止中焦壅滞,且能助阳生阴,化生气血。
2.1.3 升巨核,气血兼治。巨核系细胞减少主要指血小板计数下降,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甚至内脏出血等血液不循常道的症状。多周期化疗损伤脾肾,耗伤气血,日久导致血液化生乏源,气虚不能固摄,气血亏虚,血液溢出脉外。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兴论》云:“气为阳,阳主神也;血为阴,阴主形也。血气若衰,则形神俱败,此营卫之毫厘当惜也。”对此,治疗时应气血并重,补气养血,如选用八珍汤益气补血,气血双补;此外,还应注意应用收敛止血兼以滋补脾肾、去瘀生新之品,如茯苓、白术可补脾益气以摄血;当归、白芍可养血补血以止血;山茱萸可补益肝肾,收敛止血。夏师自拟院内中药制剂—摄血丸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气血亏虚证)疗效显著,其中白茅根、茜草凉血止血;仙鹤草收敛止血;茯苓、白术、党参补气健脾,益气摄血;生地止血活血,鸡血藤补血活血,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2.2 急则固脱 脱是指人体之气、血、精、液突然亡失,是生命机能衰竭需要抢救的危重症。夏师将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脱证辨证为气脱和血脱,并指出,面临脱证,患者气血急剧耗伤,脏腑虚弱,病情危笃,治疗时应胆大心细,不要因为病情危重而畏用中药。
2.2.1 血脱。血的生成,来源于脾吸收的水谷之精和肾精化生。《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指出中焦脾胃吸收饮食水谷精微,即“汁”变化成血液。“精血同源”,精与血之间可相互滋生转化。清·张璐《张氏医通·诸血门》云:“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指出肾精充盈可化成肝血变为血液。药毒伤及脾肾,一则影响脾之统血功能,二则导致血液化生乏源,脾虚不能固摄,出现血液迅速流失,致大衄成血脱。清·唐容川《血证论·吐血》云:“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份命。”此时,当以止血为治血的第一要务,可选用十灰散、小蓟饮子等加减治疗。常用仙鹤草收敛止血,扶正补虚;墓头回、茜草、白茅根、墨旱莲凉血止血。气能生血、摄血,临证之时,常在止血药物中加入大剂量补气药,夏师将此法概括为“血脱者固气”的固气补血法,急宜补气以固脱,以无形生有形,如使用大剂独参汤以补气摄血,盈气以止血[5]。正如清·陈士铎《石室秘录·敛治法》云:“血乃有形之物,气为无形之化,有形不能速生,而无形实能先得,况有形之物,必从无形中生之。气无形,始能生血有形之物,补气正所以补血,生气正所以生血也。”
2.2.2 气脱。《黄帝内经》所记载的“人气”,即是肾之先天之精所化的先天之气,肺所呼吸的自然界清气及脾所吸收的水谷之气,经过脏腑的作用,形成的一身之气。肺为气之主,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脾与肺,肺与肾互为母子之脏,共同维护着气的生成和运行。清·林珮琴《类证治裁·厥证》云:“形色清素,身微冷,脉微弱,为气脱。”肺癌患者,久病体虚不能抵御病邪,长期耗损肺气,而致机体正气衰竭;化疗药物为攻伐之品,损伤脾肾,耗气伤气,甚者可致气不内守而脱;或因血液暴脱,气无所附,气随血脱。对此,治疗在补益肺气时也应注意补益脾肾之气,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培土生金。常用黄芪大补元气,党参补肺脾之气,五味子敛肺纳肾,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等。气脱重者,应回阳固气,如急投独参汤扶危救急,大补元气;或选用四逆汤回阳固脱等。
在中国乃至全球,肺癌目前依然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在发病过程中,临床症状不典型,故确诊时往往已经到晚期,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故化疗成为肺癌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目前骨髓抑制以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小板生成素(TPO)、白细胞介素-11 等对症治疗为主,但因价格昂贵,毒副反应较重常常限制使用;重度骨髓抑制时,可输注成分血,然输血疗效维持时间短,不良反应多,且只能升高血液中单一成分,配合应用则会引发更多不良反应,进一步增加治疗风险,影响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而且我国血源相对匮乏,且输血会发生过敏、感染传染病等不良反应,故而也限制了其临床使用。临床中,如何在明显改善血象的同时,维持治疗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化疗药物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仍是目前难题。而中医药在化疗药物增效及化疗后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减毒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和前景,这种优势不仅在于能较好预防化疗血液毒性、稳定提升血细胞数目、保障治疗正常进行,而且能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治疗费用、缩短住院治疗时间等。中医药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治疗中虽已取得相应进展,病因、病机也进一步被阐释。以陈信义教授为主的学术团队提出化疗所致骨髓损伤的“毒瘀骨髓”学说包含化疗药毒直中骨髓、毒聚骨髓不得逾越而成瘀、毒瘀骨髓新血不能化生三方面,提出通过从祛髓瘀、通髓络、生髓血、生髓络的去瘀生新法多层面舒缓骨髓毒性反应[6]。杨婧妍等[7]认为,发生化疗后骨髓抑制,药毒侵害为主要原因,脾肾亏虚为基本病机,而瘀血是病机的重要环节。夏小军教授以气血为纲,提出补气升粒系,养血升红系,气血兼治升巨核系的治疗方法,结合整体,辨证施治,灵活运用,取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