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强瑞 柯 心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初心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上海政法学院实践成果为例
伍强瑞 柯 心
[上海政法学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高校学生党员初心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应遵循学生特点,坚持群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融通、节点教育与系统教育相串联、内容教育与形式教育创新并举,以“三个贯穿始终”为长效机制,以党建思政融合为载体,以仪式教育为助推器,以规范教育为准则,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端正入党动机,立稳入党初心。
新时代;学生党员;初心教育;实践探索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党员矢志奋斗终身的使命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明确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完善和发展党内制度,形成长效机制”[1]。为高校构建学生党员初心教育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准则。
党的十九大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号召和现实价值。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既是经验做法的总结凝练,也是高校尝试构建初心教育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2]。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最年轻的群体,是最新鲜的血液,是高校党员队伍中最有生机和充满朝气的群体,是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持续推进高校学生党员初心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发展所需,也是团结带领优秀青年的应然之义。高校学生党员初心教育的深层含义是党性教育和思想教育,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党员履行党员使命职责的实践教育。做好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初心教育,让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把初心立稳擦亮、走实行远,感知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和使命感,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两个100年”目标、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确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落地生效,关键在于全体党员个体初心的良性发育与保持。党员初心是学生党员个体的一种自我认知,在其形成过程中并不是一脉相承或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党员个体的思想认知和教育实践,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就需要高校在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党员的个体差异,重视引导学生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党员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觉意识的唤醒。为此,高校应重视引导和把控,在党员初心教育的统一规范上做足文章,把“严”和“实”的要求立起来、化于心。概言之,即充分把握好群体教育与党员自我教育的关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既要统一要求,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努力做到群体教育和自我教育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形态。显性教育注重直接外显,隐性教育注重间接内隐,前者强调使受教者接受教育,后者强调使受教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二者的关系实则目标一致,形式互补。大学生阶段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具备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观点开放、接受资讯渠道多、独立意识强等特点,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也易受社会环境、年龄阅历、群体思维的影响,初心意识需在“入口”环节施加正面引导。高校构建初心教育范式不仅要加大显性教育力度,也要关注其隐性属性,增强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可接受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心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节点教育和系统教育是内在契合、同向共进的。要确保党员初心教育的实效性,前提要把准不同层面、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党员的思想脉搏和特点[4],摸准“口径”,探明“口味”。就高校学生党员的初心教育而言,要结合高校党员初心教育操作实际,打造节点教育和系统教育齐头并进的范式设计,逐步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规范化初心教育范式,抓准入学教育、离校教育等重要时间节点,找好角度,精准发力,确保相关教育内容能真正入脑入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学习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依次递进的过程。据此,在党员初心教育上,还应遵循教育规律进行一体化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各有侧重,相互衔接。
高校学生党员初心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注重内容质量,创新教育方式,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进行学习,除传统的集中学习、现场讨论、主题党课等形式外,还要依托新媒体,利用网络、自媒体等,增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提升初心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使初心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党员的初心教育要主动打开探寻教育载体的思路,注重学生自我实践,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载体与现有改良平台深度耦合,丰富实践活动载体,优化管理服务载体,聚焦主题,形成学习氛围,强调学习、思考、实践结合的特点。此外,初心教育内容和形式之间也应互相协调、互相配套、有机联系,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学生党员特点的、适应高校组织运行需要的体制机制,多措并举确保学生党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一是将思想教育贯穿始终,筑牢初心。针对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时常发生的“前紧后松”、内容重复等问题,学校积极构建从“入口”环节到“收官”环节,涵盖入党启蒙、入党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党员离校等在内的,层次清晰、循序渐进的党员“七阶”教育体系。内容上遵循党员教育基本规律,进行整体性的一体化设计,注重各环节的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由浅入深,各有侧重,持续强化学生党员“组织入党一生一次、思想入党一生一世”的意识,如“入口”环节设置党章学习小组,“收官”环节发放“初心印迹”纪念卡;形式上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适应学生发展特点,推行群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节点教育与系统教育相结合;载体上以学校党校为主阵地,转变原有分学院培训为分类型培训,各学院专门负责某一类型培训,如入党申请人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发展对象培训以及预备党员培训等。
二是将组织熏陶贯穿始终,砥砺初心。组织熏陶的重要载体是发展程序,规范程序是“标”,砥砺初心是“本”,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针对学生党支部管理松散、发展程序流于形式等问题,学校着力在“规范”上做文章,持续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重视组织氛围建设,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将上级各项要求抓细抓小、抓实抓常,使学生党支部切实发挥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的主体作用。通过发展过程中的一整套标准化表单,强化学生对组织规矩的直观感受、对入党初心的常态检视。
三是将示范引领贯穿始终,擦亮初心。针对学生党员“独善其身”“泯然众人”等问题,学校要从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推动学生党员以知行合一来擦亮初心。在前期,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作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重要依据之一,将过去“唯分数、唯票数”的单一评价模式转变为涵盖“学习成绩、朋辈评议、日常表现、示范引领”等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在中期,不断强化“一个党员一面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容嵌入党员教育的各个阶段,并突出案例教育、沉浸式教育;在后期,加强正面宣传和典型示范,强化示范引领作用,督促全体学生党员“亮身份”,激励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彰显初心,影响带动更多身边同学。
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皆为高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都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开展的,相辅相成,相互契合。[5]从根本上来说,思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党建工作关注培养合格党员,回答的是“入党为什么、为党干什么”的问题,两者实质相同。无论是思政工作,还是党建工作,都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培育学生,立好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政治认同和价值观自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由认知、体验、情感、意志、行为、信念到信仰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学校注重将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相融合,以党建引领思政,以思政促进党建,充分挖掘各类学生组织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断创新各类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将初心教育融入校内外各项课程。例如,学校借鉴“众筹”模式开设“故事中的中国共产党”通识选修课,在见微知著中以生动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读懂党史党情。此外,学校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四门主干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党员培养发展的重要环节,对课程成绩提出明确要求。学校通过强化思政课教学,让学生深化对党史党情的认知,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端正入党动机,立稳入党初心。
仪式是人们表达信仰、传递思想感情和社会价值观的载体之一。[6]学校以建党百年为契机,创新基层党建,加强党员教育,打造“献礼建党百年,传承红色文化”系列主题活动,精心设计新党员入党宣誓活动,让党员政治生命开始更有仪式感、使命感。通过新党员入党集体宣誓仪式,让每位学生党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终身必修课,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者和实践者。仪式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党员的情感,提升思想认识,同时还能在庄重的情境中完成身份的转换,自觉承担新的使命和责任,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道路上敢于挺身而出。上海政法学院通过系统的党员“七阶”教育体系和各重要时间节点的仪式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党员的情感认同,并对其理想信念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为保障学生党员初心教育的有效开展,高校应努力尝试让初心教育“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上海政法学院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特点的新思路,将学生党员初心教育与学校基层党建发展紧密结合,分层次、宽领域、全覆盖打造示范党课、精品党课、常规党课于一体的立体课程体系。在具体实施形式上,学校积极创新党性教育机制,丰富日常教育载体,使高校学生党员能够方便快捷地接受初心教育,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初心不变。各支部的日常党课与时俱进,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探索开展“线上党课”“行走党课”“电影党课”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初心教育与修养历练,让学生党员在自我融入中进行自我反思与换位思考,真正实现“他觉”向“自觉”的转变。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地将初心教育内容融入学生党员日常培训之中,把初心教育同发展流程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探索形成知信行统一的初心教育制度。
[1]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必须完善和发展党内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学习贯彻习主席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2020-02-05)[2022-07-16].https://www.81.cn/jfjbmap/content/2020-02/05/content_253275.htm.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 (2019-03-18)[2022-07-16].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4]姚楚旋.党员教育重求实效[N].中国组织人事报,2021-03-10(006).
[5]肖辉瓒.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何以深度融合[J].人民论坛,2018(16):216-217.
[6] 施蕾.学校仪式的意蕴与优化设计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0(22):14-16.
2020年度上海市“阳光计划”(党建工作类)项目“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YG07);上海政法学院2021年度党建研究立项课题“以筑牢初心为核心提高新时代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研究”(项目编号:SZ2021-09)。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