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链理论与八段锦原理相关性探析

2023-01-02 21:19吴漪彤王佳乐程宇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八段锦筋膜张拉

吴漪彤,王佳乐,程宇星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

健身气功八段锦为我国古代传统医疗保健功法之一,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易学为指导,吸收中医阴阳五行及经络学说发展而成。该功法可通过调和体内脏腑经络和气血以达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目的。肌筋膜链(myofascial chain)是近年来运动康复医学领域提出的概念。肌筋膜链理论认为肌肉与特定的结缔组织网以双袋结构组合[1],多个同一平面的肌肉与结缔组织之间直接或间接关联并组成链条式结构,通过半导体液晶态效应[2-4]、张拉力学效应[5-6]对人体维持体态、运动及信息传导产生作用[7-8]。以下拟通过比较八段锦的功法动作与肌筋膜链的作用路线及两者在功能、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二者的区别及其相关性。

1 健身气功八段锦

八段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医疗保健功法,是以易学为指导,由古代导引术融合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学说发展而成,具有防病治病、纠正形体、健身延年等作用。八段锦不同于一般体育锻炼方式,该功法以调身为主,侧重肢体运动与呼吸配合,养气壮力,动作讲求柔和以养筋,行气以活血,以拉伸及通过肌肉静力性收缩达到锻炼效果[9]。健身气功八段锦分为八式,即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以往的研究认为八段锦仅作用于运动系统,近年来的研究[10-15]表明,八段锦也作用于人体其他系统,如通过锻炼膈肌及增加胸廓容积,从而改善肺功能;提高心脏泵血功能及周围组织灌注量,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增加肌肉组织代谢率,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等。

2 肌筋膜链

2.1 肌筋膜链的定义肌筋膜链是指由肌筋膜在同一力学平面上按特定层次和方向形成的链条式整体结构,通过张拉力学结构传递力学信息[1]、维持姿势稳定、发挥运动功能,并通过“压电效应”传导电信息至骨骼肌[16]。

2.2 肌筋膜链的构成、结构及功能特点目前已探明的人体肌筋膜链有12条,分别是浅前线(前表线)、浅背线(后表线)、侧线、螺旋线、旋线、前功能线、背功能线、浅背臂线、深背臂线、浅前臂线、深前臂线以及深前线。

筋膜网与生物的三胚层为同源结构。人类胚胎自分化出三胚层和筋膜网后,再通过折叠逐步发育成完整的躯体。内胚层与外胚层的细胞翻转折叠,并与中胚层分化出的各种功能细胞一同构成人体的功能系统。由中胚层发育而成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了对人体各系统的支持,由中胚层发育而成的脂肪组织则成为储备系统。干细胞则通过定向分化,可为功能系统的更新不断提供细胞补充,并为功能系统的各种细胞的更新、代谢提供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17]。

肌筋膜链与骨骼通过张拉力学结构(简称张拉结构)而发挥作用。肌筋膜链属于张力结构,依循张力的天性,在骨骼的两点之间沿着最近距离把力量传导出去,因此张拉结构中的张力部分会定位在最能承受压力的位置上,使张拉结构可以为有限的材料提供最大强度。张力部分向内拉,压力结构向外推,两者之间的力学平衡可维持整体结构的稳定[18]。

人体的张拉结构使得人体力学变化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肌筋膜链中任一处功能异常带来的张力失衡都会沿循行应力传导的方向影响远端其余部位的功能,而最终出现病理状态的点往往是机体平素的薄弱点或以往存在损伤及过劳的点。如骨关节疼痛以往被认为是因关节软骨的病变、半月板的损伤以及关节腔内炎症物质激惹局部神经而导致的,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骨关节内的病变,忽略了关节周围软组织及同一力学平面上其他远端软组织的作用。从肌筋膜的角度解释膝关节痛,认为还需考虑膝关节周围的肌筋膜因素,这些肌筋膜实际上起到稳定关节形态、保持关节间隙的作用。运动创伤、肌肉疲劳等情况导致骨骼肌的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的产生,MTrPs会进一步造成机体的生物力学失衡[19]。由于人体力学变化具有张拉结构的整体性,当这些MTrPs长期得不到治疗,进而反复被活化时,在同一力学功能范围内的其他骨骼肌也会因间接传递的过用性损伤而产生MTrPs,以致形成整个关节的功能障碍[20-21];反之,也可因身体其他部位长期的张力失衡,在整体性的特点下诱发关节或其他薄弱点的损伤。通过治疗MTrPs及调整肌筋膜链的张力,可以改善关节腔及关节囊的压力,减少炎性渗出,从而缓解疼痛,改善MTrPs所致的恶性循环[22]。

同时,筋膜除了在力学角度对人体产生作用和影响外,也可通过神经调节对人体发挥影响。筋膜中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自主神经,其中包括高尔基腱器官(即腱梭)、帕西尼小体、鲁菲尼小体、游离神经末梢这4种对机械形变敏感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可感受肌纤维的牵拉张力、压力、剪切力以及疼痛[23]。因此,针对肌筋膜进行治疗除了能调整人体姿态的力学平衡,也能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避免因筋膜紧张、收缩引起骨骼肌收缩和感觉运动异常,且能增强肌筋膜中穿行神经的传导性,改善血流,为功能细胞的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筋膜中分布丰富的神经末梢与交感神经,神经兴奋后产生的神经介质可直接作用于功能细胞[24]。

基于肌筋膜链整体性的功能特点,临床上若机体某处出现运动功能或感觉功能异常时,都应从分析整个运动模式入手,找出应力传导的初始方向,解决肌筋膜链上力学失衡的根本点,避免“头痛医头”的片面治疗。随着筋膜研究的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筋膜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对人体自身具有检测和调控的作用[25-26]。针对肌筋膜而非直接针对骨骼肌进行治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健身气功八段锦与肌筋膜链的相关性

3.1 八段锦动作与肌筋膜作用路线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时可涉及人体不同的肌筋膜链。八段锦中多个动作下半身要求马裆势,该动作能平衡螺旋线的肌肉力量。通过马裆势可加强下肢内侧肌肉力量,锻炼内侧的功能线及部分深前线,避免因内侧肌肉无力导致外侧螺旋线上的阔筋膜张肌及髂胫束联动胫前肌相对收缩过度;螺旋线的相对紧张传导至上部时,亦会导致功能线上部其他肌肉紧张,同时对应内侧功能线的相对松弛会使人体的力学状态处于腹部内凹、胸廓内收的失衡状态。马裆势及站桩中要求“命门内收”“气沉丹田”等,加强了深前线的盆底筋膜等盆底肌群的作用,起到整体调整双侧螺旋线与深前线的作用,使躯体在冠状面保持力学平衡,为核心稳定及其他浅前经线的运行提供良好基础。

两手托天理三焦与调理脾胃须单举均主要由上臂动作配合头颈运动完成,其中头颈的动作涉及浅表线。浅表线的肌肉能使躯干屈曲,胸锁乳突肌能使下颈部屈曲及上颈部过伸,不同程度的身体后弓和腿前部拉伸能帮助放松浅表线,动作包含头部沿矢状面的伸展运动,可有效沿前表线上半部分进行拉伸。双上肢的上举拉伸及对拉也可有效拉伸臂后表线,从伸肌群经至外侧肌间隔、三角肌、斜方肌的依次传导,配合深长的腹式呼吸运动可使活动影响到前深线的横膈以及与之相连的心包膜、纵膈、壁层胸膜,共同起到拉伸调整躯干上部筋膜的作用。现代对三焦的实质研究认为,上焦由呼吸膜与胸膜、心包膜共同构成,中焦的实质为胃和小肠等消化道黏膜以及相关部分的腹膜,下焦应包含大肠黏膜、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组成的滤过膜以及相关部分的腹膜。前深线(亦称深前线)、浅表线与臂后表线的联动就能大范围覆盖“三焦”实质所指的筋膜部分[27]。

左右开弓似射雕的动作要求虎口张开,手掌屈曲左右拉伸,有效针对深前臂线。此筋膜过短会对呼吸及上臂外展产生负面影响,也会使头颈前倾加重,该动作拉伸深前臂线配合下身马步动作实现对深前线的锻炼,运动范围涉及从胸小肌、胸锁筋膜到心包膜、纵膈、壁层胸膜,整体拉伸,调整心肺功能。

五劳七伤往后瞧的动作的重点在于从颈部到腰腹部的旋转,涉及到螺旋线、功能线的拉伸,以手臂带动打开胸腔往后旋转的动作也调整了后表线过度拉伸的问题。无论是古代农耕为主的劳作还是现代久坐办公、使用电子产品为主的前倾弓背体态习惯,都会造成前表线与后表线在矢状面上的张力失衡,表现为前表线过度收缩,后表线过度拉伸。后表线过度拉伸与脊柱后凸的状态使椎间盘压力集中在前端,胸棘肌及头半棘肌过度拉伸挛缩无力,均可影响脊椎稳定。脊柱长时间屈曲可使椎间盘髓核突出的发生几率上升[28]。通过调整后表线,降低肌肉压力,缓解脊柱两侧应力的不对称,进一步改善筋膜腔内压力及表面张力,达到缓解劳损的效果。

摇头摆尾去心火的动作与五劳七伤往后瞧对肌筋膜链的锻炼有相似之处,都活动了螺旋线及后表线,但对脊柱整体的活动度更大。下半身为马裆势,配合深长且有节奏的腹式呼吸,通过上身俯仰、旋转及腹内压的调整可促进胃肠道的蠕动。

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一动作通过按摩和拉伸下肢达到放松后表线的作用,其作用范围与上文后表线作用相似。

3.2 八段锦中医原理与筋膜链理论的联系八段锦的中医理论核心即是经络理论系统。而肌筋膜链理论也被逐步证实与经络理论有明显相关性,被认为是经络理论在解剖学上的发现[29-32]。原林等[24]认为穴位本质是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的结缔组织聚集处,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而经脉为穴位间具有解剖学结构相连或与神经传入接近的筋膜结构。近年来,学界利用数字人的相关数据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CT)、核磁共振成像(MRI)数据,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并与中医经络进行比较,显示出与中医经络记载走行接近的影像结构,提示全身的结缔组织均与经络密切相关[31-32]。以经络理论为链接中心,可推测八段锦功法的作用原理与肌筋膜链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肌筋膜链的疼痛触发点理论及其衍生出的干针疗法与中医的经络经穴理论及其针灸疗法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理论及病理生理依据方面具有诸多共同之处,治疗方法也有不少相同点。首先,两者针刺的深度都有浅刺和深刺之分。浅刺刺激的是浅筋膜层,深度约为皮下5~10 mm;深刺约为皮下10~40 mm,涉及深筋膜层、肌肉及肌腱[33],作用部位从解剖学角度来看是相似的。如肌筋膜疼痛可以通过电子生物反馈、低频电刺激等现代理疗仪器来治疗[34],其治疗的理论均基于触发点的“灭活”;同样,这些电子生物反馈、低频电刺激等现代理疗方法也可以用于经络穴位的治疗。其次,针对疼痛触发点的干针疗法与针灸治疗的方式也有相同之处。传统针刺追求“得气”感,且“得气”感可循经感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治疗则强调的是对触发点的“灭活”,即是使肌肉内的挛缩肌束松开,使用干针“灭活”触痛点时针刺成功的标志为“扎跳”,就是针刺部位附近肌肉的抽搐反应[35],两者之间有明显相似之处。另外,肌筋膜链的疼痛触发点理论及其衍生出的干针疗法与中医的经络经穴理论及其针灸疗法在作用原理上有相似之处。穴位针刺患者后体内一氧化氮、五羟色胺的含量明显上升,而局部的致痛物质前列腺素含量明显降低,同时可引起β-内啡肽释放而抑制P物质释放,由此达到镇痛的目的[36]。近年来相关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表明,作用于筋膜的干针可通过激发筋膜中的敏感点,也可促进循环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引发全身效应和细胞信号变化,缓解疼痛,故具有中枢调节作用[37-38]。

八段锦能通过作用于运动系统,对肩周炎、腰椎及颈椎劳损性疾病、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循环系统的多种疾病产生治疗作用,这已成共识。但有关八段锦如何通过经络系统对传统内科疾病临床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理尚未明确。肌筋膜链理论中的张拉力学原理,可从神经调节角度初步解释肌筋膜链对经络系统的作用机制,即经络理论与肌筋膜链理论联系紧密,而基于经络理论的八段锦与筋膜链也密切相关。

基于以上对源于肌筋膜链理论的干针疗法与源于经络理论的针灸疗法的分析可知,以经络理论为指导且作用于经络的健身气功八段锦也与筋膜理论紧密相连。八段锦动作涉及多条肌筋膜链,故八段锦除了直接对运动系统进行锻炼外,也通过对肌筋膜进行拉伸按摩而产生作用。这也可说明为什么八段锦动作虽较其他体育锻炼方式动作幅度与运动强度较小,但却能在临床治疗上取得较显著的效果。八段锦并不是单纯通过增强骨骼肌锻炼、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来改善身体状况。以骨骼肌锻炼为主的方式通常更容易引起劳损,或因日常生活中的不平衡用力习惯在骨骼肌锻炼中被无意加强而导致损伤。从中医角度来看,八段锦锻炼更主要是通过对经络的调整产生治疗作用,而经络理论又与肌筋膜链密切相关,故八段锦锻炼实则是通过拉伸、调整肌筋膜的关系协调机体平衡以改善劳损疼痛,同时改善肌筋膜的紧张度、黏弹性和结构而改善骨骼肌过度紧张收缩和感觉运动异常,增强肌筋膜中穿行神经的传导性,改善血流,最后作用于功能细胞,达到与针刺类似但更平缓的中枢调节及镇痛作用。

4 小结

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源于传统中医理论,而肌筋膜链理论则基于现代解剖学,与生理学息息相关。八段锦功法与筋膜链理论通过作用路线、机制特点及经络理论而关联在一起。以往对八段锦等传统中医外治疗法的研究多停留在病例观察上,未能直观且确切地阐明其作用机制。今后若能将肌筋膜链理论运用至中医外治疗法的相关研究中,则可深入理解和更好地阐述八段锦的作用机制,拓展中医外治手法的临床应用范围,促进外治与内治相结合,更好地实践“上工治未病”,探索疾病的中医预防和保健养生。

猜你喜欢
八段锦筋膜张拉
论述道路桥梁工程预应力张拉施工要点
八段锦源流考辩*
1990年以来我国八段锦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前沿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预制梁预应力欠张拉状态下补张拉方法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理论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合作学习形成性评价研究
三塔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吊索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