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伍连德精神融入医学教育的路径探赜*

2023-01-02 18:23:55秦靖然陈英云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伍连德医学教育课程思政

秦靖然,陈英云

(1 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171527555@qq.com;2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党委,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6)

伍连德是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是中国近现代医学先驱、预防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及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人[1]。其在领导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诠释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与现实意义,因此,将伍连德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具有积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为课程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医学院校培养仁心仁术医务工作者和良医大师、健康守护人的关键所在,更是将伍连德精神融入医学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指引,进而实现育人育才、育德育心主体建设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探赜。

1 伍连德精神的价值内涵与现实意义

1.1 伍连德精神的价值内涵

在参照哈尔滨医科大学传承的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 自强创业”精神以及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即伍连德精神:“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忘我的献身精神。”并在时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教授,原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张席贵,哈尔滨医科大学宣传统战部原部长陈英云等[3-6]专家学者总结的基础上将其概括为:心系祖国,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献身医学,忘我的人道主义精神;艰苦自立,不懈的自强创业精神;勇于探索,严谨的科学创新精神;奋不顾身,崇高的救死扶伤精神;命运与共,团结的携手防疫精神。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伍连德博士在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中表现的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不畏列强阻挠,收回海港检疫主权,还有其在重要国际交往场合身着博士服出席,证明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在中华医学会首次会议上提倡使用“国语”,体现祖国尊严;与王吉民合编英文版《中国医史》,展示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日本侵华期间坚决不与日寇合作,表现了铮铮民族气节。既是个人情感认同、思想认识、价值取向与身体力行的体现,更是家国情怀与历史使命的诠释。

二是伍连德博士在艰苦自立的创建医院过程中表现的不懈的自强创业精神。作为创建人,伍连德博士出任第一家由中国人独立投资经营的综合性大型西医医院即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首任院长(1918年),出任滨江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的第一任校长(1926年),这是先驱的壮举,也是宝贵的医学教育资源,更是医学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通识教育继承创新。

三是伍连德博士表现出的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严谨的科学创新精神。作为仅有31岁的青年医生,伍连德博士在鼠疫发生来源、感染传播途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研究等问题上,均深入一线进行科学细致的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奠定了科学基础,也深刻诠释了他不盲目崇拜权威、墨守成规、敷衍塞责,而是有创新势必有风险,但要是出自良知所做的事,就要有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意识,特别是在抗疫过程中,“焚烧尸体”举措的提出,对当时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是极具现实挑战的,被视为“莫大亵渎,罪不可恕”,然而此举却使110年前的那场鼠疫得到有效遏制。因其防疫理念的先进科学,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伍连德博士的“鼠疫防治案例”堪称世界流行病学史的“典范”,率先带领中国防疫事业走向新的开端,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四是伍连德博士在抗击疫情中表现出崇高的救死扶伤精神。作为东北三省防疫总医官,伍连德博士深知“防疫之战”也是“外交之战”,既要拯救手足无措的同胞还要面对虎视眈眈觊觎中国东北主权的日俄等国的阻挠与干涉,同时要抗击死神,并且做好统筹协调、巡回检视及与他国的互助互信联系,随时有可能被传染、被迫害,但他没有半点迟疑且坚毅果决。这期间出生不到半年的儿子在天津夭折亦不能顾,在骨肉亲情与百姓康健中,他依然选择“舍小家为大家”,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学识、智慧与力量。

五是伍连德博士表现出的团结携手的防疫精神。作为万国鼠疫大会的主席,他既要尊重不同学术观点碰撞交流,还要将中国东北鼠疫防治经验与各国进行交流,更要与世界各国卫生防疫专家商讨解决许多技术和理论难题。大会的顺利召开,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也促进了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发展,正如其所言“举行万国鼠疫研究会,更提升了中国在科学界之地位,并间接增强了其政治影响。”1927年,伍连德博士被国际医学联盟授予“鼠疫斗士”荣誉称号,1935年,作为首位华人候选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7]。

1.2 伍连德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伍连德博士曾采用的诸如“戴口罩做防护、隔离(疑似)病患接触者、封闭交通、居家隔离、常态化消杀、治理环境卫生、疫苗接种”等多种防疫举措,对于当前和今后提升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及建立科学防治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是基于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现实要求。“加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防护工作,加强对病毒瘟疫的监控,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应对体系和机制,建立监测、早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建立健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3]杨宝峰教授的阐述可视为新时代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借鉴。在新时代建立基于伍连德精神内涵下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二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防疫思考。伍连德博士始终深信“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其科学的研究成果、思维判断和理性的沟通争取、防疫举措充分展现了其智慧。实际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有政治操弄、以邻为壑,不应有无视科学、明哲保身,而是应该超越地域种族、历史文化乃至社会制度的不同,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以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严峻挑战,共同维护人类共同家园[8],这既是中国贡献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2 伍连德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时代意蕴

伍连德精神是推进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质德育资源载体,能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起到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条火把第一颗火星的作用[9],达到技能提升、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2.1 伍连德精神之于课程思政是一种时代责任教育

传承和弘扬伍连德精神承载了医学教育的时代责任,对于医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其精神所孕育的心系祖国、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探索、严谨的科学创新精神教育。当前,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元素设计和群体方面针对性不强,存在单一性和盲目性的缺陷,突出体现在价值引领不够精准,难以做到“慎独”“笃行”。而伍连德精神能够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变为“联合体”,化单一为具体,使伍连德精神统一于专业课程教学与通识教育各环节,实现课程思政上的“借力”和“合力”,使教师授课“有意思”、学生“有兴趣”、教育“有滋味”,懂得涵育更多“医学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同时,也能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责任通过“岗位职责”转化为“教育责任”,通过“医德规范”转化为“行为遵循”,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把学生的“爱国志”转化为“报国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主体认知,充分彰显教师育人的责任,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2.2 伍连德精神之于课程思政是一种时代使命教育

学习和践行伍连德精神要求医学生肩负起献身医学、医者仁心以及救死扶伤的时代使命,这正是其精神所孕育的。伍连德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曾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的成立,将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10]其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志跃然纸上。而伍连德精神突出体现的就是“救死扶伤、命运与共、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敬畏生命、人民至上”[11]的医者使命担当,医学教育就是要引导医学生树立“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永远第一位”的“人民中心”意识,这与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异曲同工,进而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做到德艺双修,在崇德修身的实践中实现“医者仁心”的道德养成。

2.3 伍连德精神之于课程思政是一种时代初心教育

牢记和思考伍连德精神对于医学生秉持艰苦自立、自强创业精神和创新命运与共、携手防疫精神具有教育价值。新时代医学教育培养的一定是不忘初心、守正笃实、又红又专的医学人才。这就要求在对伍连德精神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要知变、求变、应变,将其“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等政治行为通过精巧的议题设置进行学理性阐述,突出每门医学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教育“初心”。知变就是要因时而进,将其义无反顾北上抗疫的初心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结合,讲好“课程思政大课”;求变就是因势而新,将其命运与共的人道主义初心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精神相结合,讲好“共同体大课”;应变就是因事而化,将医疗卫生领域难点痛点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讲好“治理体系大课”,进而引导医学生不忘本来,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3 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伍连德精神融入医学教育的路径

基于伍连德精神的“课程思政”路径研究是探索解决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贯通高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等的关键切入点之一,是医学院校“三全育人”德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不能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认识,要摒弃“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错误做法。

3.1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树立课程思政价值意识

伍连德精神体现的育人价值与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持高度一致,在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具有“桥”和“船”的价值与作用,可以深入挖掘其所涉“医学教育”经典事件和“思政教育”案例元素,坚持“隐性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的原则,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融入所有课程,避免“说教”、力求“鲜活”、精准“嵌入”,将其精神中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通过医学专业课程精准呈现,保证统一性与多样性。同时,找准伍连德精神所体现的时代意蕴与现实借鉴价值,深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课程思政价值目标意识,充分发挥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的协同效应,进而明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与需求特点,明确教师是教学主导者和人才培养引领者的权威,使二者建立基于课堂主渠道、实践主阵地的“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教育局面,达到主导主体有温有度与灌输启发求变求实的效果,回归医学教育“以人为本 政治坚定”的价值理性。

3.2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伍连德精神阐释的话语体系

医学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德高医粹的合格人才,而课程思政就是要落脚于为现代化建设接班人“铸魂”“育德”,落脚于为社会主义培养“良医大师”和“健康守护者”。笔者认为,应该有五个明确的考量,一要明确政策导向,这就要将其精神体现在学校发展规划中,作为指导思想的一部分;二要明确责任主体,学校党委主要领导要将宣讲其精神作为“上讲台、讲大课”的重要一节,常说常新;三要明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与教学管理服务等事关育人全过程的相关制度机制体系,将其精神所涉及的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内容予以具体化,发挥实效性;四要明确激励监督,设立重点课题培育项目,给予青年发展基金支持,在奖惩分明情况下建立监督师资培训、学生教育及专业课程融入的集体备课和课上教学的灵活施教情况;五要明确资源评价,整合全部课程资源、学科资源及人员资源,培育试点课程、选拔优秀典型,同时,建立与其相关的考核评价体系,力求完备、公平、公正、公开。

3.3 打造教育教学平台,创新教育教学新形式

首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要结合各门课程性质、专业特点、学科门类、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形式手段、“双一流”学科建设等进行,并围绕其精神意蕴价值制定针对性的思政目标和实施举措,务必保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同时,须把学生充分了解医学专业特性作为基石,将学生医技水平、医德医风和健康实践等作为主题,使尊医重道、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拓宽基于伍连德精神的医学专业课程的内在“思政价值”,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充分结合起来,启迪思想和灵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将其精神引领融入队伍建设,着重体现的是从“专人”到“全员”的转变,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懂精神的人传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四有好老师”理念融入全口径师德师风及培养培训教育中;将“三全育人”理念与“十大育人”体系融入每位教职员工的岗位职责中;将学科特点与新型育人要求相结合,开展具有“专业个性化”的思政教育,突出教书育人与经师人师引领,构建融合机制,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践履“医乃仁术 德行德尚”的教育理念,“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救死扶伤 一视同仁”的医者风范,“政治坚定 技术优良”的精神传承,“培养良医大师 健康守护卫士”的时代使命,“医学专业认同 医学教育自信”的价值观念,引导各学科教师树立新型育人观,提升“育德”能力,养成自觉研究和行动意识;最后,建好用好发挥好四个课堂作用。在第一课堂建设上,突出“思政+医学”,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着力将伍连德精神体现的教育价值贯穿教育教学主渠道全过程。在第二课堂建设上,突出“载体+人文”,建好“伍连德大讲堂”“杏林故事讲坛”“医道学途论坛”等,用好“伍连德雕塑像”等校园内外文化育人载体,打造具有伍连德精神式医学生的风骨烙印。在第三课堂建设上,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践行”伍连德精神的实践教育模式,依托医学生参与“三下乡”“兴边富民”“西部计划”等成体系的实践形式以及现有伍连德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升华医学生对医乃仁术的本质理解。在第四课堂建设上,要结合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形势,用好“互联网+”课堂,将伍连德博士的事迹通过网络进行线上展播、宣讲,同时结合疫情防控讲好网络“思政大课”,这正是伍连德精神通过互联网可以全方位呈现和展示的教育形式,有助于医学生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的医德教育形式,从而整体推进医学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

4 结语

将伍连德精神融入医学教育是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也是对医学教育的本质解读和应然性体现,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尝试建构“大健康”格局下医学院校“大思政”工作体系,探赜与诠释将“医德”与“道德” “家国”与“情怀” “担当”与“使命” “育心”与“为人”等融入式医学教育,引导医学生立足专业,争做“最美逆行者”和“人民健康卫士”,从而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医药卫生事业人才。

猜你喜欢
伍连德医学教育课程思政
重温英雄壮举 致敬抗疫先驱
百年前的“钟南山”
MASKED WARRIOR
汉语世界(2020年3期)2020-06-19 08:51:52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弘扬伍连德精神 传承哈医大文化
活力(2017年13期)2017-12-24 02:25:04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4
深入基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