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 陈英云
弘扬伍连德精神 传承哈医大文化
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 陈英云
近几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从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度,系统推进伍连德精神的特色育人文化环境,通过伍连德纪念馆、伍连德医院、伍连德基金及“教育工程”、“道德工程”、“文化工程”建设等载体,打造了传扬伍连德精神,传承哈医大文化的平台。
伍连德精神是以伍连德的名字命名、以伍连德身上的作为与贡献所体现的精神为基础、在广大师生创造医学奇迹与美好生活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崇高精神。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校长曾明确提出弘扬伍连德博士的四种精神,即心系祖国,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献身医学,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勇于创新,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奋不顾身,忘我奉献精神。
伍连德身居海外,心系祖国,特别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以赤子之心、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回归祖国,挺身而出,为祖国的医院教育、医学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协助当时的中国政府作了一系列卫生防疫事业,他视祖国的主权与尊严为生命,呼吁收回了被外国人垄断的中国海港检疫权。鉴于此梁启超在1924年5月给予伍连德极不寻常的赞誉:“科学输入,垂五十年,中国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唯伍星联(连德)博士一人而已!”对伍连德博士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与总结。在伍连德身上集中展示了一名归侨的民族大爱,闪耀着科学的光芒。他多次主持重大国际学术会议,特别是在国际交往的一些重要场合,他都身着博士服出席,以此证明中国人具有聪明才智,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由此受到国际同行的敬重。伍连德的言行里透着中华民族的骨气:中国人不比别人差,中国人有能力发展自己的国家,中国人能够站在科学发展的巅峰和前沿,中国人能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
伍连德严谨、执着的科学探索态度、科学求真的精神,成为世人学习的光辉楷模。1935年,伍连德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提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被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的科学家。体现他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精深造诣的《论肺鼠疫》、《中国医史》成为两部鸿篇巨著。他在防治鼠疫中创立了控制传染病原,切断传染途径和提高人群免疫力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至今仍为世界传染病中普遍应用;他是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创建东三省防疫管理总处,担任中国首位全权总医官,被誉为“鼠疫斗士”;举办中国第一届国际医学会议(即万国鼠疫研究会),并担任大会主席;参与创办中华医学会,连任两届会长;创办《中华医学杂志》,任首任总编辑;倡议建成北京协和医学院;筹办了中华医学会历史博物馆,为中国创造了现代医学体系和医学教育。他的卓越成就推动了中国现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教育开始步入正轨,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伍连德是一位医学巨匠,更是一位仁心医术的医者,他以果敢的决策力与睿智的洞察力,领导医务工作者战胜了疫情。1910年冬天,伍连德对抗凶恶陌生的瘟疫,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深入疫区,对肺鼠疫传播途径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隔离病人,挑战了当时日本、法国、俄罗斯医学同行的权威。在面临“尸横遍野”的危急关头,伍连德力挽狂澜,果断决策,采取加强防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焚化尸体、建立医疗区收容病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他为探究病理而解剖疫尸,为阻断疫情而焚烧疫尸,甚至挑战了当时中国的风俗民情。这些所作所为不仅需要创新的智慧、大无畏的勇气,更需要博大的胸怀、舍生忘死的职业道德。伍连德仅用四个月时间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疫大流行,避免了一场世界性的灾难,创造了人间奇迹。
当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清政府派遣伍连德去防治,伍连德面对鼠疫肆虐、社会恐慌,临危不惧,欣然受命,前往重疫区哈尔滨指挥鼠疫防治工作。他深知其害之烈,置生死度外,亲临一线组织防治工作,体现出一位医务工作者舍己为人,救死扶伤的崇高品德。几乎就是凭他的一己之力,研究发现了那不是靠老鼠跳蚤传播,而是通过呼吸传播的 “肺鼠疫”,然后在无比艰难中开展切断传染源的工作,终于阻击了这烈性传染病的大流行,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勇于献身精神。
伍连德精神体现着悠久的哈医大历史文化、杰出的人物文化、显著的业绩文化等资源,是一代代师生人文精神的凝结,是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哈医大把伍连德精神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凸现出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人文精神。
哈医大积极开展与弘扬伍连德精神相结合的纪念活动,传诵伟大事迹。通过举行伍连德诞辰纪念活动、校庆90周年专栏追忆首任校长伍连德、举办伍连德生平业绩图片展、举办伍连德精神及业绩研讨会、发表论文及申报伍连德精神研究的课题,对伍连德业绩及思想进行深入研究,让师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感,最终养成人文精神。
哈医大把伍连德的学术论文、著作、科研项目、学术成果等作为学术育人的生动载体,2011年开始设立了哈尔滨医科大学伍连德青年科学基金激励师生放眼学科前沿。
截至目前,共有34人获得哈尔滨医科大学伍连德青年科学基金,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伍连德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入选者共发表论文152篇,其中SCI论文113篇;出版著作19部;获得专利4项;获得科研课题73项,总金额1236.8万元;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杰出青年基金”、“省高校长江学者后备支持计划”、“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支持计划4人/次。
哈医大利用伍连德纪念馆、伍连德雕塑、伍连德研究所等具有特色的伍连德纪念研究场所,打造“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特别是伍连德纪念馆,由于运用了大量史料和多种表现形式,使人们从伍连德战胜鼠疫和一系列建树中,看到了一位有胆有识、有血有肉,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历史人物。为更直接感受伍连德那大医精诚、报效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学校还将纪念馆院内另一幢小楼建成伍连德纪念医院,作为弘扬伍连德精神的窗口。伍连德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百姓最喜爱的文博馆之一,被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哈尔滨市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全社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伍连德,使伍连德的业绩和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建设龙江、发展龙江的精神动力。
学校的伍连德塑像、伍连德纪念馆及作为哈市景观公园之一的伍连德纪念园都已经成为新生入学、教职工党团活动教育的基地。这些环境育人场所对全体师生产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发挥着隐性课程的作用。
传扬哈医大文化,充分发挥首任校长伍连德精神的育人功能,提炼伍连德精神是基础,传播伍连德精神是关键。哈医大把伍连德精神的传播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三大工程”建设相结合的活动表明,伍连德精神的传播发挥了高校典型人物的文化育人、文化传承、文化研究的基本功能。
加强典型示范作用。塑造伍连德人物楷模,形成“偶像育人”的校园文化。利用伍连德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进行自我实现的引导,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在2016年哈医大90周年校庆活动中,通过校报、校新闻网、官方微信推出的纪念首任校长伍连德的文章、推出的伍连德网上纪念馆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他们认为伍连德缔造了哈医大,让人可敬、可信,他们说:“伍连德留下来的珍贵记录,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无疑是一次回顾、一次教育、一次启迪。”让我们更深地体会了“偶像”伍连德的人生。
把伍连德精神融入“道德工程”建设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哈医大引导学生立志做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组织参观伍连德纪念馆,了解伍连德的业绩与精神,引导学生大力弘扬伍连德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伍连德消灭鼠疫的业绩,增强学生的同情心与使命感。让学生深刻理解医学事业的本质,深刻体会国家对体会社会对医学的需求,特别是通过深入边远地区和病患群体,深刻感受人民群众的疾苦与需求,增强人道主义和仁爱精神。通过伍连德成长奋斗的经历等生动直观的史料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他们受到熏陶和鼓舞,引导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哈医大在精心培育和建设大学文化工程中,利用伍连德人物所蕴藏的历史资源,营造“校史育人”的校园文化。
首任校长标志着哈医大校史发展的源头,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档案是校史文化的载体,哈医大为让每一位走进学校的大学生,能以进入这所学校为荣,并让学校将来以自己为荣,开学伊始就带领学校参观校史馆,参观伍连德纪念馆,让学生将自己与学校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共鸣,使他们既对哈医大的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又能从中领悟到哈医大历史传统文化中博大精神的内涵和底蕴。
为营造 “校史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哈医大拓宽宣传渠道,不但加强校报、校刊、学校广播、校园网络、宣传橱窗等对首任校长伍连德精神的传播,还通过外媒广泛宣传伍连德精神,近年来,学校通过努力,反映伍连德业绩和纪念活动的报道不时见诸各类媒体。为探索伍连德博士的丰富人生,前往新加坡采访伍连德博士长女伍玉玲女士,寻访伍连德在马来西亚故地,撰写发表了《听伍玉玲女士讲述伍连德的故事》的通讯文章,向社会展示出伍连德胸怀博大的生动形象。与哈尔滨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反映伍连德博士业绩的专题片,引起社会为哈尔滨有这样历史名人而感到自豪。协助新加坡亚洲新闻台摄制了大型专题片《伍连德博士传》,在新加坡一经播放就引起轰动。在中国举行的首映式也吸引了国内更多的人士了解伍连德、关注伍连德。□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