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嵩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沟通交际不仅涉及谈话内容,而且涉及时间、地点、交际对象、沟通方式和场景等。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被公认为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何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大学生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是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文化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我们称呼的方式、待客的方式、消费的方式、度假的方式等。总之,文化是我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一个整体集合。文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学习得来的,我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学会了我们的文化及日常生活中的规范。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代代相传,由父母或其他成年人传给儿童,而儿童长大后,又将文化习俗和期望传授给自己的孩子。父母经常教我们文化规范和规则,当我们违反这些规范、规则的时候,他们会为我们做出榜样,纠正我们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大多数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要求自己做决定。在许多其他文化中,父母很少或从来不问孩子想做什么;相反,他们只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1]。
语言的正确使用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在说英语时,外国人不会取笑我们犯的语法错误;但如果你的话在他们眼里不恰当,他们就会不高兴,甚至感到愤怒。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不能说“你很胖”。同样,对一位中国老人,也不能问“你多大了?”这种对文化的理解因人而异、因地而异。而正是在一个区域内的人们对一种文化认知达成一致,才保证了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在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之前,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是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的概念最早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由戴尔·海姆斯提出。海姆斯认为,乔姆斯基对语言知识的定义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人必须掌握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理解话语的技能。海姆斯从两方面来定义语言能力——语言知识,理解并使用结构正确、符合社会和文化习俗的语言的能力。他从四个维度(语法性、得体性、现实性和可行性)对交际能力进行了界定和阐述。交际能力的四个维度可以表述为语法能力、语用能力和语言习惯的合成。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理解恰当性原则与交际能力的关系。语言行为的得体是提升交际能力的前提之一,也是交际能力的必要保证。
交际能力概念对语言教学课程的选择和排序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第一语言和第二外语在文化上的不同,人们从第一语言使用环境转移到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使用环境时,其交际能力是有差别的。例如在交际中,说话人应意识到,自己所谈内容需要符合听话人的文化背景,否则就达不到交际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母语中的某些使用规范用于外语,可能就不恰当了。
1.学习语言知识。传统的英语教学以英语的形式(语音、语法和词汇)为目标,但仅仅认知形式并不能使一个人顺畅交流,任何语言的教学都应该是掌握知识和提高交际能力的综合。英语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等构成,在传达社会意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英语教学只关注交际能力的一个维度(语言能力),而忽略了其他维度。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教师应该教授语言,而不是语言的几个方面;外语学习是一种机械的习惯形成过程,通过做模式练习和背诵对话,学习者尽量减少犯错的机会,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然而,语言不仅仅是语音和语法,语用能力是教学中经常被忽视的内容。我们要让学习者知道,不同的交际功能是如何在英语中实现的,还要注意说话的对象、时间、地点和环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等方面提升学生交际能力,扩展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知识。
2.学习互动知识。互动技能是交际能力的重要体现。互动技能隐含在基本的交际中,如在不同的交际环境、面对不同的说话对象时,以什么方式说话,谈什么内容等。换句话说,交互技能是由社会习惯促成的,它们在特定的环境中调节语言和其他交际手段的使用。长期以来,语言教师一直认为,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交际中,某些交际能力会从第一语言那里转移过来,即使目标语言练习到相当熟练的程度,也是如此。例如学习汉语的英语说话者常用“谢谢”而不是“哪里”来回应称赞,而母语为汉语的说话者可能会回答“哪里”。美国也有报道称,在一次鸡尾酒会上与一位说中文的人见面后不久,他可能会问:“你赚了多少钱?”这些现象表明,当我们离开语言教学的表层(如语音、语法),进入更深的需要交际能力的层面,我们应该意识到,此时说话人须具备社会心理学及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知识。这些因素对第二语言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有重要意义。
3.学习文化知识。交际能力突出的是文化驾驭能力,或者说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所掌握的交际知识和技能。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都认为,除了听、说、读、写等语言知识外,文化知识也是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指出,文化是符号系统,语言只是这个网络中的象征系统之一。这个说法意味着,解释语言行为的含义需要知道它所嵌入的文化意义。
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英语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英语教学不仅应包括语言的表层形式,还应包括它的社会功能。言语交际是一种将听话者和说话者联系起来的社会行为。因此,英语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两种文化中不同的言语行为。英语教学目标应包括培养大学生的交际能力。令人高兴的是,言语行为理论已被应用于英语教学,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交际的方法,教会学生得体地使用目标语言,这是英语教学的一大飞跃[2]。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有扎实的外语知识和母语知识。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高校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向大学生讲授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和教材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在学习单词过程中,不仅要讲授单词的内涵意义,还要讲授其外延意义,以及背后渗透的文化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M r、M is s、M r s、M s 这四个单词的用法时,要扩展开来,向学生讲授词汇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如果词汇用法掌握不准,学生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就容易产生歧义,导致交际失败。例如d o g这个单词,在汉语文化中经常带有贬义色彩,“走狗”“狗腿子”等都是贬义词;但在英语文化中,d o g 是一个色彩积极的词,狗被认为是忠诚的动物[3]。
课堂是向大学生传授英语知识、锻炼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与此同时,教师要利用好课堂以外的时间,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创设英语角、文化角,开展英语小组活动、专家讲座等,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4]。
作为英语知识的传授者、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指导者,教师要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业务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外语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开展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5]。
文化底蕴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首先,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有助于沟通交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学习一些对比鲜明的文化案例,有助于提升个人文化素养[6]。其次,要了解我国的交际风格。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掌握我国民众日常的沟通方式。最后,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了顺利开展跨文化交际,除了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外,大学生更应具备扎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及交际技巧,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及差异产生的根源、背景。
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英语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机会,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语言教学最终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