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
——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

2023-01-02 00:07蒋泽枫徐星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育人思政

蒋泽枫,徐星华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既具有较强理论性,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1]。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和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早在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件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3]。2021年11月,教育部文件指出:“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4]从上述文件内容来看,国家对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度重视的,在内容要求上具有连续性。因此,基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角度去理解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协同育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层次的育人体系,必须通过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两性一度”,使思政课教学由知识传授、理论教育的过程深化为能力提升、价值认同和信仰坚定的过程,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使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中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锤炼品格。

一、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的内涵

学校在思政课建设工作中,要坚持“八个统一”的思政课建设导向,不断深入挖掘和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形成以思政课建设提升为主体,以丰富理论课堂阵地、拓展特色实践教学空间为主要手段的思政课建设“一体两翼六育人”工作模式。“一体”即思政课建设,“两翼”分别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六育人”具体是“对标强建,课程育人”“凝练特色,实践育人”“反哺教学,成果育人”“以赛促练,赛练育人”“协同助力,辅导育人”“心灵沟通,关怀育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打造理论高度和实践温度相统一的优质思政课,切实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其中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紧密结合学校的地缘特色和院校属性,坚持以“传承红色文化,服务长白山区”为行动引领,不断探索思政课特色实践路径,在红色文化整合、转化、传承、发扬上持续发力,用红色基因滋养大学生的青春底色,努力打造贴近学校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接地气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三三制”实践教学主要包含“树立三个实践导向”“开辟三条实践路径”“定制三类实践主题”三个主要方面内容。首先,树立三个实践导向,一是充分利用长白山区红色资源数量大、精品多、区域特色鲜明的特点,发掘红色资源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把红色资源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二是立足于学校师范教育这个专业特点,充分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打造学校“映山红”顶岗支教大型思政课实践活动;三是立足于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上的目标要求,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开辟三条实践路径,即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三条路径。再次,定制三类实践主题,即校内实践活动内容设置上坚持“一个主题三个设计”的基本版块模式,进而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活动模式。

二、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的价值意蕴

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模式是对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凝练和升华,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一)实现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活动构建特色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思政课建设中实践课堂对理论课堂的补充作用。“单纯的课堂理论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均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社会和理论的认识与发展要求,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科学安排实践教学,能够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政治素养。”[6]传统思政课更多注重课堂理论内容讲授,大多缺少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环节。近年来,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仍然存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单一化,内容千篇一律,模板化突出、无特色,不能做到结合现实需求的动态化调整,无法充分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潜能,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自主选择、安排、实施实践活动。进而使书本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社会实践无法实现相统一,出现部分学生思政课学习参与度不够、共鸣性不足,课程学习整体获得感不强的现象。

“教育共产主义青年,绝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辞和准则,教育并不是要这样。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7]355基于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在思政课建设中增设实践教学版块,落实教育部文件规定的思政课本科高校设置2个学分实践教学活动要求,打破原有单一传统理论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相互支撑,真正实现思政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两条腿”走路,将理论思政课的“学思”与实践思政课的“践悟”相结合,将坐而论道与起而行之相结合。实践思政课要求在理论思政之外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导向的育人活动之中,在时间维度上要求贯彻到“课前—课内—课后”三课一线全过程,在空间维度上要覆盖到“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全方位,在主体维度上扩展到“教、管、研、辅、社”专兼一并的全员,由此开阔实践育人“大视野”,进一步丰富完善学校大思政立体化建设内容。

(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教师素养的双向提升

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活动实现了过程化考核中的教学相长,在反思中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思政课教师教学改革能力的双向提升。传统思政课考核评价结构体系存在单一化、片面化的问题。考核多采用期末理论教学的结果性评价的方式,即“一张试卷定分数”,缺乏对大学生过程性学习环节,以及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素养的全面过程性考核评定,导致产生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不相匹配的“高分低能”现象,从而淡化了成绩考核的目标和价值。

通过多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大大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能够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开展的思政课“自学自讲”“大学生讲思政课”“思政课微电影”等活动,对师范专业学生认知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有很大推动作用。在增强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感、提升课程满意度的同时,真正达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育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不断取长补短,推陈出新,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三)助力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活动服务于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实现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向同行。传统思政课更多关注自身学科领域和育人元素,对专业课程元素以及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关注度相对较低,没有将思政课程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在助力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方面开拓性和创新性不足,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方面有一定短板和欠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8]501在“三三制”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牢固把握立德树人中心地位,将育人与育才相融合,坚持以红色文化精神铸魂培根,推进思政课程守正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链条作用。打破长期以来单一的“课内实践”或者第二课堂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校外实践,搭建“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三个平台,实现专项集中实践与全员分散实践相结合、课上实践与课下实践相结合、基地生活实践和校园生活实践相结合,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实现实践环节的课程化,全学员覆盖;实践指导的网络化,全时段覆盖;实践内容的多样化,全课程覆盖;实践形式的模块化,全过程覆盖,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吸引力。同时,兼顾课程思政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多层立体的实践育人体系,深刻领会世情、国情、社情、民情、舆情,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视野、世界视野和历史视野,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提升育人实效,助力学校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创业能力,扎根基层、朴实敬业的基础教育优秀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

(一)树立三个实践活动导向,坚持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特色化

1.立足于长白山地区红色革命文化

大力挖掘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红色实践教学活动资源。一方面聚焦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代表,与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高志航纪念馆、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签署实践教学活动合作协议,搭建红色实践育人活动平台,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拓展实践活动空间,结合东三省主要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开展集安重走抗联路实践活动、杨靖宇烈士陵园实践活动、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实践活动、抚顺雷锋纪念馆实践活动等。通过微视频录制、主题参观学习心得、红色经典影片观后感分享、课堂“自学自讲”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实现书本知识内容与学生切身体会相统一。让广大学生在重温东北抗联英雄的壮烈事迹中,缅怀革命先烈,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2.立足于师范院校特色

重视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视野,大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师范专业相结合,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抓住师范院校突出优势,利用学校开展的品牌活动——映山红顶岗支教活动作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打造全校上下“最大”的一堂思政实践课。思政课教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职业道德部分进行教学设计,从宏观和微观的双视角强调和明确学校顶岗支教的重大意义,并将这种理论知识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现实顶岗支教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的践行,在奉献乡村教育和助力乡村振兴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升华。

3.立足于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政课教育目标相融合,一方面利用思政课课堂“自学自讲”“微电影制作”“思政课微课”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工作任务的整体规划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以“三全育人”大思政育人理念为引领,加强与学校学生创新与实践训练中心的沟通合作,借用其构建的“赛-训-创”一体化模式,针对师范生开展从教技能培训,针对非师范生建立技能训练平台,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综合素质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双重统一。

(二)开辟三条实践活动路径,坚持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立体化

三条实践路径即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课堂内实践活动包括“课前五分钟分享活动”,如以新闻播报、实事解析、历史上的今天、历史人物分享等形式进行展开;开展学生“自学自讲”活动,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讲解,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开展主题讨论活动,提前通过学习通媒体平台发送要讨论的主题内容,课堂进行小组发言讨论。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校内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主题微电影拍摄、红色经典影片欣赏、开展校园内调研、经典著作宣读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校外实践活动主要有学校“映山红”顶岗支教活动,重走抗联路活动,参观杨靖宇烈士陵园、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抚顺雷锋纪念馆等为主的红色之旅活动、宝贝回家志愿者活动,以及校外社会调研等活动。

(三)定制三类实践活动主题,坚持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多样化

校内实践活动内容设置上坚持“一个主题三个设计”的基本模式。如“基础”课程中“主题微电影”活动,要求学生撰写1个脚本、拍摄1部微电影、撰写1份活动心得;“纲要”课中“红色之旅”活动,要求学生参观1次杨靖宇烈士陵园、观看1部红色影片、撰写1份活动心得;“原理”课的“马克思原著选读”,要求学生读1篇原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1个社会现象、撰写1份活动心得;“概论”课中“静观生活发展,微谈社会变迁”活动,要求完成1次社会主题调研、拍摄1部展现社会发展微视频、撰写1份活动心得。实践内容全部经过教研室集体构思设计而定,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多样性、实用性和统一性。

(四)丰富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坚持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动态化

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和思政课理论课堂一样,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也应该具备生活化、动态化的特质。随着时间的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也不能一成不变,需要紧随社会实际发展变化和教学实际工作需求增加相应最新内容,要在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上紧扣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重大事件出现后,需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如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开展了“改革开放专题”实践活动,在2020年疫情以来设置了“战‘疫’专题”实践活动,2021年建党百年设计了“建党百年专题”实践活动,实现了课程设置、社会热点、学生关注三者的统一,激发了学生的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强化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大大地提升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五)强化实践教学活动考核管理,坚持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考核过程化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实践教学活动质量,要强化实践教学活动的考核环节。实践教学活动的成绩考核首先要根据实践活动不同版块内容分别设置合理的分值比例,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体思政课考核中的具体分值比例。其次是考核严把质量关,按同一班级不同小组完成质量的横向对比进行综合赋分,确保成绩的公平、公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投入度。最后,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优秀案例的示范促进作用。学期末将活动表现较好的小组案例材料进行整理装订,定期进行课堂展示,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热情,提升实践教学活动完成的整体质量和实效。

四、结语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9]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在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的时代,高校应高度重视打造思政课建设的校本特色。地方师范院校开展基于“传承红色文化”的思政课“三三制”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思政课建设中实践课堂对理论课堂的补充作用,而且能够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思政课教师教学改革能力的双向提升,实现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向同行为高校守正创新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