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杰,原永海
地域文化是活态的存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地域文化进行多维度、多元化研究,可以凸显该区域与他区域在语言、地理、风俗、艺术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可为探讨地域文化的来源、形成及其发展状况,以及后世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记录者、讲述者,对当地的道德、风俗、宗教、礼仪、法律、政治等社会制度文化均有大量的反映,是地域文化存在的重要载体和得以生存的力量。
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简洁而深刻地概括和反映了东北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东北人民善于采用俗语、谚语、歇后语等词语形式,凝练地总结出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与哲理,通过世代口耳相传,在文化落后的旧时代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与文化传承作用。东北方言中的谚语,因其丰富的内涵,透射出对人生、文化、道德观念和社会风俗现象的哲学思考,引领使用它的人们深刻领悟社会、感悟人生。在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透过东北方言谚语,人们看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民风民俗画面,体会到的是东北地区人民对农业生产经验的高度总结,呈现出的是各具特色、相互融合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精髓铸成的文化灵魂、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品格,以及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铸就的民族精神。因此,东北方言谚语具有其他方言词汇形式无法替代的研究价值和作用。本文以笔者整理的东北各地地方志所载700余条东北方言谚语为研究对象[1]206,探讨东北方言的思想内容、民族特征、地域特色及其精神价值。
谚语在俗语中占有大量的比例,是人们对各种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民族语用艺术开出的最美花朵之一,它通常以口语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持久沿用,以说知识讲道理为旨归,是风格通俗、结构凝练、语感生动、语貌定型的韵语或短句[2]54-56。《中国谚语论》认为:“谚语是风土民性的常言,社会公道的言论,深具众人的经验和智慧。精辟简白,喻说讽劝,雅俗共赏,流传纵横”[3]62。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生动鲜活的谚语、俗语。东北方言谚语体现了东北的风土人情,反映了各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东北人民将社会礼仪、生活常识、人生观、道德观通过语言总结、艺术升华形成了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谚语世代相传。本文根据东北方言谚语的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用“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来描绘民风丰沛、民俗多样的东北大地最贴切不过,在东北方言底层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民风民俗文化的谚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一是趋吉避害的栽种风俗。东北方言谚语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的说法。在中国古代,人们有在房前屋后栽种桑树和梓树的传统,因此常用“桑梓”代表故土、家乡。柳树是东北地区很常见的树种。而“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的东北地区庭院栽种风俗主要源于“桑”谐音“丧”,前院栽桑会“丧”事在前,“柳”谐音“流”,因柳树不结籽,所以后院不栽种柳树。故此谚语反映的栽种风俗一说会有金银财宝流出,另一说是没有男孩后代。类似的谚语还有“松柏不进宅”“院中不栽鬼拍手”等,此类谚语当为人们趋吉避害心理的表现,反映了东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富含哲理的饮食风俗。“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中的“卤水点豆腐”反映的是东北地区制作豆腐的习俗。东北地区盛产黄豆,用黄豆制作的多种食品中,豆腐最为常见。制作豆腐离不了卤水,卤水能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凝结,析出水分。用盐卤做凝固剂制成的豆腐,硬度、弹性和韧性较强,称为老豆腐、北豆腐或硬豆腐。此处的“卤水点豆腐”类似谜语的“谜面”,实为要突出“一物降一物”这个“谜底”。该谚语以生活常识为例,反映了世间万物阴阳互补、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的哲理。东北方言中类似的还有“酒大伤肝,气大伤身”“饥不暴食,渴不狂饮。饱不剃头,饿不洗澡”“喝凉酒,吃赃钱,早晚是病”等谚语,都揭示了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平衡法则。
三是防患未然的养生习俗。“春捂秋冻不受病”是东北地区老人常挂在嘴边的养生习俗。东北地区持续约半年时间的冬季非常寒冷,东北人常患有关节风湿、老寒腿等疾病。春天来临时,冬季的寒冷还没有完全消退,于是老人经常告诫年轻人要“春捂”,即春天不能过早脱掉棉衣,以防春寒对人体的伤害。而秋季天气逐渐变冷,循序渐进地添加衣物,会对寒冷冬季有较强的忍耐力和抵抗力,因此“春捂秋冻”早已成为东北地区的养生习俗之一。此类谚语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少吃多得味,多吃活受罪”等,该类谚语反映出来的风俗,揭示了东北地区人民顺应自然的生活规律以及防患未然“治未病”的医药学文化。
东北方言谚语形式虽短小,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思考,东北地区的人们从现象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以物事喻人事,引人沉思。
东北方言中关于人生和生活哲理的谚语比比皆是,如,“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比喻做事要做关键事、要及时,过后再做再说便失去了时效性和重要性。“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则是自身修养和素质外化于形的体现。“没有打狼心,就难穿狼皮袄”是一句颇具豪情壮志的谚语,能激发性格软弱人的壮志,更能激发性格刚烈人的斗志,反映了东北人性格豪爽的一面。“棒丢狗咬人,猫走鼠伸腰”说明凡事都有相对的一面,狗怕棒子,可丢掉棒子狗便咬人;耗子怕猫,可猫一走老鼠便张扬起来不怕了,以此比喻凡事都要有所约束,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打蛇打七寸”“打虎要打头,杀鸡要杀猴,牵牛要牵鼻子走”等谚语,用比喻的手法告诫人们只有抓住事物的要害,才能找到事物本质之所在。“打虎不死,反倒伤人”强调除恶务尽,这与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中“断蛇不死,刺虎不毙,其伤人则愈多”的语句有相同之义。“兔子回头凶似虎”比喻弱小人群被逼急眼了也会做出骇人之事。东北方言谚语以精辟睿智的话语、恰当妥帖的比喻,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东北老百姓朴素的思想中,志向远大是成就人生的开端,因此,东北方言谚语“有志走南闯北,无志离不开爹妈”强调一个人立于世间,凭借的是志气,做人做事要有志向、有信心,务实求真、脚踏实地。“人凭志气虎凭威”道出了人生奋斗的意义,而相反“没有志气肉一堆”便是行尸走肉,有的也只能是毫无生气、毫无意义的人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既突出了教育的引领、启发和抛砖引玉的作用,又强调了学生在修身、践行等方面的领悟能力和自我努力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方法当是对孔子启发诱导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具体应用。
东北地区人民在渔猎耕种等生产活动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和规律性认识,逐渐形成了人们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关系。
东北方言谚语中,反映天气、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与生产生活方面的谚语非常丰富。如,“云彩往东,不是下雨就是刮风”“老云接驾,不是阴就是下”“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日头西虹雨”“上钩云彩,下钩雨”“早看东南,晚看西北”等谚语,反映了东北人民善于细致观天识云,呈现给我们一派“看云识天气”的气象家风度。“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半冬干”“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雨吃饱饭”等谚语,是东北地区农民靠天吃饭的真实写照,也是千百年来农民在对天气的细致观察和对节气的规律性总结中获得的宝贵经验。
再如,“鸡鸭不上架,不是阴就是下”“早晨蛤蟆叫,大雨要来到”“缸穿裙子山戴帽,蚂蚁搬家蛇盘道,大雨就来到”“燕子钻天,大雨无边”“小鸡不上架,晚上雨要下”,都是东北地区人民通过观察下雨前动物的状态来判断天气变化的谚语,对农业生产有极大的帮助。“日抹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星星眨眼有大风,久雨打雷天将晴”“早晨有大雾,十点太阳露”“严霜出毒日,早晨必晴天”等谚语,是通过对太阳颜色和星星若隐若现、半明半暗状态以及对其他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来判断天气的变化,确为东北地区天气的真实写照。
东北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在多民族聚居中,生活、文化不断融合和相互借鉴,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品格得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东北人孝顺、正直、仗义、豪爽的性格。
孝仁为本观念在东北方言谚语中多有体现,如,“儿不嫌母丑”是人类最原始、最淳朴的“亲亲”之情,是子女对给予生命的母亲的深厚情感,用来教育人不要忘本,不要忘记来处。“家贫出孝子,国难识忠臣”中孝和忠相连,是传统儒家学说阐释的子孝方能忠君思想的表现,只有子孝父慈,才能忠于君主和国家,此谚语也泛指越是在艰难或危难的环境下,越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格和品质。“百善孝为先”,孝是人性所固有的一种美德,是道德的根本,唯有孝顺父母的人,才能做一个有责任心、情感高尚的人。“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中的“孝”实以“敬”为基础,在家孝敬父母,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此谚语实指善事就在眼前,无需舍近求远。“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感悟做父母的艰辛和良苦用心,此谚语也泛指遇事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孝仁为本的传统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树立良好家风的起点,在现今社会极具价值和意义。
东北人诚实、守信、爽直的性格在东北方言谚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生活中,遇到困难向别人求助,“借”便成为一种方式,可以是借物品,也可以是借钱,而东北方言中这样一句朴实的谚语告诫人们,借东西需要有诚信,要懂得感恩,无论借的是什么,只有及时归还,下次再借才能因为有诚信而不会被别人拒绝。“不在人前夸自己,莫在人后论人非”“要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当着矬人,不说矮话”“打人别打脸,说话别揭短”等谚语,都是强调在与人相处之中要注意相处方式,既坦诚相见,有话说在当面,又不能揭人之短让别人难堪,反映的是东北地区人民真实的处世之道。
东北方言以其特殊的语音、含义丰富的词汇在众多方言中脱颖而出,东北方言谚语则以鲜明的语言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记录着文化传承,成为凝固了的东北文化符号和东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代言者。东北方言谚语与其他区域谚语最为深刻的差异,就是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强烈的语言感染力,以及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和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地域特色。
东北方言谚语外在形式别具风格,多为短句或韵语,一两个短句即能表达一则完整的意思,口语性强,简洁、明快、不繁复,契合了东北人性格的粗犷和豪爽,形成了东北方言谚语鲜明的句式特点。
一是句式整齐划一。东北方言谚语的句式以五字格两句、七字格两句最为常见。如,“心安茅屋稳,胃好菜根香”“久旱知雨贵,天黑显灯明”“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近水识鱼性,靠山识鸟音”“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是五字格谚语。“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捧柴火焰高”“井掏三遍喝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等,是七字格谚语。上述谚语句式紧凑,含义清晰明确,上下两句有的含义相对,有的含义递接,有的上句表明现象,下句说明道理。
二是句型多样灵活。东北方言谚语使用的句型,既有单句,也有复句,其中字数少的大多是单句,字数从四个字到十四个字不等,如,“平安是福”“春雨贵如油”“烧掉房子捡针”“东虹日头西虹雨”“三层单不如一层棉”“没要过饭的不知狗狠”等谚语,在语法上属于单句且以主谓句和否定句居多,这说明东北方言谚语的价值,在于劝诫而非只谈生活哲理和自然现象。复句的句数从两句到三句、四句不等,十二字以上的谚语句型几乎都是复句,有的甚至是多重复句。其内部构成一般为泛指的无主语句和压缩句,句型短省略多,关联词语少,大多用意合法构成,但其形式一般都整齐匀称。或者从同一个角度不同的方面,或者从相对的角度来阐释同一个问题。如,“东闪空,西闪风,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闪电情况判定天气变化,而对大自然观察细致程度至此着实令人佩服。“猪多,肥多,粮多”三者是递进关系,猪多是前提,然后才能肥多,肥多粮食才能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中的隐喻手法使用准确妥帖,寓意深刻。“母猪好,好一窝,公猪好,好一坡”是并列关系复句,作为农民日积月累的养猪经验一直延续至今。东北方言谚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活泼风趣、通俗易懂,表达了丰富的多元文化内涵以及深刻的道理。
东北地区与其他区域在语言、人文、地理、文化等方面均都存在着诸多差异,在地域文化层面,东北方言谚语反映着更加浓厚的地域特色,具体表现在生态环境和多民族融合维度。
一是生态环境的地域文化特色。东北地区四季分明,自然现象和区域环境特色鲜明,反映在东北方言谚语中,则呈现了极强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如,“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风,冬雾雪”描述了四季中雾天之后呈现的天气变化,也是对四季自然现象之间辩证关系的客观描述。“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春天无大雨”“春雨贵如油”“入冬天气暖,后冬雪满天”等谚语,描述的天气变化亦如是。东北方言谚语中也有一日内对天气变化描述的谚语,如,“早上浮云走,午间晒死狗”“早晨有大雾,十点太阳露”“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老云接驾,不是阴就是下”“日抹胭脂红,无雨也有风”“红日落乌云,不下也得阴”“星星眨眼有大风”“严霜出毒日,早晨必晴天”等谚语,都是通过仰望天空、俯视大地对天象和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来判断天气变化。也有根据时间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形成的谚语,如,“不怕初一(十五)阴,就怕初二(十六)下”“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等。此外,还有根据空间方位对天气变化进行描述的谚语,如,“早看东南,晚看西北”“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湿,西风干”“东虹日头西虹雨”等等。
上述谚语反映的天气状况是东北地区所独有的,此类生态环境更是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东北方言中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关于生态环境方面描述的谚语,与东北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东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林高树密,气温昼夜温差大,春夏秋冬气候和温度变化明晰,因此一年四季中便会出现变化显著、差异比较大的天气。因此,可以说,在以农耕渔猎为主的东北地区,东北人是睿智的,人们通过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掌握了大自然的规律,有效辅助了农业生产,并将之高度总结凝练,形成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谚语、俗语,指导着一代又一代在东北地区生活的人民。
二是多民族融合的地域文化特色。古代东北文化区,地理环境多变,山川纵横,海岸线长,其文化形成的历史时间较长。东北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区,世代居住着汉族和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各个民族在长期的民族变迁和民族融合过程中,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多民族文化。
在东北诸民族中,汉族和满族的文化交融最深,彼此影响较大,因此,在东北方言谚语中不易较准确地分离出满族谚语。本文参考了佟玉泉[4]、贺灵[5]和谭阔[6]几位学者的文章,对文中收集的满族谚语进行分析后发现:满族谚语在表述上有的与东北方言谚语完全一致,有的略有差异,但内涵基本一致,从中对满族人的思想观念可以窥见一斑。
“居家之道,在于勤俭”反映了满族的勤俭观念,是对勤劳、勤俭之德的赞美。“成事在人,谋事在勤”是满族以人为本观念的反映,东北汉民族谚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与之相比较,虽强调人的努力,但也有将命运交于时运的宿命论观念,满族谚语更强调人的积极作用。“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人勿妄交,财勿妄取”和“宁可不得,不可妄求”则是对为人之道、与人和谐相处的“和”观念的最好诠释。“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平安”则体现了满族宽严相济的家庭教育观念,而反映家教、亲情关系、礼仪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亲”“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等谚语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不可扬人之恶,不可夸己之能”“责人之心责己,恕人之心恕人”等谚语实为满族人民衡量优秀品质的标准,亦为对宽宏大度、心胸宽广等优秀品德的赞扬。关于人心向善的“善恶”辩证观在满族谚语中亦有体现,如,“行善者长命百岁,做恶者命在旦夕”“积小善便成大善,积小恶终成大恶”等谚语。
东北方言谚语不仅是百姓对日常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而且语言背后的文化更凝结了东北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这些精神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深深根植于东北人的精神世界之中,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视域下观照、分析东北方言谚语文化的精神内核,具体表现为:勤俭节约的奋斗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勇敢坚毅的斗争精神和团结包容的合作精神。
《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有助于淳养品德。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品德中,勤劳是众德之首,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生活和文明的基本力量,是兴家之本、兴国立世之道。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东北方言谚语中关于勤劳、勤奋的谚语有:“人勤走正路,无人不变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勤能补拙”“勤学加好问,不怕头脑笨”“有手就该勤,是艺就养人”“人勤畜力壮”“春天刨一镐,秋后吃个饱”“人勤地不懒,大囤小囤满”“早起三朝顶一工,早起三年顶一冬”等等;关于勤俭的谚语有:“勤俭持家家业盛,勤俭建国国富强”“勤俭无穷人,众志能成城”“勤能致富,俭能发家”“大吃大喝眼前香,细水长流万年长”“一天省一口,一年省一斗”“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等等。这些谚语多维度展示了勤劳节俭的丰富内容,而东北人民则将勤俭节约融入淳朴、厚重的东北文化和民风之中,成为东北各民族的传家之风和融入骨子里的奋斗精神。
语出《周易·乾·象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崛起的强大动力,铸就了伟大而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斗争意志。
东北方言谚语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比喻只要具备时间和基本条件,经过努力、历练,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就会赢得胜利。“笨鸟先飞早入林,功夫不负苦心人”“功夫到家,石头开花”“好畜在力气,好人在志气”“人凭志气虎凭威”“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等谚语,都体现了东北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志存高远的博大之气和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
《论语·子罕》载孔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有仁爱心的人不会忧愁,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东北人民在苦寒的生活、生产环境中,面对自然,一方面以其顽强的品格战胜困苦和恶劣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以其智慧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顺其自然,体现了东北人民面对困难不肯低头的意志和勇敢坚毅的品质,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东北方言谚语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来形容青年人的勇敢,用“胆大漂洋过海,胆小寸步难行”来形容有胆有识人的勇敢,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来形容东北人民不惧艰难、不畏险阻的顽强品格和在困苦中铸就的勇敢坚毅的斗争精神。
《周易·系辞上》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是对团结合作精神较早的阐释。团结合作、积极向上是一种精神力量,无论是在建设,还是在生活中都具有激发人们斗志的意义。东北自古为苦寒之地,人们需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活环境,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存的。所以,“单丝不成线,孤树不成林”“好汉难敌四手,恶虎架不住群狼”这样的谚语就反映了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抵不上一群人力量大的真理,因此,东北方言谚语较好地诠释了团结协作和集体力量的重要性。东北方言谚语中的“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地减产”“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下海能擒龙,一人进山难打虎”“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谚语,都深刻反映了东北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包容的合作精神,以及为了实现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勠力同心的价值追求。
总之,东北方言谚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不仅是东北人民生产、生活的经验性总结,而且已经逐步升华为一种理性和规律性的认识,表达出东北人民生活意志的坚强、乐观,战胜困难的豪情与自信,以及团结向上、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东北方言谚语已成为研究东北民风民俗、民间文学和精神思想的瑰宝。透过谚语,我们看到的是东北方言背后蕴含着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体会到的是多元化的民族观念,感悟到的是方言谚语文化凝练而成的东北地区的民族精神。东北方言文化以其独特的品貌和多元一体的特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成为中华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