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新农村生态景观设计

2023-01-02 00:07孙启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村庄景观生态

孙启原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理念与实践也在与时俱进、与日俱新。既要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成效,又要保证良好的生态,这就需要运用正确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农村建设,并将更多的建设工作重心投放到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工作中。生态景观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首先,生态景观建设能够改善环境。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和基础条件等客观因素限制,农村环境建设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得到了显著改善,而农村在休闲设施、公共服务、生活空间、情操陶冶、文化服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强农村生态景观建设能将农村生活和自然生态紧密结合,创造宜居的农村环境,助力农村发展。其次,生态景观建设能够传承传统乡土文化,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通过设计、建设农村生态景观,可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景观建设中,强化人们对农村生态景观的认同。最后,设计、建设农村生态景观凸显了新农村建设进程秉持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强化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景观,践行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政策要求[1]。

一、新农村生态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不合理问题

我国大部分的农村都是自然村,规模小、人口少是我国大部分乡村的特点。因此,农民的住宅比较分散,导致村庄的空间布局都比较杂乱无章,这些村庄占据着比较好的土地,同时还有一小部分的住宅沿着公路分布,这导致他们的宅基面积较大,甚至大于政府规定。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人口特别是年轻人都纷纷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农村人口的缺乏也客观上导致了农村土地的荒废。农村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地得到利用。

(二)植物搭配不科学问题

很多农村都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植物的选择与种植,而是盲目地学习城市当中的绿化方式。比如设置了一些草坪和模纹花坛等人工景观,这些景观会严重破坏农村的田园风光,不利于农村建设出符合自身的景观特色。另外还出现了直接照搬其他农村的情况,那些农村根据自身情况对景观进行了设计与规划,因此景观能够符合他们村庄的要求。直接照搬这些景观,致使不能合理规划与利用自身的树种,导致所有农村的景观都相同,对当地特色的景观会造成较大的威胁,不利于特色景观的延续。

(三)环境保护问题

经济与教育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现实导致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也导致农村地区生态环保意识淡薄。大部分的村民住宅与家禽等都混在一起,更导致卫生条件十分落后。另外,农村也没有专门处理污水的基础设施,不能及时对污水进行处理,农民随处排放污水,直接将生活垃圾进行随意堆放,这大大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破坏了农村原有的水体景观。农业生产离不开化肥和农药,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不进行合理管控,就非常容易给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不仅污染了自然环境,而且通过生物循环也会给我们自身带来伤害。

(四)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

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既有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客观原因,也有人们思想观念较落后的主观因素。没有设置合理的公共卫生设施,也没有垃圾处理站,因此农民的生活垃圾到处乱放,这些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村庄内的道路修建得不够完善,整个道路的路面质量比较差,同时也没有规划停车场,这就导致农村的车辆会随意停放,十分混乱。另外,农村卫生医疗方面设施的匮乏,有一些医疗站只建立在中心村庄,边远村庄的农民生病时要走较远的路才能够得到治疗。农民的休闲娱乐活动场地也十分缺乏,不利于农民进行休闲娱乐。这些不完善的公共设施,不但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破坏了村中的自然环境,不利于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筑特色不和谐问题

农村建筑的特色风格越来越不明显,一些村庄在建设的过程中,开始出现直接照搬方案建设的情况。例如徽派建筑马头墙的样式和灰墙白瓦的色彩,这样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建筑目前被四处滥用。而且农村建筑的样式与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导致农村的生态景观越来越不和谐。村民的建筑也是对欧式风格进行直接照搬,并且更新得越来越快。这样就严重地破坏了农村自身的传统建筑风格,以前农村建筑活泼自然的风格逐渐消失,同时传统和谐的邻里关系也逐渐发生了改变[2]。

二、农村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农村生态景观的设计要在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地容地貌、水系状况以及区域植被种类的基础上,结合人文与自然因素来科学化地展开环境规划方案的制定。如,在山区,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矿藏资源,将残废矿渣进行综合利用,作为路基填充材料,既解决了废物污染问题使之综合利用,又减少了取土占地[3]。

(二)生态优先原则

根据设计目标地区中的自然条件来展开合理化的规划,为当地居民打造出一个充满美感的生态系统是设计工作中需要优先考虑的原则。如,农村生态景观建成后,需将已被恶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自然平衡状态[4]。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建设中,尤其是在乡村建设中。从我国当前的农业资源应用现状来看,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过度开发与过度破坏行为。

(四)以人为本原则

针对新农村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在着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将更多的设计重点放到对农民实际需求的了解上,尤其是对于老弱妇孺等弱势群体来说,更加需要通过主动迁就他们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来创建出一个更加实用且怡人的居住环境。

(五)创新性原则

新农村景观建设需要在保护传统文化不受损害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多地开发出一些贴近现代人生活的设计元素,让农民直观地感受到农村景观所发生的历史变迁。

(六)美学原则

乡村生态景观设计是综合多种元素所共同完成的一种实用化和艺术化的设计工作,人类同样也是其中一个景观元素,并且还兼具景观感受的主体地位。通常,在某种既定美学价值观念的影响之下,人们会对自己周围的景观环境产生不同的美学价值判断,从而更加深入且准确地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

三、新农村生态景观设计的策略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大量的农业人口和土地。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增长很慢,农村常住人口逐年减少,其中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去大城市发展,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严重,这就造成了部分土地荒废,土地利用率低,农作物种植规模小,这些加剧了城市与农村的差别,阻碍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不仅要具有提供食物的功能,更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生态绿化、旅游娱乐服务等多种功能相组合。新农村生态景观的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土地资源、景观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等,设计成为可以满足生产、生活、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多种活动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一)因时因地,合理规划

我国地域辽阔,有高山平原,有森林湿地,有草原戈壁。依靠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设计生态景观,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基础,设计出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附近的自然资源保护,将绿色空间与生态系统对环境改善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根据需要建设地区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要充分考虑土地的适宜性与生态敏感性等,制定出符合生态资源保护要求的设计规划。充分突出地方特色,还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将绿色空间与生态系统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发挥当地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出一个生态宜居环境,构建出一个良性循环、互相依存的复合体生态系统。

在无霜期短的地区,可以设计大棚项目、温室项目、无土栽培项目等。主要是农业生产类温室或者大棚,包括种植温室、饲养温室、展览类温室以及生态餐厅温室等。温室的造型、色彩、质材的设计和选取要服从功能实用。可以选择地形较高,暴雨后土壤层富饶无存水,土壤层松散,透气性能好,固土锁水效果好的地点。在有湿地的村庄,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设计生态污水处理系统项目。如将生活污水引入到生长有芦苇、香蒲等植物的沼泽地里,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微生物的作用,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磷、氮,降解污染,净化水质,提高水的利用率。在依山傍水的村庄,可以利用地势的落差和充足的水资源,设计有水车相融的景观,既可以利用水产生的动力进行农业生产,更具观赏性,游玩性,还具有生态环保性。在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设计生态景观要将植物和季节相撘配,并辅助色彩搭配。如春季搭配清新淡雅的色彩,夏季搭配艳丽跳跃的色彩等,以丰富景观的植物色彩种类。在规划设计上,要注意安排成熟期不同的农作物,形成时间上变化有序的景观特色。以丰富景观层次与景观类型。

(二)科学搭配,合理造景

在生态景观的植物景观设计中,一些建筑、活动场所的周边等不适合种植农作物的空间,应种植美丽、鲜艳、具有生态调节作用的植物,选择适宜当地生长且能引发当地居民情感共鸣的植物种类,比如市树、市花等。

根据不同地域,设计不同主题的生态景观,在规划时,要将人造景观构成素材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景观相融合,也就是结构相融的寓意。乡村环境与城市差异性大,城市风景和乡村风景在审美上也不同,植物选择应是重中之重[5]。比如在一片休闲的茶园内,可以设置用竹子制作的凉亭,也可以加入一些虚拟景观元素的设计,增加趣味性,吸引不同的人群。必须考虑到园内景观要素的功能实用性,其次才是它的造景功能。比如在植物栽植上,可选择一些既具有经济价值、又具有观赏功能的经济林果,要用农业景观来造景而不是用园林树木。

针对农村小沟、小渠、小池、小塘等小微水体,设计原则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水岸同治。采用跌水、喷泉、射流等多种曝气形式,提升局部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并加大区域水体流动性,对于流动性不强或者独立水体,可以根据水体所承担的具体功能,设计小型水循环系统,提高水体流动性。植物净化,在坡度、透明度适宜的浅水区域栽种挺水植物,在水深区域,栽种沉水植物,还可以放养鱼类,在坑塘河沟等岸线,进行适度的绿化,修建水边步道,亲水平台等,让一些生态伤疤的小微水体蜕变成水景观,以水美衬托村庄之美,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三)以人为本,长线发展

人类不是独立于自然而存在的,而是自然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赋予的生活空间,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尊重自然的设计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6]根据具体村庄的特性,加入动态可参与性。例如,可以让游人参与采摘,收获果实。生态景观设计既要达到视觉愉悦的效果,又具有动态参与的可能性。除了考虑景观的静态效果外,还要强调它的动态景象,即机械化劳作或游人在采摘、收获果实的活动参与过程中所形成的动态景观。这样,既增添了农业生产的趣味性、观赏性、人们的参与性,也增添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情趣,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随着新农村景观设计和建设的加强,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和视觉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绿化、美化和生态化被纳入生态景观设计规划中,新农村景观与广大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及周围环境的综合体,新农村景观有浓厚的生活基础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因此,在设计时,要以民为本,保留原有的乡土气息.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在保留原有村庄的文化风俗的前提下,合理建设。要增加农作物景观类型,加强景观的农业生产力,提高生态景观的经济收益。

我国农业历史源远流长,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风俗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语言、戏剧、民歌、民俗以及不同的祭祀活动等等,形成了我国农村特有的农业文明。设计生态景观时要根据当地风俗文化,运用乡土植被、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农业文化等以展现具有地方景观特色的景观要素,将当地的自然条件反映到景观设计中,如古建民居、农田景观、手工艺品、特产美食等等。加入宣传特色农村的文化特点,引进旅游娱乐,还要推广当地特色的农产品种植和销路,具有生态景观的村庄,能带给游人更多美好的感官体验,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改善生态条件为设计前提,充分扩大绿化面积,从而有效发挥其生态效益。

总之,在新农村的背景下,基于生态教育理念进行新农村生态景观的设计,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景观设计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同时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方式与当地传统,在宣传生态景观教育理念和充分考虑实际设计所带来的成果与效益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使农村的地域、人文、生态等能够相互协调发展。这样既能够提高农村水土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又能使农作物资源不断丰富,推动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为广大乡村营造美好的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村庄景观生态
景观别墅
“生态养生”娱晚年
我的小村庄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村庄,你好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