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的理论意蕴与时代价值研究

2023-01-02 00:07吕增艳金楠张海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抗联抗日东北

吕增艳,金楠,张海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长期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中锻造了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伟大的牺牲精神”[1]为内容的东北抗联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2]。东北抗联精神作为首批入选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百年党史的宝贵财富,在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并迎来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历史新时期,承续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吉林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3]。东北抗联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不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充实、完善的作用,而且对于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东北抗联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引发的民族危机是东北抗联精神产生的客观原因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同时又伴有浓厚的封建性与侵略扩张性。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加剧了军事扩张的步伐,继日俄战争、吞并朝鲜,又把中国列入自己的军事扩张版图。1927年东方会议上,首相田中义一决心诉诸武力实现殖民中国的扩张计划:“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4]3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实施独占中国的殖民政策。由于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三个月后东北全境沦陷,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日战争由此发端,东北地区也开始了十四年的被殖民历史。日本在侵略战争中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灾难。首先,残害中国人民。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以军事战争为前提的,战火涂炭的东北地区先后发生多起惨案,其中“平顶山惨案”使3 000多中国百姓惨死;针对东北抗联将士的“独立大讨伐”“特别大讨伐”使得抗联将士损伤2万多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抗联领导人牺牲;灭绝人性的“731”部队致使3 000多人死于实验,十几万东北人民在细菌战中受害。其次,掠夺中国财富。日本侵略者控制东北经济命脉,在“日满支经济共同体”的面纱下侵占东北银行、金库,设立“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纸币,掠夺东北黄金;掠夺东北矿产资源,成立“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垄断东北工业,修筑铁路;搜刮东北农业产品,以战养战。通过伪政权,以低廉的价格收购农副产品,支持长期战争。成立“满拓殖股份公司”对东北进行直接移民,掠夺耕地。最后,推行奴化教育,消磨人民抗日意志。建立殖民教育系统,在学校鼓吹“大东亚圣战”;控制舆论和出版物,宣传殖民政策;成立关东军宪兵队从事特务侦查工作,对舆情进行监督。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殖民侵略激起了中国军民的奋起反抗,东北抗联是东北抗日力量的代表,在抗日历程中锻造了东北抗联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东北抗联精神产生提供了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但东北地区在地缘上与俄国接壤,马克思主义传入时间较之内地更早。早在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随着参与修建中东铁路的俄国工人阶级开始了在东北的传播。日俄战争后,来华领导中东铁路工人运动的布尔什维克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工人团”,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人在东北创办报刊、开办书店,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促进了工人革命意识的觉醒,哈尔滨铁路工人自发成立的“三十六棚工业维持会”成为工人阶级早期的工会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陆续派遣党员来东北开展工作,东北地区的进步青年也通过办报刊、建学会扩大了党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其中“启明学社”“中华青年会”“白杨社”等青年社团通过《新文化》《白杨》等进步刊物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东北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系统化宣传。1934年8月6日,中共满洲省委在《怎样训练干部》的文件中指出“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去充实干部,是干部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必须纠正那些脱离实际生活,专讲空洞的原理原则的学院式研究,或者是忽视学习研究革命理论的事务主义”[5]347。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编印“问答式”的政治常识课本,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等马克思主义常识性概念进行阐释。1942年初,东北抗联第三支队通过信件向第三路军索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如《政治经济学》(列翁节夫著)、《列宁主义问题》(新印本)[6]379等,加强部队的理论学习。东北抗联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还有成分复杂的抗日山林队、红枪会等社会组织,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育,使得抗日力量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之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畏艰难,赢得了最终胜利,锻造了东北抗联精神。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组织保障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南京国民政府作为中国政治代表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东北抗日力量处在缺乏政府有效组织的情形之下,凝聚抗日力量对于抗日战争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武装力量,成为东北抗日斗争核心。早在1923年,东北地区就成立党的早期组织“中共哈尔滨独立组”,成为连接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红色之路”,到1945年抗战胜利中共中央东北局接手东北党组织,东北地区一直处在党的组织领导之下。九一八事变后,不同于国民党政权的妥协退让,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提出抗日主张。1933年,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提出在东北地区建立反帝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日方针,推动了东北抗日联军诞生,实现了东北地区抗日力量的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始终保持着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成为东北抗日武装的核心力量。从东北抗日义勇军到东北人民革命军到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一直坚持党的部队建制,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即使在最艰苦的1940年后,抗日联军人数不足2 000人,在苏联休整期间也成立中共东北特别支部,对东北抗联教导旅进行独立的组织领导。正是对党指挥枪的军事原则的坚守,东北抗联始终保持严明的部队纪律、规范的政治生活、灵活的组织活动和有效的游击战术,不断对日寇进行有力打击,还扩大了党的群众影响,建立了敌后根据地,为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

二、东北抗联精神的深刻内涵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走过艰苦岁月的精神原动力。敌后抗日的东北抗联将士在恶劣的条件下进行了持久的战斗,其强大的动力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持,对党的路线方针的坚守。一方面,东北抗联强调党性原则,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价值认同。有别于旧式军队的“山头”“帮派”特征,党强调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军队对党的绝对忠诚。在东北抗联成立和发展的进程中,中共中央早在《一二六指示信》中便指出:“从满洲及全中国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党是唯一可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7]46。由抗日义勇军改编而来的东北抗联成分复杂,党建任务异常艰巨。中央要求加强党在基层的领导作用,党员不允许在群众中隐藏自己的政治身份,并通过政治宣传和民主集中制的部队建制取得了抗联队伍的领导地位。1942年,在苏联修整期间的东北教导旅仍然强调“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成为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7]237。党的有力领导保证了东北抗联形成了核心凝聚力和持久战斗力。另一方面,东北抗联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员干部。基层党建工作的成功使得“在部队中有的共产党员占20%~30%,多时达到40%~50%,这些用革命理论、科学知识和共产主义信仰武装起来的抗联将士,成为抗联队伍坚强的领导核心”[8]13。党中央不仅依靠党员干部大力发展基层党员,保证革命队伍的理想信念,还通过健全党政机关、建立培训学校加强东北抗联的理想信念教育。东北抗联建立了政委(政治指导员)制,明确政委承担政治教育和军事指导的职责;成立东北抗日联军军事学校,对党员骨干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史、共产主义运动史和国际局势的教育,培养了200多名学员,为科学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奠定了组织基础和理论前提。正是对党的事业认同和坚守,才有了抗联将士勇于牺牲的爱国行为。

(二)高尚的爱国情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内容会随着历史时空的演变而发生具体变化,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爱国主义必然围绕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抗日战争的爆发使民族矛盾超越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东北抗联将士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钢铁长城,促进了民族精神的伟大觉醒,爱国主义成为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内容。东北抗联精神的爱国情操主要体现在:(1)奋勇抗敌的自觉性。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东三省迅速沦陷的重要原因,在缺乏政府有效组织的境况下,东北人民自觉举起抗日大旗,在一年的时间内迅速组织近三十万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以不同形式进行抗日斗争,掀起抗日大幕。(2)抗日动员的广泛性。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社会各阶层反帝反封建斗争失败的一个共同原因便是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反帝战争第一次彻底的胜利,规模空前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其成功的根本前提。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东北各阶层的人民群众获得了广泛动员,民间自发组建的义勇军、红枪会、大刀会加上未撤走的东北军、地方政府力量形成了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抗日力量。(3)抗日斗争的持久性。爱国主义旗帜下的空前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东北抗联坚持抗日持久性的力量之源。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号召:“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9]549,号召并派遣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等远赴东北组织和从事抗日运动。从抗日义勇军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到改编后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再到东北抗联,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作用。条件的艰苦使东北抗日武装损耗很大,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源源不断的人民大众自觉投身到抗日洪流,以东北抗联为核心的东北地区抗日武装坚持了十四年,贯穿抗日战争始终。

(三)伟大的牺牲精神

中华民族在诠释爱国主义精神时总是强调不畏牺牲,舍生取义。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之间的战争因为敌强我弱的军事力量差异决定了中国无法短时期内打败日本,在这场持久战中,中国人民必须付出卓绝的代价才能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正是凭借这种众志成城、视死如归的坚持,抗日战争才迎来了最终的胜利。东北抗联将士把这种牺牲精神发展至极致,展示了中华儿女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东北抗联将士的牺牲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勇赴国难,誓死如归。长期的敌后抗日活动,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联30多万将士在抗日战场上伤亡,其中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在孤战五昼夜后壮烈殉国,成为东北抗联精神的一面旗帜。赵尚志、赵一曼、傅天飞等抗联将领在被俘后,面对敌人的严酷刑罚,怀揣对党的事业的忠贞、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用勇于牺牲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爱国主义理念。另一方面,东北抗联的牺牲精神还表现在涌现出一大批英雄群体上,东北抗联的八位女战士掩护先头部队撤离,陷入敌人包围后拒绝诱降,最后挽手走进乌斯浑河,留下了“八女投江”的英雄诗篇。黑龙江小孤山“十二烈士”“渔浪村十三勇士”等英雄群体同样事迹感人。东北抗联英雄群体的涌现体现了党领导下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强凝聚力,是中华民族伟大牺牲精神的最高体现。

三、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

东北抗联的抗日斗争高举爱国主义大旗,给沦陷区的东北人民抗日斗争以精神激励和实践引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众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的集中表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前,东北抗日武装与苏联和朝鲜在国际主义精神感召下联合抗日,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场的形成和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东北抗联精神所具有的坚守理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以及抗战过程精诚合作的国际精神理应迸发新的精神力量,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精神支撑。

(一)丰富了红色精神谱系的内容

东北抗联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体现,是抗战精神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凝练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2]的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对这一精神的坚守与发扬,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党的事业提供了精神动力。东北抗联精神形成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经济危机的冲击加上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仇视,英美等资本主义强国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东北抗联率先举起反抗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大旗,把爱国精神、使命担当展现在国际舞台之上。毛泽东《论持久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抗日战争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赢得胜利的理论武器;不怕牺牲、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是东北抗联战胜日伪军和恶劣自然环境的精神支撑;对党忠诚、依靠人民,是东北抗联在人民的支持和认同下扩充武装力量,保证武装力量延续的直接保障,尤其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东北抗联凝聚了中朝人民的抗日友谊,具有国际主义的鲜明特质。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以及抗联精神中的国际主义特征,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涵,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在特定时空凝练的历史依托。

(二)引领青年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发展,多样化的社会生产正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物质生产的丰富为多元化思潮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0]18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国家、社会与个体的价值关系是新时代青年的行动指南,东北抗联将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牺牲精神呈现出的高贵品格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注脚和人生榜样。一方面,东北抗联的英雄事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注脚。随着自媒体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由课堂转向生活、由抽象转向具象的转型;同时,也面临着从理性说教向感性认同的转变。东北抗联将士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胸怀家国责任,牺牲个体利益乃至生命追求民族解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真实的历史素材,从而使价值观教育具有说服力,进而跃升为认同感。另一方面,东北抗联精神可以为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选择进行具体的价值引导。个人的行为选择总是个体价值观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价值观一旦形成,必然产生强大的改造物质世界的现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革命时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即将实现的历史时期,青年一代面临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更加艰巨。生产力的发展为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但立足于新时代平台的历史使命需要青年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服务大局的优良传统。东北抗联精神形成过程中的个人英雄、群体英雄和东北人民群众用行动诠释了时代召唤下的人生选择方向。

(三)助推东北振兴的动力支撑

东北地区地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怀抱之中,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加上东北人民的努力,东北地区成为共和国工业的“摇篮”。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计划经济时代,诞生了“铁人精神”等与工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红色精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脚步慢了下来。2017年,“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东北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诞生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联精神所蕴涵的艰苦奋斗、创新奉献等精神特质又一次成为东北振兴的精神动力。首先,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为东北振兴提供巨大原动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永恒的主题,东北抗联为国家民族勇赴国难、捍卫家园的精神在新时代拓展转化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动力。在守正创新中继承优秀传统,研究时代问题,把爱国主义和当代民族复兴主题、祖国统一大业相结合,挖掘东北振兴精神动力。其次,传承东北抗联精神中的奋斗牺牲精神,在东北振兴进程中奉献个人力量。正是代表了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抗联将士在战争年代面对牺牲才能义无反顾,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把这种精神拓展为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大局意识、担当精神。最后,把抗联精神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转化为“四个自信”,坚信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步性和时代引领性。

(四)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应对国际变局的历史借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因此,东北抗联精神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他红色精神相比,具有鲜明的国际主义精神特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非常注意和朝鲜、苏联的国际合作,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崔庸健都参加了东北抗联武装并担任领导;苏联领导下的共产国际给东北抗联提供理论和物质上的帮助,东北抗联也为苏德战场提供情报、战略上的配合。具有国际主义特征的反法西斯斗争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另一土壤。当前中国即将迎来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并以积极的姿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无产阶级执政党,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道路必将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着中国国际大国形象的塑造在世界上形成普遍共识,传统资本主义强国主导的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改变。面对这一新变化,东北抗联精神所蕴含的精诚合作、团结共赢等价值理念,以及中国人民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牺牲与奉献一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国际担当精神的悠久历史,另一方面也为新时代青年国际主义精神和大局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现实素材。

四、结语

2020年,在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1]。面对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凶残毒辣的侵略敌人,东北抗联将士在强大的信仰支撑下,勇于牺牲锻造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其深刻的内涵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今天,从桦川县的“八女英烈冷云”红军小学到本溪县中小学的东北抗联史实课程,再到通化市杨靖宇干部学院和东北抗联教育体验旅游区,东北抗联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将穿越时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展现新的活力与价值。

猜你喜欢
抗联抗日东北
东北铁锅炖
抗日小英雄杨杨
东北抗联精神赓续传承的价值意蕴
Make ’Em Laugh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痛悼抗联老战士李敏
抗日英烈马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