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撬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以长春市二道区为例

2023-01-02 00:07徐丽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评价质量学校

徐丽萍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是中国基础教育迈进新时代的重要命题,是社会公平有效促进、百姓获得感明显增强的现实需要[1],是助推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重要引擎和生态保障。而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牛鼻子与指挥棒,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对于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撬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相契合,与《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同向同行。本文主要以长春市二道区探索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为例,探索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从而撬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探索基础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路径。

一、基础教育实施教育评价的现实需求

(一)基于人才培养对实施教育评价的需求

基础教育领域各种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漫山遍野,如雨后春笋般生生不息,教育评价改革却略显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是“新瓶装旧酒、新鞋走老路”。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的价值观念交互碰撞,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与时俱进地发生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3]。在提倡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没有科学评价的学生发展难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没有科学评价的教育行为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亦步亦趋。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单一片面,考评主体不明、多元功能淡化、唯分数评价有失公允,过度关注升学率、优秀率而忽视评价的发现问题和诊断导向。基于此,转变学校、教师的育人理念,实现从单纯传授知识技能向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变,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基于高质量发展对实施教育评价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当前义务教育学段,“有学上”的问题已经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被全民搜索和关注的“教育公平”何时实现?薄弱学校自我更新的内驱力和快速发展的自醒力如何撬动?知名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和优势资源辐射力如何发挥?优质资源稀缺的教育难题该如何破解?尤其是面对当下“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面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发挥的民生需求,教育行政部门责无旁贷要担负职能,探索减负增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时代需要的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缩小校际差距推进教育公平,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回归教育本源,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国家发展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要,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和基本职责。

二、基础教育实施教育评价的实施路径

长春市二道区以“深化五维立体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坚持系统思维、导向思维、质量思维、攻坚思维,聚焦区域、学校、教师、课堂、学生五个维度,以课题研究、项目推动、协同融合的方式,瞄准区域集优化发展基于教育均衡的捆绑评价、学校内涵发展基于教学质量的增值评价、基于教师持续发展的开放交流实效评价、基于课堂模式创新的优化发展过程评价和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综合评价,开启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根本性教育评价改革。

(一)实施区域捆绑评价

为向区域集优发展要质量,二道区深入实施“212+”集优化办学模式改革,整合全区中小学校,组建“名校集成新校+强校引领弱校+均衡发展共同体”发展布局,形成集团化发展、联盟化发展、学区化发展态势,探索盘活存量、创新模式、体制交融、实现增量的集优新路。创新推动“212+”管理评价制度,构建“212+”捆绑评估量化机制,锁定集团化、联盟化、学区化管理学校的理念机制、教师交流、资源共享、双减成效等制约校际均衡的关键指标,实施在线+捆绑评估,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二)实施学校增值评价

为向学校内涵发展要特色,二道区依托长春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第三方评估报告,探索学生品德、学业、沟通、运动、兴趣实践、学业负担状况六大领域的增值评价。充分发挥六大领域质量监测结果的诊断功能,行政教研两个层面精准分析监测评估数据,横向比较校际差距,纵向比较年度差异,坚持问题导向适切分析,学校查摆问题症结,按图索骥改进教学,在增值评价上下功夫,在发展导向上做文章,坚持特色育人、质量立校,切实把质量监测数据结果作为调整学校教育策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治理水平的重要引擎。

(三)实施教师实效评价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道区建立教师交流机制,把目标交流、学区交流、走教交流作为主要交流形式,采取公示和建档的方式,完善交流待遇保障政策,如为交流教师特设岗位,评职晋级、干部选拔被优先推荐,评优选先被优先考虑,保障教师开放交流的实效性。定期开展交流教师工作总结,对交流教师人数、交流教师途径,交流教师作用发挥、交流教师优质带动和提升成果转化等,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研究,形成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实效性评价,确保优秀教师开放交流形成常态,推进普通学校教师专业水平、学校教育水平提升。

(四)实施课堂过程评价

聚焦减负增效和公平优质,二道区向教学模式改革要创新,改变传统育人观念模式,坚持学生主体、课堂实效、模式创新、教学发展的原则[4],采取过程性评价,扎实推进课堂改革。在项目式学习、共同体学习路径上动真格,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效率上做功课,在差异性教学和个别化指导上要效率,在关乎教育补偿系数、差异系数等关键要素上下力气,在增加孩子睡眠时间、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减轻过重学业负担上求实效,打造学科教学名师、学科精品课程,实现课堂教学方式最优化、教学效率最大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五)实施学生综合评价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而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础环节和核心要素,二道区向学生全面发展要多元,落实“三全”即全体、全面、全程原则,“全体”指评价对象涵盖所有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全面”指评价指标涵盖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方面,一项也不能落;“全程”指评价工作涵盖学生成长变化全过程,一段也不能缺。开展“五化”评价,即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全面化、评价功能的导向化和评价结果的应用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三、基础教育评价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一)集优发展聚焦难点,评价赋能区域教育跃位提升

长春市二道区在求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一张蓝图绘到底。宏观层面,重政府统筹,全域推进。以制度体系为框架,以内涵发展为轴心,做到五个教育集团(联盟、学区)协同发展、各美其美。中观层面,重学区共建,优质带动。加强名校文化的培植,催生新生优质学校的特色发展品牌,走协同优质、内涵发展之路。微观层面,重学校文化,师生发展。树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教育观,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激发释放教师热情,注重提升教育内涵,多元育人特色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一是教育顶层设计直指质量。二道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抢抓基层首创机遇,谋划改革升级突围路径,树立集优、集约、集成创新的“212+”大教育观,做到均衡布局更优、发展措施更明、管理办法更细、实施路径更多、评价机制更好、经费保障更足。政府每年投入质量提升经费,教育优先发展,创设了共建、共享、共生模式下学校错位发展、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生态。

二是教师常态流动直指质量。制定《教师交流指导意见及交通等补助分配方案》,通过“强师计划”“区用校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年度招聘教师百余人;从优质学校到普通学校年度交流轮岗教师百余人,骨干教师(包括名师、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占比达20%以上,充分激发教师轮岗交流积极性。依托青蓝工程、朝阳工程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努力实现教师由配全配足向配强配优提档升级,为学校质量提升提供了根本性保障。

三是在线捆绑评价直指质量。聚焦影响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关键要素,通过顶层设计理念、干部教师交流、教学质量均衡、优质资源共享等方面捆绑评估,实现了生源差距明显缩小,从生源两极分化严重,到学区学生不再外流,生源数字上浮增长,使困扰普通学校生存发展十年的顽瘴痼疾得到破解,择校热问题有效缓解,这是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大批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脱颖而出,现有多所学校获国家级荣誉,92.3%的学校成为长春市三星素质特色学校,100%的学校成为长春市学区新优质学校,实现了学校办学活力明显增强,让区域百姓共享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打造了二道区集优化优质均衡发展样本。

(二)减负增效聚焦堵点,评价赋能学校发展一校一品

如何在提质增效上加上去,在学生负担上减下去?长春市二道区把“双减”作为政治任务,探索对标治本、合力攻坚路径,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上精准落子,在优化质量监测结果评价和促进学校优质特色发展上持续发力,在驱动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和构建五育并举格局上稳步推进,优化“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生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成色,实现老百姓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攀升。

一是在评价反馈上下功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需要和民生工程,也是区域全面振兴的强力助推和文化标识。围绕教育部2013年《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五大领域20项指标[5]和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核心素养、18个基本要点[6],长春市连续九年实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当前运用大数据科学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其监测指标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监测结果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二道区连续八年各项监测指标和总体监测结果全市领先,作为县区代表、学校典型多次在长春市基础教育质量成果发布会上作“减负增效”经验汇报,每年县区成果发布报告中有二分之一以上学校累计提名近百次,真正实现了减压增效转化结果,以评促建提升效能。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评价观,质量监测大数据评价成为学校改进教学策略、区域提升教育质量的行动纲领,把百姓口碑、民生选择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尺子,把向减负增效攻坚发力作为高质量落实民生工程的关键密钥。

二是在减负增效上下功夫。规范学校教学行为。区级层面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中小学作业管理、规范考试管理等9项制度;构建电话询访、公开举报、问卷调研及实地检查4重监管机制;构建区校两级日报、周报、月报、“双月简报”4项常态报送机制;校级层面落实“四个严禁”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作业统筹协调、清单公示等6项制度。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课堂为教学改革主阵地,实施课堂过程性评价,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优化教学方式方法,特色课堂、特色课程100%覆盖全区所有学校,现已涌现课堂教学“先学后教三四二”“五Y高效课堂”“优选学科分层教学”“思维导图”等减负增效课堂教学新模式;创新开发STEAM项目、创客教育、全教育大阅读、智慧农耕、攀岩击剑等特色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养,为区域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三是在特色发展上下功夫。新生典型特色彰显,英俊学校以办英雄文化内涵教育为特色,以办北部区域品牌名校为目标,从“破难题”到“创特色”,从“看转变”到“见实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长青小学是一所城乡接合部的普通小学,外来务工子女占学生总数60%,现已发展成VR生命教育体验、创客空间实践基地校,外来务工子女免费享受最前沿和优质特长培养;远达小学从生源较少的北部偏远学校,到国学教育特色校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小学组第一名。办学品质提档升级,多所学校获国家级荣誉,吉大力旺实验中、小学被评为全国STEM教育领航学校,五十二中赫行实验学校、东盛小学等学校被评为全国STEM教育种子学校;新太小学全国人工智能特色单位,赫行小学被评为《中国少年儿童》杂志驻长春市学生记者站,一〇八中小学获教育部经典诵读小学部优秀奖,五十七中学获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初中组第一名等,“一校一品”,百姓口碑中家门口的好学校,正励志深耕厚积薄发。

(三)质量提升聚焦重点,评价赋能学生全面特长发展

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推进校际优势互补、均衡发展,这是推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集成融合、转变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的重要手段[7]。二道区深度挖掘、创建、催生优势教育资源,通过校际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广大师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与需求得到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全方位培养考量,让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享受改革红利。

一是创新空中课堂线上资源服务。为进一步促进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创新,大踏步探索共享线上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行性路径,二道区开发“幸福二道空中课堂”项目,遴选200余名省市区骨干教师,通过实时直播、录播的方式,为域内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思政课、特色课、文化课等名师课堂,力争实现课堂云端化、课程集优化、制作匠心化、资源普惠化。目前已上线专题课程661节,在线学习超过15万人次,单节最高观看量达2 100余人次。做优做强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和覆盖面,公益惠民、量身制作的智慧课堂优质资源,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了更加公平、更加多元、更宽路径、更深层次的保障。

二是创新质量提升关键领域改革。《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把学生发展质量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的关键指标,把学校办学质量作为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关键指标[8]。而学生发展质量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关键落脚点,是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旨归。二道区锚定质量提升关键领域,赋能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思政改革实施“1345”创新工程,发挥试点区、试点校先行示范引领作用,开发思政教育读本,已由吉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试点学校成立刘英俊英雄精神研究会,先后受到中组部、教育部高度肯定。劳动教育“1234”二道模式呈现多点开花布局,坚持全区一体化统筹、校内外两级课程体系、劳动清单等三项制度,课程资源整合等四个维度有效构建;学生劳动“234”评价模式,把过程性评价与学期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把教师整体评价、家长客观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结合起来,把参与劳动的态度评价、次数评价、技能评价、成果评价结合起来,积分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作为劳动教育考核结果。教改实验区项目完成结题鉴定,在中国教育学会的高位指导和学术引领下,区域整体改革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效。UGS项目通过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引领,共组织7期教学名家大讲堂,“双名”工作坊项目式培训5次,年度“双十双百”工程评选活动。分级阅读项目与清华大学专家团队合作,构建阅读监测体系,高效推进阅读教学实践,整体提高师生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首发报道。

三是创新学生发展多元培养路径。第一,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发展质量。二道区开全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先河,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当作重要课题,确立了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构建了学生生命质量渐次提高的评价体系,通过市、区、校三级平台管理,将综合素质评价终极结果运用到中考推荐和评优选先当中,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塑造了一批批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好学生,助力学生生命质量提升,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第二,通过教师综合评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各个指标维度,综合协调分析内外部因素,形成对学生的过程性、发展性、全面性、综合性评价,如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力的导引、学生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学生的自我归属感和效能感、教学效果提升和教育目标的达成度等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研究,形成教师综合评价,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第三,通过家长社会评价厚植学生核心素养。二道区坚持创新、创意、创造的教育理念,多所学校、多名学生参加国家、省市中小学创客大赛斩获大奖,“小创客”彰显“大创新”;全面展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涵养诗词诵读习惯、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成功召开三届中小学生“溯古风词韵,养灵性诗情”诗词大会,教师、学生、家长参与面覆盖全区,决赛现场面向全区家长在线直播,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家长、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四、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施策建议

应该说,以科学评价促改革发展,以改革发展助推质量提升的模式,构建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蓬勃样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仍有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是优化教育供给体系。集优化改革促进了普通学校快速成长,捆绑评价是校际优质均衡的有力杠杆,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有效产物,但城乡、区域、校际依旧存在差距,普通学校借助品牌优势的实践策略尚需盘活和创新,亟需补齐短板,发挥评估考核实效,有效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选择得到满足。

二是深化教师交流体系。教师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均衡了区域师资调配,也建立了充沛的保障机制,但交流教师的认识还停留在职称晋级、薪资提高、享受优惠待遇等个人功利目的层面,并不是站在开放共享、教育均衡、质量提升、服务民生的高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深化教师开放交流制度,激发教师长远而持久的内驱力,推进普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评价质量学校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学校推介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质量投诉超六成
睡个好觉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