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京平,范琼艺
妇女在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尊重妇女主体、保护妇女权益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一环。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妇女的解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高度关注广大妇女的生存状况并致力于全面促进妇女的解放与发展。陕甘宁边区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妇女是生产和革命队伍中的重要组成力量,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更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妇女,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工作实践中广大妇女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进而激发了妇女群众参加革命的思想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妇女自身主体意识的提高。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政治背景下,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阶级解放具有内在统一性。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制定的一系列妇女政策对团结广大农村妇女、建立妇女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支援抗战和保障后方起到了重要作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妇女权益保障工作,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妇女工作实践的模范,深入探究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改善边区妇女生活条件、提高妇女地位、促进妇女解放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实践,进行历史经验总结,丰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对新时代保障妇女权益、广泛调动一切力量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妇女问题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党在领导和执政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广大妇女的现实诉求能否得到切实满足。现阶段,社会范围内依然存在着各种不平等现象,男女性别不平等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前,妇女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半数,所涉及的内容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其有效开展工作,可以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进行学术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深层次意义,在实践上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研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妇女运动史的研究热点,对已有成果进行综述、整理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检索、归类,现将学者们的研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妇女运动史领域关于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研究的相关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历史文献有《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等,关于专门记录边区妇女运动历史的文献资料有《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文献资料选编(1937—1949)》《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文献资料续集》《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大事记述》。这些历史文献资料对当时中国共产党、边区政府、边区妇联等作出的关于妇女工作的决定和指示、召开的会议、颁布的条例和政策进行了记载,另外还整理了对妇女解放运动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这些史料比较全面和如实地记录了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的历史过程,是当前进一步深化研究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妇女工作的史料基础。
学术界的研究著作有谈社英编著的《中国妇女运动通史》,以妇女群体为主体,塑造了中国妇女在历史浪潮中争取权利、追求自身解放的形象。张文灿在《解放的限界——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运动(1921—1949)》一书中摆脱了传统的角色规范,从女性主义角度切入,展现了民族解放背景下的妇女运动对女性主体意识发展的推动作用。《走出封闭——陕北妇女的婚姻与生育(1900—1949年)》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中,陕北妇女在婚姻家庭和生产生育方面发生的变化,妇女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思想意识获得提高。黄正林的《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基于边区农村经济和社会秩序的角度肯定了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妇女解放而做出的努力。另外,学术界出现了部分通论性论文,对边区中国共产党开展妇女工作的历史背景、历程、主要内容、特点、意义进行了阐述,但内容上仍需进一步完善。其中重点论述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实践历程——成功地将传统女性蜕变为新女性的论文有严引仙的《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运动——写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王颖的《走出家庭与巩固家庭: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解放(1937—1945)》、何毅和姜东苑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审视》、贺桂梅的《“延安道路”中的性别问题——阶级与性别议题的历史思考》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童小彪认为,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展妇女组织以维护妇女权益、实现妇女解放[1]。张小云强调,边区政府除积极组织妇女参与社会生产、支援前线外,还切实解决了妇女个人在婚姻、家庭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2]。石玲玲首先指出,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萌芽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女性意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体化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妇女解放运动中根据广大农村妇女的生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研究女性主体意识不可忽视这一时期[3]。严引仙的《陕甘宁边区的妇女运动——写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回顾了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历史,从参选参政、开展文化教育、宣传婚姻法、开展妇女放足运动、拥军支前、妇女保健与儿童保育等方面分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边区妇联开展的工作,对边区妇女为中国革命、自身解放而投入革命斗争作出的突出贡献进行了高度肯定,在总结边区妇女运动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对新形势下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的启示[4]。张秀丽、李梅从陕甘宁边区妇女思想观念解放的角度切入,从民族观加强、参政意识空前、婚育观更新、自强自立意识增强、文化教育观普及这五方面阐述了边区妇女思想观念空前解放,进而深入研究了边区妇女思想解放的必然性和对当代妇女工作的启示[5]。需要注意的是,黄正林专门研究了陕甘宁边区乡村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地位变化。作为农村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基于对农村妇女生活的实地调查开展了妇女工作,在边区政府和边区妇联的努力下,边区妇女放足、追求婚姻自由、接受文化教育、参加社会劳动、参政议政和社会意识增强,“为中国妇女塑造了新形象”[6]。何毅、姜东苑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可以概括为产生、发展和完善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适时对妇女政策进行调整,使之与民族解放运动相融合[7]。刘晓静、张向军以陕甘宁边区妇女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保障妇女政治、经济、婚姻、文化权利等方面制定的政策,认为这些政策激发了妇女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萌芽,肯定了陕甘宁边区妇女在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和抗日战争胜利进程中作出的重要贡献[8]。
综上,对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学者们以不同的视角切入,进行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通论性研究时,有的学者侧重分析边区妇女社会生活状况的改善,有的学者从整体上分析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开展的妇女工作的内容,也有学者重点整理中国共产党在边区进行妇女工作的经验及对当前妇女工作的启示。目前仍需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完善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研究。
1.关于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保障妇女参政议政、鼓励妇女投身社会生产、保障妇女受教育权利、改革婚姻习俗、开展卫生保育等工作的研究
关于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研究,学界从妇女的政治与自由、妇女参与社会生产、妇女接受教育、婚姻习俗变化、卫生保育等多个角度展开分析,研究成果集中在对具体开展的工作内容研究。
第一类是对妇女的政治权利的研究。主要从保障妇女参政权利的政策和具体途径进行分析。如王纪鹏指出,边区政府制定新的选举法赋予妇女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从法律角度保障了妇女参与政治活动[9]。在选举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切实保障劳动妇女参加普选。胡越在《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权研究》中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妇女参政问题,认为边区妇女获得了广泛的民主权利,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体现[10]。姜秀花认为,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权建设是保障妇女获得参政权利的政治背景,边区政府制定各项制度为实现妇女参政权利平等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文化普及和妇联组织的动员提高了妇女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11]。陈文胜认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多样化的选举方式、培养妇女干部、发展妇女群众组织,激发了边区妇女参政的积极性。此外,这一时期边区妇女参政对自身解放发展、边区民主政治建设、边区社会新风尚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12]。
第二类是对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研究。具体从中国共产党指导边区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进行分析。秦美珠、刘雅丽认为女性参与社会生产为女性争取自主发展提供了可能[13]。妇女在参加社会生产的实践中,不仅使经济获得自由进而改善了生存条件,还通过劳动体现了个人能力,得到了社会认可。张小云的观点与之类似,她认为妇女获得真正的解放是以参与社会生产为物质基础的[2]。王颖从妇女个人和家庭关系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基于乡土社会的妇女解放政策,发动妇女参加生产,把妇女从家庭劳动中动员出来,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纺织运动,发展家庭经济[14]。李仙娥、肖霄瑶研究了延安时期关于妇女生活的报刊——《中国妇女》,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妇女解放运动中指导思想的转变,组织妇女参与社会生产以实现解放,在社会劳动中体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15]。张秀丽、李梅认为经济独立是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核心问题,边区妇女通过参与社会生产劳动这一途径实现了她们经济地位、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进而思想观念随之解放,妇女自立自强意识增强[5]。
第三类是对妇女接受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妇女接受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开展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意义进行研究。张玲首先从整体上入手介绍了延安时期妇女的生存现状,进而从文化、生活、经济、政治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各种形式的妇女教育政策及其实践情况,认为当时的妇女教育政策提高了妇女的综合素质,对促进妇女思想解放,进而保障妇女参政有重要的实效性意义,另外,妇女接受教育后维权意识得到提高[16]。同时对其时代性的研究,对新时代妇女教育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徐爱新提出这一阶段女性教育在中国局域上升到主流教育地位[17]。此外,还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指出这一时期边区妇女不仅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还接受了政治、卫生保健、生产育儿等类型的教育,开展妇女文化教育工作在提高妇女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边区发展,增强了抗战后方的保障力量。张小梨认为,为了使妇女有力地支援抗战,边区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动员组织妇女学习,激发了妇女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边区妇女逐渐摆脱了封建愚昧的束缚,提高了思想认识和文化水平,增强了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发展[18]。
第四类是对婚姻变化的研究。有学者在整理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婚姻条例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婚姻条例对边区旧婚俗的冲击,及其对妇女个人、家庭、社会秩序产生的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到达陕北后的妇女工作先从破除旧婚俗开始,将妇女从封建家长制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如吕静归纳了陕甘宁边区婚姻制度的立法、内容和价值,对边区婚姻制度的特色作出分析,指出了边区婚姻制度改革前后婚姻家庭关系的变化[19]。王亚莉从边区订婚彩礼的提高、女性新婚姻观念的嬗变、提高婚龄的窘境、抵制婚外性关系四方面展开论述,指出其“地域性、艰难性和实效性”[20],弥补了当前在婚姻习俗变革方面研究的空白。丛小平以1942年左润与王银锁的离婚案件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以女性主体视角,提出20世纪40年代边区政府的婚姻政策调整是基于现实的调整,反对西方女性主义学者认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上述政策是为了向父权制势力进行让步,而妇女解放出现倒退的观点。妇女解放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一时期的妇女解放在民族解放的历史背景下有其特殊性[21]。还有学者单独讨论了军婚中的军人和抗属之间特殊性的冲突。如岳谦厚和徐璐在文中强调在保障妇女婚姻自由的同时,边区政府从抗战和社会稳定的角度保护军人婚姻,一方面要稳定后方家庭,保证前线战士的抗战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照顾抗日军人家属的情绪,做好保障工作[22]。对此边区政府调整完善了婚姻条例中关于军婚的法律制度。对这部分资料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婚姻政策的一般性和军人婚姻的特殊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婚姻政策和处理军人婚姻关系时的灵活性。刘瑾认为1942年后边区政府新修订的婚姻条例进一步冲击了封建落后的婚姻观念,在法律政策的支持下边区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同时维护了家庭关系和边区社会秩序[23]。
第五类是关于卫生保育的研究。范子谦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央高度重视妇女的身心健康,制定了一系列解放妇女身体的政策,这些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魅力[24]。此外,还有学者对妇女缠足的陋习进行了批判。杨兴梅研究了1928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把“禁止缠足”作为妇女运动的一项重要任务[25]。在边区,女性从小缠足,体质虚弱;在卫生、生育方面受封建观念影响,女性大多患有妇科疾病,并且长期得不到治疗,严重影响了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妇女的身心健康作为妇女权益的基础,为了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边区政府颁布了禁止缠足的条例,要求妇女放足;成立了儿童保育会、保育院,妇女可以学习卫生保健和育儿知识。此外,边区妇联组织开展了卫生常识的普及活动,运用科学的医疗技术破除落后的封建思想。张雨新、付建成以米脂县为例,展现了旧接生方法导致的妇女悲惨遭遇,具体讲述了新接生方法对妇女的影响,“通过切实推行生育文明变革,边区妇婴死亡率降低,得到实惠的边区妇女认可了中国共产党”[26]。
总之,学者们通过大量地挖掘史料,对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具体开展的妇女工作内容、途径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研究了工作的方式方法、成效、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丰富了妇女工作研究成果。整体来看,关于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具体内容的研究成果,以期刊论文为主,也有部分硕博论文以陕甘宁、妇女为主题,多是从某一方面展开,进行其途径、方式方法、成效研究;而关于其内容的全面性研究较少,是研究的薄弱之处。
2.关于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政策的研究
有学者以女性本身为研究主体,对其主体意识的萌发和觉醒及其在革命进程中所发挥的主体性作用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对此类文献的整理和总结,发现中国共产党、边区政府制定的妇女政策和边区妇联等群众组织的动员,从体制机制上完善落实了妇女权益保障。以女性主体为研究切入点分析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政策的制定与实践,从当时中国共产党协调化解与妇女相关的社会矛盾的历史工作中汲取经验。对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政策的这类研究文献进行整理,概括为以下方面:
首先,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把妇女解放置于民族革命的宏观历史背景下分析阶级解放和妇女解放的内在关联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妇女解放运动中始终关注妇女生存条件的改善和妇女个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一些学者站在民族国家立场上概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与阶级解放、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内在统一,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张文灿为代表,采用文献研究和口述历史相结合的方法,从女性群体生活变迁及个体生命体验角度论述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给女性生活带来的变化。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阶级解放是妇女解放的前提和保障,如郭圣莉、杨黎婧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史宏观角度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旨在追求劳动妇女的平等与解放的妇女运动与阶级解放紧密相连,妇女成为这一解放运动的主体和最大受益群体[27]。相似观点还有,王颖认为,中国共产党妇女组织在乡村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改善遇到了革命与传统、革命与性别的多种冲突[14]。
其次,大部分学者在认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和阶级解放具有关联性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妇女利益与阶级利益的调整。妇女运动在团结抗战中全面高涨,边区妇女不仅积极参加了农业生产,还进行家禽养殖、家庭纺织等农副业,不仅实现了经济上的自由,提高了家庭地位,还推动了边区经济建设,支援了前线抗战。此外,基于边区社会现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边区政府和妇联调整了妇女工作的方向,改变早期的动员方式,转为保护家庭、满足妇女的现实诉求。中国共产党从家庭关系对妇女个人幸福和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性角度,提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下动员妇女参加社会生产、维护婚姻家庭关系[14]。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刘凤芝,她认为妇女解放在根本任务上与民族解放、社会解放具有一致性,同时抗战背景下妇女解放运动不仅仅是妇女追求自身解放,通过各方面的举措团结了后方广大妇女,增强了边区妇女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也使之成为支援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28]。边区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和组织下,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实践中彰显女性价值,赢得了社会地位和尊重。一些学者主要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边区妇女的精神面貌、生活方式、社会地位如何?她们在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上有何特点?她们给当地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程度局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很难获得深层次的发展,当妇女的利益诉求与阶级解放、民族解放的根本目标产生矛盾时,妇女利益则处于次要位置。如郭圣莉、杨黎婧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以实现革命胜利为根本目标[27]。此外,还有学者特别对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制定的关于妇女工作的政策文件进行了研究。如王思林认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即“四三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在反思总结过去妇女运动产生的社会问题后进行的妇女工作方向调整,强调妇女参加生产获得经济独立对妇女解放的重要性,同时为了团结力量抗战,强调女性做“新贤妻良母”,维护家庭和睦,为党的妇女工作和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新方向[29]。《20世纪妇女运动史》一书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四三决定”的重要意义,认为“四三决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妇女解放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实际社会现实相结合。
3.关于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现实意义和历史启示的研究
研究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除对已有史料进行梳理总结外,更要从当时妇女工作开展的途径、方式方法中学习经验,在新时代党的妇女工作中发挥其价值。张万洪、柴鑫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妇女工作在中国共产党事业中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妇女解放和实现男女平等为奋斗目标,同时他们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妇女工作与革命实践相结合,为新中国成立后有效开展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奠定了经验基础[30]。对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重要作用和伟大意义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新时代党的妇女工作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妇联组织领导广大妇女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客观地认识到中国真正地实现男女平等、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样具有参考价值的还有周蕾的观点,她认为“四三决定”为妇女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从经济入手实现妇女解放,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新思路,同时通过调整妇女政策,更好地与民族解放目标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31]。柴华对妇女解放过程中面临的封建思想束缚、女性自身生理结构处于弱势等困难进行总结,肯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运动给妇女身体和思想带来的解放,同时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边区妇女现实情况相结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创新[32]。刘晓静、张向军从陕甘宁边区在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历史地位进行研究,边区开展的妇女工作切实维护和保障了妇女权益,凸显了其在保障妇女权利方面的模范作用,并且为建国后保障妇女权利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飞跃式发展[8]。魏建克创新性地阐述了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的“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妇女政策成效的基础上,挖掘探究了边区妇女工作的创新模式及对新时代妇女事业的经验价值[33]。
根据目前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国外关于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当时来华外国记者的记载。
通过整理目前可搜集到的相关外文资料,发现成果多是一些曾有延安工作经历的“红色记者”的新闻采访报道和访问过延安的国际友人的回忆录,相关书籍有《革命中的中国妇女》(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红色中国的挑战》(冈瑟·斯坦因)、《续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北行漫记》(哈里森·福尔曼),这些书记录了作者当时在延安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从外国记者旁观者的视角为深化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革命中的中国妇女》作者是美国革命女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她在书中通过18则革命中的中国妇女事迹,歌颂了中国妇女在革命中的伟大功勋。《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期间在革命根据地考察的经历,通过对中国革命领袖、工农红军和人民的采访,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情况。埃德加·斯诺的妻子尼姆·威尔斯在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和妇女运动领袖后,以新闻报道的性质在《续西行漫记》一书中纪实反映了中国妇女的抗日斗争。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在《北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他从国统区到延安的战地采访,采访对象从政治大人物到普通士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英国记者冈瑟·斯坦因在《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中记录了对延安时期革命女作家丁玲的访谈。
马克·赛尔登(美)在《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一书中,首先分析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和革命历史,剖析了统一战线下陕甘宁边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总结出“‘延安道路’是一条通向革命成功的路”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马克·赛尔登对陕甘宁边区成立以前妇女的地位这样描述,“妇女在某些方面形成最受压迫最落后的社会阶层,甚于年青人和穷人”[34]113。
当前关于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资料相对完善,学术界关于妇女运动研究不断深入,内容日趋完善,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思路方法的借鉴,经过整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成果已经基本上弄清了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过程。学者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到达陕北后、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后的妇女工作、妇女运动的进程。
第二,已经基本整理清楚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妇女工作的背景、工作内容、实效性、历史意义等基本问题。
第三,相关研究有效促进了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例如,运用法学原理对当时制定的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进行微观分析,深化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涉及多个专业领域,从不同视角切入,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魅力,同时也拓宽了学术视野。
虽然目前对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研究逐渐深入,但在整理有关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历史资料、革命者的传记、回忆录及相关著作、文献等过程中,发现仍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待解决。
第一,目前对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缺乏整体性研究。研究视角上,从宏观上对陕甘宁边区妇女工作的研究较少,研究趋向琐碎。学者们多集中于对陕甘宁边区妇女工作的背景、具体内容、方式、意义等进行单一研究,而对于陕甘宁边区妇女工作的整体性研究有所忽略,研究成果较少,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第二,多集中于对边区妇女群体的研究而缺乏对妇女个体的研究。当前研究大多忽视了从妇女个体的差异性视角入手分析中国共产党妇女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在历史研究中要处理好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在把握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对特殊性进行研究,这也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研究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时,基于边区妇女的成长背景、个人素质、家庭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分析妇女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客观地评价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
第三,多集中于对工作内容的梳理而忽略对具体人物的研究。当前研究对陕甘宁边区妇女工作实践者的关注较少,仅是在梳理妇女工作内容时谈及相关人物,对妇女工作实践者,如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妇女运动领导者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对其重视程度不及具体的工作内容。
第四,有待进一步分析探讨陕甘宁边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创新发展。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观点为根本指导,同时陕甘宁边区的现实情况有其特殊性,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在民族解放的背景下,妇女权利受到团结抗战的现实因素影响时,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妇女解放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系。
第五,当前可利用文献重复研究情况较多,创新性有待提高。由于时间久远以及历史动荡,现存的陕甘宁边区资料较少,查阅资料难度较大,关于中国共产党当时妇女工作的文献更是匮乏,存在重复利用已有资料的普遍现象。当前对于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研究多围绕着妇女运动、妇女解放等展开,需要结合新时代背景,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进一步开拓创新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研究空间,挖掘其历史价值。
第六,多集中于史料整理而忽略其时代意义研究。研究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是为现实而服务,在挖掘相关史料基础上,要立足于现实,总结历史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妇女权益保障工作提供思路。而学术界对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更多的是针对史料进行分析解读整理,与新时代党的妇女工作结合起来进行论述的较少,有待进一步将中国妇女解放的革命运动进行理论升华和实践发展。
总之,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前提下,从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角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进一步深入挖掘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深刻内涵,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改善妇女生活条件、提升妇女地位、解放和发展妇女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既能拓宽学术视野,又能总结相关历史经验,切实保障妇女权益,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对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