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2022-12-31 20:56○孙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心理健康心理

○孙 慧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担负着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因此,培育人才、完善人格是高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2017年至2018年,教育部党组先后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了“十大”育人体系,并提出了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这对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使社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这对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因此,推进和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培育时代新人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境

(一)心理困扰学生基数大,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复杂化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已经成为国家、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2020年,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公布,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达24.6%,其中,重度抑郁达7.4%。以某工科本科院校为例,据2021级新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曾经有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经历的学生占8.4%。尤其是近三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现为心理问题学生增多、心理危机逐年递增、心理咨询人数成倍增加。导致以上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引发的社会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多重压力、多元文化下单亲家庭及留守儿童的逐年增多、社会变迁中各种思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等,都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二)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顶层设计统筹欠缺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较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众多学生工作中趋于弱化。首先,各部门的合力尚未形成,学校层面制定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举措相对滞后,投入的物力、财力、精力较少,缺乏适当的人文关怀。其次,学校的机构设置、政策实施往往更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缺乏整体角度的宏观把握,没有紧跟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再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部监督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指标不清晰、标准模糊,考核力度不够。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供需不平衡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要求,各高校要按照师生比1∶4000的比例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并在2025年前将配备比例提高到1∶3000。然而,部分高校在岗位设置上还未达到这一要求,即使达到1∶4000的配备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专职心理教师往往是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和落实的核心力量,因此,他们在课堂教学和个体咨询投入大量精力的同时,还要做细、做实较为繁重的危机干预、活动开展、日常事务性工作等,这种任务的多元化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仍显得人力不足,难以扎根实处。

二、“五位一体”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教育教学

1.深化课程建设,筑牢心理健康教育根基。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采取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和辅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开展集体备课、老教师“传帮带”、教学督导、示范观摩课、以赛促教等多种教研活动,打造一批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升任课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视频教学、小组讨论、体验活动、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新常态和必然发展趋势。聚焦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积极探索以慕课、微课为形式的线上教学资源,整合优秀资源库。

2.拓宽教育渠道,不断提升心理育人效果。一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分层分级开展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优势是针对性强,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受众并就专门问题进行集中研究,一次深刻的主题讲座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邀请校外专家对话学生聚焦的心理问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一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各类主题教育讲座,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是发挥朋辈学生组织的作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鼓励和指导学生骨干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通过朋辈互助的方式发挥榜样示范的力量,积极传播正能量以及乐观向上的阳光心理和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学生,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三是树立全员心理育人的意识。增强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要求学业导师积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鼓励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引导其他教职员工积极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加大宿舍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安保、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危机干预相关技能培训,增强他们主动关爱特殊学生群体的意识以及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能力。最终建立起一支以心理专职教师为核心,以学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为主力和保障,以专业课教师为补充,其他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四是推动家校联动,发挥家庭的心理育人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保障。辅导员应定期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学生情况。通过召开新生家长心理辅导会、线上问答会等形式,教会家长如何有效进行亲子沟通,并积极引导学生寻求家庭成员的有力支持。

(二)实践活动

1.加强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力营造心育氛围。结合应用型大学专业特色,不断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融专业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将体育、美育和心育相结合,不断探索浸润式、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3.20——咱爱您”“5.25——我爱我”“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三大主题活动为主线,构建贯穿全年的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框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将心育文化氛围渗透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对遇到心理困惑的学生能够春风化雨般引导,使学生愿意主动融入,并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心而行。

2.线上线下方式相结合,守好学生心理求助关口。占领网络宣传重要阵地,凸显“互联网+”时代特征,依托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搭建一套心理网络信息平台。一方面依托线上云平台发布微视频、心理美文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另一方面创建线上“你说我听”版块、“心灵驿站”版块、“心理活动展示”版块,引导学生在线上社区开展交流。线下采取广播、校园橱窗、黑板报、主题班会、心理知识宣传彩页等方式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无缝宣传,引导学生树立主动求助的正确观念。

3.以“实践—分享—内化”的模式为宗旨,不断深化主题教育活动。一是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心理情景剧大赛、各类主题团体辅导、心理工作坊、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沙龙等活动,并使其获得相应的学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时间节点,紧密结合重大活动,如开学典礼、重大纪念日等,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理想信念、传统文化、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心怀感恩、温暖同行的人生信念。三是加强对二级学院心理站的管理和指导,鼓励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内容和形式,培育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

(三)咨询服务

1.拓展咨询模式,优化心理咨询服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强化其工作规范,健全心理咨询值班、预约、转介、重点反馈等制度,坚持精细化按需咨询,遵循心理咨询伦理规范,保证心理咨询工作有效运行。优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畅通咨询服务渠道,通过线上网络咨询和线下面询相结合、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

2.提高咨询胜任力,促进专职教师专家化发展。持续推进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设立培训专项经费,支持和鼓励专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项技能培训,强化自身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除了上级部门短期培训、学术会议外,还要保障其参加长程系统培训项目及浸润式督导。不断完善以专题培训、高级研修为重点,以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为基础,以学习考察、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聘请注册督导师定期对困难个案进行专业督导,注重临床实践,并联系精神障碍专科医院定期开展跟岗研修。

(四)预防干预

1.健全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方案,细化实施流程,构建信息传递畅通、反应联动迅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落实“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预警机制,加强二级学院心理站的建设,定期召开学生心理异常情况研判会。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宿舍长等学生骨干信息采集器的作用,做到观察敏锐、信息畅通。规范学生朋辈群体互助培训体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战演练,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考核,做到持证上岗,促进专业技能培训从质和量上“双提高”。

2.分类实施教育服务,精准开展心理帮扶。一是依托心理普查系统,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和老生复测。对普查结果出现异常的学生,及时通过面谈进行二次心理评估,并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划分为红、橙、黄、绿四个等级,对红、橙等级的学生建立“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同时,建立“心理危机学生动态信息库”,加强个案追踪,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尽最大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二是把握重要时间节点,找准预防干预的切入点,将危机排查工作常态化。比如,在新生入校后一个月内,每年春秋开学前、学期期末、重大节假日前后、毕业生离校前等时间节点,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三是关注特殊人群,重点筛查有心理疾病史、家族精神疾病遗传史、家庭发生变故以及在学习、人际、情感、就业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群体,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3.畅通“绿色通道”,健全与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联动机制。一是做好转介工作,对疑似患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严重精神疾病、重度抑郁症或出现自杀行为的学生进行重点转介,对出现轻中度抑郁症或焦虑症、强迫症等神经症的学生进行优先转介。二是启动“绿色通道”,通过专线电话,简化临床干预诊疗流程,争取用最短时间为转介学生办理评估、诊断、检查和治疗,最大程度地降低严重危机事件的概率,防范危及生命事件的恶化。三是对于高度疑似精神障碍并且不愿自行去专科医院诊断的学生,可组织精神科医生来学校进行专家会诊,并将会诊意见反馈给相关学院,敦促其做好后续沟通工作。

(五)平台保障

1.健全组织机构,科学谋划顶层设计。校党委、校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下有序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健全各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应定期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着重解决存在的问题;分管校领导应主抓各项心育工作,指导并参与心育活动;学生工作处应全面负责心育工作;二级学院应成立心理健康服务站,具体开展各项工作。

2.持续投入经费,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按照上级相关文件要求,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经费,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校办学特色,建设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场所。一方面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成集预约接待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测评室、智能身心训练室等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另一方面建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以及校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基地。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