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丽芳
三年来,继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在全国全面推行后,“双减”政策、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相继出台,身处一线的老师们普遍感到小学语文教学正处于不断变动、寻求适应的时期,他们亟需穿越云遮雾罩的概念丛林,获得可以依傍的竹杖芒鞋,让语文教学回到“粗糙的大地”上,也让自己行稳大道、随性自适。
这种“回到”不是弃绝过往的“崭新亮相”,也非不望将来的“因循守旧”,须得是站在思想的高峰上“一览众山”之后的积跬步、及丘壑。作为一名“70后”教师,我们曾接受过专注“双基”的语文教育,也领略过细入肌理的语文教学风尚。当然,伴随课改20 年,我们更经历过语文的属性之争,经历过“矫枉过正”之后向语文本体价值的回归,经历过教材从统一到多元再到统一。我们刚刚有些弄明白统编本教材的“双线组元”编排体例及单元整体教学,又不得不接受扑面而来的“学习任务群”和“素养导向的教学”。但我们始终充满信心,过去我们在对传统的扬弃中正逐步接近语文教学的普遍规律,未来我们将顺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学习科学理论的新发展,不再受“教学科”还是“教学生”的“钟摆”之扰,而是在践行学科规律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间找寻合二为一的道路。
这种“回到”不是空洞的理论呼号,也不是既定的模型套用,而是在认识到“粗糙的大地”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后进行理论向实践的具体转化。目前,层出不穷的语文教学研究成果是否可以直接迁移呢?一线老师往往会有“橘生南北”之感。与其说语文教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得出一些“抽象的普适的结论”,不如说是通过研究学会像专家那样去思考,学会辩证地、整体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方式,让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从“抽象的普遍性”发展到“具体的普遍性”,从而创造出适切的解决问题之法来,即一些专家强调的——学习要从结论的“低通路迁移”向思维的“高通路迁移”转变。唯其如此,我们在教学时才会真正把目光放回到每一个具体的学生身上,心中有规律的准绳,眼里就能发现那些看上去相同的事物其实是不同的,发掘出每一个“此在”的独特价值,从而施以有益的教学影响。于是,在时代赋予语文更旨远的教育价值的大背景下,过去所习得的灵活的系统结构思维、基本的情境教学原则、整体的单元设计方法必将在意义迭代之际生发出无穷的实践智慧来。
维特根斯坦说,就改善你自己好了,那是你为改善世界能做的一切。“变”是这个时代唯一的“不变”。身为语文教师,当肩负时代的使命,认识到个体能为形成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语文教学的方式行走于“粗糙的大地”上,为创造天地互应的生存环境和参差多态的生命样态贡献小我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