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娟 ,仲 艳 ,陈光明** ,杨超男,孙 莹
(1 湖州师范学院护理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2 湖州市中心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护理科研是医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提高护理水平,以更好维护人类健康。为了解目前护理人员科研伦理认知现状,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现阶段护理人员科研伦理认知现状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并探索相关对策,以期为护理人员科研伦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
护理科研伦理是护理研究人员在科研过程中正确处理与受试者之间、与其他研究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评估组织战略地位的战略分析方法,多用于商业管理经营中的战略规划分析,近年来逐渐应用到医疗领域[2]。SWOT分析法分为两个步骤,即首先分析事件内部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事物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其次,针对分析的结果,对于事件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事件外部的机遇与威胁进行战略重组,组合4种维度----SO战略(strengths+opportunities),WT战略(weaknesses+threats),WO战略(weaknesses+opportunities),ST战略(strengths+threats)[3-4],扬长避短,提出对策。
本研究以临床护理人员科研伦理认知实践为基础,应用小组讨论方法,成立6人小组,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1名,护士2名,文献收集员1名。参考国内外相关护理科研伦理文献,对影响护理人员科研伦理认知的因素进行小组讨论,并运用SWOT分析步骤进行深入剖析。
3.1.1 护理人员方面
①护理人员素质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国注册护士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超过70%[5],近年更是有大批的护理硕士、博士走向临床。上海市某区的1 010名医务人员对于伦理委员会及伦理审查认知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6],护理人员的学历越高,其伦理知识的知晓率越高。究其原因是这些护理人员在校时能够系统学习较为科学的科研设计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较强,对于护理科研伦理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开展护理科研时能够确保科研的严谨性,保障受试者的相关权益。
②护理人员学习意愿积极。护理人员积极的学习意愿是护理人员对于科研伦理认知的基石,也是影响护理人员科研伦理临床实践的主要因素之一。一项针对临床护理人员的科研伦理认知的横断面调查显示[7],97.33%的护理人员愿意学习科研伦理等相关理论知识。
③护理人员职称职务的晋升。许馨元等[8]通过研究也指出护理人员在职称晋升或聘任为管理者时,对其进行考核都会涉及护理科研伦理方面的考评,因此,获得晋升的护理人员对科研伦理基本原则的认知重视程度也普遍高于初级职称人员。
④护理人员职业生涯稳定。舒伯的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9]认为一个人在31~44岁时进入其职业稳定期。李玉姣等[10]在通过对全国14所三甲医院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深入分析后指出,进入职业稳定期的护理人员其职业生涯相对稳定,在临床科室多担任护理骨干,不论是在临床护理领域还是护理科研领域,都是护理队伍的中坚力量。从其自身角度来说,科研能力经过多年积累,科研经验丰富,培训机会多,参与基金科研项目机会多,对科研知识及相关伦理规范了解较多。
3.1.2 护理人员与受试者
近年来,“以人为本”理念不断深入临床护理实践,护理人员在科研的过程中遇到伦理方面的问题时,能够更加注重伦理细节性问题。此外,临床护理工作具有实践操作性强、接触面广的特点,护理人员在日常与受试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言行举止文明,根据受试者的文化层次水平,把握沟通交流当中的“红绿灯”[11]。
3.1.3 护际关系方面
护际关系是护理人员在护理业务领域中所发生的与同行之间的关系,包括护士与护士之间,护士与医生之间,护士与医技之间,护士与医院行政、后勤人员之间的关系。和谐的护际关系不仅能够提高护理临床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同时对于保证护理科研的顺利进行和数据收集都具有重要意义。
3.1.4 医院方面
①护理部。部分医院逐渐开始将护理科研管理纳入日常科研管理体系中,并尝试建立由专业人士担任管理者的护理科研管理组织,以负责整个医院护理人员的科研培训和科研指导。同时负责与各行政科室进行协调,将科研伦理的相关内容纳入日常的考核,制定相关的奖励惩戒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护理科研伦理知识,聘请伦理专家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等。
②医院伦理委员会。目前医院伦理委员会中已有专业的护理专家加入,这对于向护理人员在提供咨询服务、指导科研负责人开展护理科学研究时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同时能够根据国内外的相关法规和准则,对护理科研及其过程的特点进行独立的审查、批准、管理和监督,确保受试者的权益得到保障。Catlin等[12]在其研究中也指出伦理委员会有护理专家加入对护士进行伦理教育培训时更具实用性。
3.2.1 护理人员方面
①护理人员素质和工作特点。尽管近年来护理队伍素质有很大提升,但也应认识到,护理人员所受教育程度不尽相同,其科研素养与人文素养参差不齐,对于护理科研论理论的认知也不尽相同。部分年轻护士因缺乏临床护理经验以及科研经历,职业认同感较弱而造成对护理科研的兴趣较低,科研伦理意识缺乏。加之护理工作压力大、工作忙、夜班多的特点,这也导致部分护理人员无暇顾及科研伦理知识[7,13]。
②护理人员伦理认知素养差异。临床上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科研伦理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但其认知的广度和深度较为片面,认为“我已经在进行科研时让患者/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就是尊重了科研伦理”。部分护理人员奉行“技术至上”,认为自己是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主观上不注重自我伦理素养的提升,由此导致科研伦理素养不高。
3.2.2 护理人员与患者
李琴等[14]对7家三级公立医院747名护士进行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护士医患关系感知整体较为良好,但仍有部分护士对目前的医患关系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和担忧。护患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这对于参与科研的双方来说都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3.2.3 护际关系方面
临床护士对于临床决策的参与度有限,护士与医生之间便存在着潜在的伦理道德冲突,究其原因是护士与患者的密切接触导致他们比医生更能强烈地看到医疗干预的结果,医生认为自己对其他医生、患者和家属负责,而不是对护士负责[16]。
3.2.4 医院方面
①医院管理。“医生比护士重要”“护士依附于医生”的观念给护理人员职业价值感和存在感的提升带来一定的阻碍。由于护理伦理研究起步较晚,医院针对护理科研重视程度不够,其伦理的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培训的频率不够稳定,内容也不符合实际需求,专业型伦理人才依旧欠缺。
②医院相关伦理机构。调查显示[17]尽管约83%的伦理委员会能为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和科研中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提供支持,但很少有护理人员能够在遇到伦理问题时主动向伦理委员会寻求帮助。部分医院伦理委员会存在审查标准不一致、审查“独立性”受到干扰[18]的问题,有的自身的监督机制有待完善;一些科研项目即使经过了伦理审查,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走形式”的现象。在科研的过程中存在缺乏对已经批准的护理研究进行持续跟进、与研究者之间沟通不畅等问题[19-20]。
3.3.1 国家层面
2009年,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护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其成立标志着护理伦理学的学科地位已被广泛认可。针对日常护理及科研实践中所产生的伦理问题,《护士伦理准则》[21]和《中国护士伦理准则》[22],2022年《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23]发布,有学者根据现有医学科技伦理治理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治理目标和伦理审查准则[24]。这些相关文件陆续出台并不断得以完善,这不仅让护理人员对于科研伦理的把握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而且对护理理论体系和创新模式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3.3.2 信息技术层面
“互联网+”在护理领域的成功实践,网络教育平台的普及,大数据、云平台、 人工智能等手段使得护理人员获得科研伦理知识的渠道多元且便捷,更容易有机会接触到科研伦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使得伦理知识培训的形式更加丰富。
3.3.3 高校伦理教育方面
高校作为培养护理人才的基地,对于护理伦理的培训日益重视。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认识到教职员工自身伦理素质的提升对于护生的重要性,并逐渐增加护理伦理授课课时比重,增加伦理实践课程,使护生亲身参与到临床护理的研究当中去,理论与实践结合,逐步培养并提升护生的科研伦理素养。
3.4.1 社会层面
社会对护理科研伦理的重视度相对于临床较不足,仍崇尚“技术至上”;对于具体的护理伦理原则,如剽窃、抄袭等违反科研诚信的行为是属于科研道德问题还是属于伦理问题目前尚存争议[19,25-26]。虽然有护理相关准则的颁布推广,但不具备法律效力,缺乏系统性、专门性、全面性的法律法规。
3.4.2 高校教育层面
国内部分高校的护理伦理课程课时所占比重少,课程教学多为跨多课程教学,缺乏专业深入性,缺乏主攻护理伦理教育的师资力量[27]。有研究指出[28],高校在护理研究生或护理博士课程期间直接放弃了护理伦理课程的学习,直接选择学习医学伦理课程。临床教学计划里缺少护理伦理的系统安排,也不存在具体的教学目标,所涉及的伦理知识也较为狭窄,不利于护理科研阶段对伦理的认知与实践。
第一,完善国家层面的护理科研伦理管理体制,压实护理科研管理主体责任。护理科研伦理既具有医学研究特性又具有人文科学属性,这也就决定了对于护理科研伦理的管理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医院要切实履行护理科研过程中的伦理管理主体责任,加强护理科研伦理的日常管理;主动研判护理人员在选题、申请立项、科研实施、论文发表及成果转化等各个研究阶段中所存在的伦理风险,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化解;另一方面,也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华医学会及医院的各成员单位切实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指导和统筹推进护理科研的伦理建设,保障在规范制定、审查监管、宣传教育等相关工作的步骤统一。
第二,发挥护理伦理社会团体作用,引导护理科研人员自觉遵守科研伦理原则。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应当充分发挥护理伦理委员会的作用,中华护士协会、护理伦理委员会等社会团体应加强与医院、医学类高校的合作,开展科研伦理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在提高护理人员、护生的科研伦理意识的同时也有利于公众对受试者合法权益的了解,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第一,提升护理伦理的法治化水平。虽然我国相关部门颁布了多项规章制度规范科研中的伦理问题,但多数规章制度为普适性,不具有针对性和强制性,建议加强护理领域的伦理立法研究,探索针对护理领域的伦理立法,及时推动将重要的伦理规范上升至法律层面,保证护理科研人员合规开展科研活动。
第二,加强护理科研伦理的理论研究。护理科研要创新,科研伦理需先行。随着新兴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智慧医疗模式服务于护理领域,针对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有必要支持伦理学学者、护理人员等就其伦理理论进行探索创新研究。
第一,强化护理科研中的伦理审查与监管。医院应强化护理科研的伦理审查程序,在科研选题和申请立项时应严格把关,严格审查;审查时应从伦理委员会中选取专业成员进行针对性审查;在科研实施的过程中,对于研究步骤、操作规程、实验数据等加强审查监管,确保受试者权益不受侵害。在科研论文发表和成果评审时应实事求是;必要时建立针对护理科研中高风险的科研活动伦理审查专家复核机制。
第二,对于在护理科研中的伦理违规违法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各级卫健委对所辖医院应切实履行监督指导职责,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医院制定完善相关科研伦理的奖惩规章制度,对于严重违反科研伦理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追责。
第一,重视科研伦理教育,推动科研伦理培训机制化。在高校教育方面,应逐步提高护理伦理课程的学时比重,使学生牢记在护理科研中的伦理底线;学生具有向师性,提高教师的自身伦理素养,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建设也是护理科研伦理教育的重要一环。医院方面,应借助新兴技术平台,以护理科研的伦理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实用的培养方案,开展符合护理人员工作特点的培训项目,对不同科研基础的护士匹配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引导护理人员自觉遵守科研伦理要求,开展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
第二,抓好护理科研伦理宣传,营造良好的伦理氛围。护理人员在日常实践中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护理伦理修养水平,提升自身基本素质,增强自我身份认同感;坚持“慎独”精神,防微杜渐。
本研究利用SWOT分析法,探讨了我国护理人员科研伦理认知现状,从多方面系统性分析了影响我国护理人员科研伦理认知的阻碍及促进因素,能够促进护理人员提高伦理认知,保证患者安全。结合本研究与我国现阶段对于护理科研伦理的研究现状,建议后续开展护理科研伦理认知的支持项目,重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角色作用,营造良好的伦理认知环境。此外,伴随着数据信息化进入护理领域,为护理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诸如个人信息安全、知情同意、人文关怀缺失以及医疗护理行为过度逐利化等复杂且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29]。未来研究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化平台,丰富对护理科研伦理认知干预形式和内容,构建护理科研伦理认知支持干预方案,促进护理人员在临床科研实践过程中能够切实遵循科研伦理规范,保护受试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