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探索*

2022-12-31 15:14邓炜陶晓波
智库时代 2022年42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思政课程

邓炜 陶晓波

(北方工业大学)

一、引言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迫切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称《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于对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开展全方位梳理与挖掘,并通过精妙的课堂设计将要素贯穿于每一堂课程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正如已有研究成果所指出的,课程思政是教育者以思政课以外的专业课和通识课为载体,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和资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活动[1]。

二、《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课程性质与课程思政目标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主要研究国际资本跨国流动的原因、形式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国际投资的载体跨国公司的经营运作。从课程性质来看,该课程具有内容涉外性、学科综合性、实践应用性的特点。

《指导纲要》指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基于《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的课程性质,本文认为《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课程思政目标是:梳理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把思政教育融入《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专业知识教学和课程实践的全过程,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敬业精神,遵守职业规范,掌握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实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期,青年学生需要充分理解两个大局的互动性和规律性,提升立足两个大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高等教育国之大者,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已任,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青年一代。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跟踪联合国贸发会颁布的最新《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和《世界投资报告》,帮助学生了解国际投资的最新形势和未来展望。引导学生分析当前国际投资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研究国际投资领域的热点问题和迫切挑战,提升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素养。要求学生重点关注我国在国际投资领域的地位变迁和国际影响,增强学生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建设成就的理解与感悟,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二)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改革开放

“四个自信”根植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和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和现实保障[2]。其一,道路自信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课程中,在国际投资管理政策方面,向学生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区的历程。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为国际投资提供的一系列制度保障,是外商对华投资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进而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信心。其二,理论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3]。例如,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部分,向学生介绍适用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际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理论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和变化趋势。帮助学生理解实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国际投资战略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其三,制度自信重在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及社会制度充满信心。例如,在国际投资环境因素的教学部分,教师要结合中国的国际投资环境,详细介绍中国在基础设施、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成就与显著优势,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其四,文化自信在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性。例如,社会文化环境是国际投资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社会文化的特征和渊源,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竭源泉,从而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课程本身就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坚持改革开放的主题贯穿课程始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任务。2020年新的《外商投资法》颁布实施,确立了外商投资促进制度、保护制度和管理制度,原来的“外资三法”同步废止。五年过渡期以后,“三资企业概念”消除,不再限制外商出资比例。通过讲解新《外商投资法》的主要内容,颁布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内在含义,坚定推动制度型对外开放的信念和信心。

(三)提升创新意识,坚持诚信守法

首先,提升创新意识,培育创新型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在《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课程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部分,该理论认为:创新产品是在发达国家发明产生,产品进入成熟阶段以后,生产才会从发达国家转入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通过垄断技术优势获取超额利润,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和压缩生产成本来获得极低的利润。在讲解中需要向学生强调,发展中国家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成为新产品的创新国,才能打破产品生命周期循环和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制。通过理论和案例相结合,使学生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

其次,坚持诚信守法,提升职业道德。《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例如,教师在讲授国际证券投资环节时,需要向学生指出,国际证券市场仍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在国际股票、债券、期货投资中仍存在着各种风险和欺诈。引导学生认识到,从事国际投资要具备风险意识和诚信守法观念,拒绝金钱和利益的腐蚀。通过对国际债务危机的分析,说明国际证券市场仍然存在法律和制度缺陷,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部分,深入分析部分跨国公司通过在海外避税地注册公司,以转移定价的方式转移财产、洗钱漏税的真实案例,说明跨国公司偷税漏税对我国造成的税收损失,引导学生理解加强跨国公司海外避税监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财富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全面提升职业道德。

四、《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1.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

首先,教师应提升政治理论水平。教师应自觉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高等教育理论,理解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应具备政治敏锐性。高校课程思政教师的政治敏锐性是指,教师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及其政治意义灵敏、迅速地感受和反应,它是教师在反复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4]。教师应开拓视野,主动关注时事政治、民生社会、国际局势,从中厚植政治底蕴、汲取思政元素、增强政治敏锐性,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意识。

2.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课程思政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各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题申报和研究,注重把科研成果和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课程思政经验交流、教学观摩、教师培训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学习强国等线上资源,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科研方面的学习和交流,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高校课程思政要求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把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和教案课件编写的各个环节。依照《指导纲要》要求,我们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思政课程教学体系。

1.在教学大纲方面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的课程目标重新设计。教学大纲中除了制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方法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外,有针对性地添加了课程思政目标,并且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学时分布和考核方式等。

2.在教材选用方面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教材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例如,在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形态部分,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教材依然按照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三种形态来划分,并不能反映2020年新《外商投资法》颁布以来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另外,教材中的案例也需要更新和丰富。这就需要,一方面尽快进行新版教材的修订,将思政元素引入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补充材料以弥补现有教材的时滞和不足。

3.在教案和课件方面

教师要加强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课程设计,注重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根据教学效果,对教案和课件进行完善和改进。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1.采取理论和案例并重的课堂思政教学模式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教师应关注时事热点和国际形势,挖掘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领域的课程思政元素,研究和积累课程思政经典案例。例如,在介绍合资经营时,引入中国高铁建设和发展的案例,说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中国高铁建设起步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合资经营对东道国和投资国的影响,领会中国制造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大战略转变,以及新时期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意义。

2.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首先,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新冠疫情加快了线上教学的建设进程。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微信、雨课堂、大学生慕课、超星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进行学习。教师通过企业微信课程群和校内多模式教学网向学生提供课件、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并借助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与学生交流互动,解答问题,动态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其次,精心设计线下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引入图表、照片、新闻短片等,并向学生提供相关纪录片和电影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针对重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演示。由教师精选相关案例,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准备演示课件,并提交课堂讨论总结报告。以此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思政内容的理解力和接受度。

(四)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机制

1.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改变以专业知识考试成绩为依据的成果评价机制,引入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过程评价机制。过程评价机制包括课堂出勤、作业、小组讨论和期末论文等环节。首先,在课堂出勤环节,主要考核学生的纪律观念,引导学生遵守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其次,在作业环节,通常选取相关领域蕴含课程思政元素的热点事件,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分析能力,以及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把握。再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注重考查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并在课堂演示过程中,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价值判断。最后,在期末论文环节,要求学生跟踪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事件,自拟题目,撰写论文。主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功底,以及对经济现象蕴含的思政内容的看法和分析。

2.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反馈机制

教师或学校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展开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正反馈效应。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可以借助多种形式,例如,课堂问答、课后谈话、学生评教、期中教学督导、期末调查问卷等。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五、总结与启示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深化理论创新,也要扩大实践创新,协同推进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大思政”格局下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应该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体系,推动课程思政理论成果的实践应用;另一方面应该推动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教师要从《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课程性质和思政目标出发,挖掘和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并在教师能力、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四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创新,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