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丹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教育国际化趋势下,国际学生工作成为衡量中国高校整体教育实力和国际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近些年,国际学生在中国高校的数量和培养层次不断壮大和丰富,为提升国际学生质量,高校积极筹划,大力推进国际学生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的综合改革,优化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依然任重而道远。
高校国际学生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为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挑战,高校要审时度势,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做好职能定位,加强高校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方面的效能,面向社会与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实践型人才。高校积极开展国际学生工作是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高校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迈进现代化的国际教育潮流当中,在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技能标准接轨。可见,高校注重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对高校教学改革和院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目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尽管我国教育领域一直在研究“趋同化”教育培养模式,但就当前发展形势来看,对于高校国际学生语言培训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绝大部分国际学生在入学之初亟须解决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但就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与语言技能培训设置来看,需要国际学生同时完成对专业课与语言技能的学习,二者并重的课程设计使国际学生既难以全面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也无法安心学习汉语技能,这导致国际学生对于汉语语言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只能满足日常交流的需求,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等仍然难以进行有效匹配。这说明在国际学生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缺乏有效的协助教学和人才培养手段。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使国际学生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水平与国际化教学水平难以有效衔接,使人才培养工作出现了缺口,即便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教师招聘时已经将教师的海外学习经历或科研经历作为考核标准划入考核范围,但仍有一部分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能力较弱,这说明就我国高校国际学生教学工作方面来看,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有待完善,教师综合能力水平和业务素养仍然有待提升。
学校在选择招收国际学生专业的时候,主要考虑师资、专业基础等条件,没有充分考虑专业与市场的关系。高校在开设供国际学生选择的专业前,没有做过市场调研,对于国际市场专业人才需求和供给不够明晰,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盲目性。课程结构不太合理,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实践课,没有选修课。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课程内容与国际学生需求脱节,缺乏特色。出于控制教学成本的考虑,课时受到限制,在除去必要的中文语言课、中国文化课、体育课之后,留给专业课的课时不多,专业课被精简。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安排不合理,想上的课没有,只能上不想上的课。国际学生实践教学体系薄弱,缺少适合国际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教育质量把控环节,校内国际学生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管体系缺失。尚未纳入学校教学课程监控体系,管理不规范,尚未针对国际学生课程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后期总结改进等阶段都缺乏适当的质量保障。由于未能实现国际学生的趋同化管理,学校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处、教学学院的教学院长、系主任在某种程度上逃避了对国际学生教学质量管理的责任,国际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也无法准确及时地收集和处理。
趋同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极为普遍,特别是在国际学生教育发达、发展起步时间较早的国家和地区,该管理模式更为成熟,他们对于国际学生和本国学生的管理模式基本一致。我国受到经济发展状况、教育发展水平、师资素质等软硬件环境的制约,在各个学校趋同化管理的发展程度区别显著。对于高校而言,因为招收国际学生的时间较短,国际学生管理经验积累较少,先进的管理理念还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在趋同化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充分地、全面地认识到对国际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建立起完善的、符合实际校情的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高校里,不少人存在这样的固有观念,即招收教育培养国际学生,只需要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文化教育,甚至认为对国际学生无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不用说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符合实际校情的制度来对国际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正是因为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对国际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很多高校为国际学生设置的思想政治课程仅仅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这就导致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彻底。甚至有部分高校并未设置相关的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是将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国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部分作为国际学生汉语课程的附加部分。
为适应国际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对国际学生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规范,建立符合现阶段高校国际学生的管理模式和配套制度,保证国际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完成教育目标。此外,基于跨文化适应的背景和特点,应改进传统校园秩序管理模式,针对国际学生的特点,实行以人为本的规范化理念,利用多样形式让国际学生熟知法律法规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遵守,积极引导他们主动遵守校纪校规、维护学校纪律,这也是促使国际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融入中国文化氛围的有效方式。同时,本着人性化管理的原则主动关心国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灵活的解决办法,尤其是要理解和帮助他们解决在文化碰撞和过渡期间出现的情绪不稳定和跨文化适应等问题。事实证明,只有在一个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校园环境里,才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能够为在校的中外学生营造和谐共融的学习生活氛围,真正提升国际学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使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自觉遵守中国法律与学校纪律,避免因文化观念与生活习惯差异发生冲突,确保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强调以国际学生的教育为主体,将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对教育管理责任的明确划分,促进国际学生管理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另外,要加强对国际学生的后勤管理,通过对管理主体缺乏多元化特点的完善,实现对国际学生教育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创新,满足国际学生招生、教学、生活一站式管理需求。针对不同国际学生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管理问题,要深入问题内部进行分析、研究,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调动国际学生主动性,鼓励其积极参与国际学生管理工作,参考国际学生的需求和建议,以制定更加完备的管理机制。不仅如此,还要加强管理团队的队伍建设,定期对管理团队展开专业化培训,使管理团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在不断强化管理水平的情况下,满足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需求。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国际学生教育管理讲座,强化管理人员对国际学生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识,通过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内容的培训,使管理人员利用趋同化教育机制开展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使高校国际学生在趋同化教育机制的影响下实现自我管理,有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促进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与改革过程中,要结合当下高校对国际学生的管理现状,立足高校国际学生,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特色,坚持将国际学生质量放在国际学生管理的首要位置,在提高国际学生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建立具有丰富内涵的教育管理体制。
要推动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发展,将国际学生教学计划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将国际学生教学及培养纳入学校“大教务”“大教学”范畴,对国际学生采取相同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确保国际学生得到公平公正的教学资源与管理服务。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国际化水平。在国际学生课程设置上,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学科专业,突出学校强势专业,集中优势资源开发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学位课程体系,积极打造留学重点项目和精品课程。加快课程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专业体系,开设国际化课程。应该构建并完善国际学生教学评价体系、自我评价和反馈机制,加强对国际学生信息反馈和跟踪调查,逐步提高国际学生教学质量;健全招生和毕业审核管理制度,制定并严格执行新生录取能力测试、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和毕业学位授予审核标准,实行“严进严出”,通过把好招生管理关、培养关、评价关,规范招生录取流程和入学考试考核标准,增加国际学生学习压力,提升培养质量;尤其要严把毕业关,制定和落实学位授予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保证学位含金量。
高校需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科学完善国际学生管理系统,促进交流与合作。互联网为平等交流合作与竞争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促进了多元主体的共同发展,凝聚社会共识,为社会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留学信息发布机制,整合国家留学网、留学中国网站、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站、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安出入境签证信息系统等信息渠道,统一高校留学信息发布平台,为国际学生、高校等利益相关者行使参与权、监督权提供信息服务。还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高校国际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实现全景服务大数据科技支撑,强化道德信用积分体系建设。
在树立大局意识和明确岗位责任后,高校国际学生管理工作应将日常行政工作逐步交给教务处、学工处、后勤处等相关部门,日常教学工作交给国际教育学院或其他二级学院,实现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管理的趋同化。趋同管理就是在考虑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之间的不同以及国内外院校教育现实差异的基础上,兼顾国际学生特点,同中有异地管理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在本科院校中已经得到普遍有效的应用,其作为今后中国高校国际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大趋势,对学校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水平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了更好地让国际学生融入中国文化氛围中来,高校应在本科院校趋同化管理成效的经验上继续有效地规范日常管理,提高教学和服务质量,扩大教育规模,以递进方式逐步使国际学生从语言学习适应到专业学习与文化融合,最终完成学成回国后的文化与技术传播,实现最大意义上的趋同管理,为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贡献力量。
就我国当前国际学生招生情况和国内国际学生数量来看,我国国际学生群体日渐壮大,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影响,国际学生突发事件数量日益增长。因此,高校在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中要强调安全思想教育的作用,建立完备的预防机制,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国际学生之间的纠纷、摩擦,降低国际学生之间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在事件发生时,教育管理部门要及时对事件进行处理,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此,管理部门可以针对国际学生之间的摩擦、冲突事件进行建档,通过记录事件发生原因、过程以及最终的解决办法,不仅能够为预防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案例依据,也能在国际学生出现类似问题时起到参考作用。另外,要结合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合理开展法治教育,要对国际学生进行正向、积极的心理疏导,通过传递正确、积极、符合我国发展形态的价值观,深刻落实趋同化教育体系的施行,帮助国际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国际学生的思想意识能够与本国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有效衔接,为国际学生在华的合理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让国际学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够自觉遵守我国法律法规,提高其在华生活的愉悦度。
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是高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而人才培养质量及其教育评价机制是完善高校现代化内部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首先,做好留学生的招生工作,对申请者的毕业学校、学业成绩、奖惩情况及其学校出具的综合评价进行严格审核,还可适当增加线上面试环节,对其是否有能力接受并完成相关专业规定的毕业标准及德行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对生活习惯好、自控力强、适应力强、心理综合素质高的生源优先选拔。其次,做好在学期间的学业预警机制,还要特别注重国际学生的日常行为、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对于多数课程不合格、多次违反学校管理规定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淘汰。最后,适当提高国际学生的毕业标准,严格毕业论文及设计的选题、中期、答辩等各个环节,对于部分学习困难生要给予及时关注,允许其在最长弹性学制内完成毕业要求。同时,还要注重国际学生的汉语教育及其水平提升,将汉语水平等级与毕业要求联系起来,进一步提升国际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动态性特点的工作,只有针对国际学生的发展形态,结合生源国文化特点,大力发展趋同化教育体系,以国际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通过完善教育管理体系的框架搭建,以多元发展的特点来健全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提高国际学生的教育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