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路径*

2022-12-31 15:14董丽娜
智库时代 2022年42期
关键词:责任精神时代

董丽娜

(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勇于担当。党的十九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虽然简短,但主题十分明确,厚重而鲜明的责任意识贯彻始终,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要充满朝气,富有知识才华,还要有一颗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心。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担当精神是人才的核心特质之一。担当精神是指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突出地表现在对 自然的担当,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当,对社会的担当,对家庭的担当和对个人的担当。大学生有无担当精神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2]。因此,加强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培育势在必行,是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所需,是当前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基本内涵

担当,体现在面对大事、险事、难事的责任意识,是一种勇于创新、砥砺奋进的状态,是一股百折不挠、绝不放弃的拼劲,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更是一种“铁肩担道义”“敢为天下先”的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决定了他们必须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大学生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离不开担当精神,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离不开担当精神。我国已经迈进新时代,处在新的发展方位,踏上新的征程。新时代需要新思想,新时代必能创造新思想。马克思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和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

时代创造思想,使命需要担当。何为担当?《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担当的注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致力国际担当的庄严承诺;“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君子圣贤忧国忧民的担当情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是有识之士建功报国的担当誓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身处困境自我担当意念的自画像;“一人做事一人当”,是普通百姓对担当最朴实的坦露。因此,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要担当的是一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责任,是一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是一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担当。

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主要分为对自然的担当,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当,对社会的担当,对家庭的担当和对个人的担当。

对自然的担当表现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科学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自觉养成遵循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

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当表现为: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正确认识国家的发展大势和人民的期盼,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在时代的历史车轮中积蓄能量,保持良好的风貌。具体而言就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对社会的担当表现为:积极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目标,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操守和文明行为。

对家庭的担当表现为:大力提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家庭美德。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养成健康的生命观,重视家风形成和家教养成。

对个人的担当表现为: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自觉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文明修身素养以及心理健康素质,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大学生担当精神的逻辑体系包括“思担当”“愿担当”“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要求干部要勇于担当,他本人就是担当的典范。他强调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亮剑,敢于迎难而上,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挺身而出。其构成了担当精神的核心内涵。转换成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就是:“忠贞不渝”的信仰担当;“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义勇担当;“以文化人”的文化担当;“守望相助”的国际担当;“以人为本”的情怀担当。

二、大学生担当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总体而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比一般同龄人强,在“中国梦”的时代征程中勇于担当。同时也存在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定位模糊、意识淡薄、勇气不足、能力不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遵循自然的担当精神不强,爱国忧民的担当精神不够,社会担当精神弱化,家庭担当精神淡漠,自我担当精神缺失。具体表现有:“不思担当”:对担当是什么认识不清。“不愿担当”:对肩负的历史使命认识不清,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敢担当”:对怎么样担当不知晓,在实际工作中畏首畏尾,不敢担责。“不能担当”:自身能力不够,底气不足,担当不来。“不善担当”:工作中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讲究工作方法。

三、大学生担当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纵观上述表现,根本原因是认知上不清醒、理论上不自信和行动上不自觉,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担当精神的认识不足,是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不强的根本原因。内因是变化的关键,意识和认识决定行动。从实际情况看,一部分大学生对担当精神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什么是担当,为什么要担当,怎样践行担当等问题思考不多或没有思考。即使曾经想过,也是一知半解,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而能够系统且主动做出践行担当精神规划的则更少。对担当不感兴趣,缺精神,缺动力,缺信念,不律己,只求索取不愿奉献,重物质轻精神,要求别人多,要求自己少。

担当精神教育的弱化,是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淡漠的直接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教育是举足轻重的因素,是理想人格形成的重要途径。教育者的教育力度和学习者的认可度存在不同。传统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理论教育针对性不强,引导教育示范性不够。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协同、不衔接。社会纷繁复杂,混淆视听;家庭立场不定,忽左忽右;学校强调知识传授,流于形式。担当教育不入脑,不落地。对什么是担当、为什么要担当、如何践行担当等不走心,不思考,不琢磨,更无目标,无追求,特别是想个人多而想社会少。

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转型,是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淡漠的时代原因。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取得显著发展,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也在深刻调整。心理学研究证明,环境影响对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形成和巩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发现,随着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大学生担当精神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出现价值扭曲,是非不清,道德滑坡现象。

思想观念的嬗变以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淡漠的重要原因。思想是时代的反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思想主导。经济结构、利益结构的变革必然引起思想的解构。大学生处在人生“心理断奶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日益形成并趋稳定,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和新的思想,呈现出复杂化、交织化、多元化特点。重视利己,忽视利他,表现在对集体、社会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担当精神下滑。

大学生自身发展局限,是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淡漠的自我因素。大学生接触社会不深不全,看问题片面易极端,不能正确对待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现在与未来,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容易走极端,社会责任感不强。对政治不感兴趣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集体、社会的关注程度不高,担当意识不强。

四、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途径创新

(1)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责任伦理,中华传统美德中具有深厚的担当思想,圣人先贤为我们树立了担当的光辉典范,这些都是宝贵财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一系列铮铮誓言都是担当精神的生动体现。大学生的优秀操守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传统的担当思想和优秀的责任理论武装头脑,把外在的使命感、责任感,内化为理论上的自醒、行动上的自觉,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2)担当精神教育观念的升级换代。从自我认知、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和世界形势发展四个方面来认识担当是什么。担当教育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供给侧也在发生变化。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人们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个性更加鲜明、自主意识更加强烈,这些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要充分肯定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自我风采展现、自我思想表现的合理性,把担当教育的理念、目标和大学生的追求、价值统一起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旗帜鲜明的反对个人极端主义。

(3)革新担当教育的方式方法。方法是通往成功的钥匙。新时代大学生独立意识、批判意识、民主意识强烈,传统的说教法、灌输法效果不好,甚至适得其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因此,在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过程中,要综合利用声光电等新媒体技术,创造情境,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专题讲座、社会考察、实践调研、理论辩论等方式进行目的明确的担当精神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知情意的统一。新时代大学生对担当精神、责任意识有一定认识,但这种认识只存在表面层,只有让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强化其责任感,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知道自己缺失什么。

(4)要发挥高校教师的引领作用。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大学生担当精神的有无及其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正向的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也会潜移默化模仿。因此,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等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加以引导,要让担当精神教育落实到生活细节之中,通过一件件平凡简单的小事,培养大学生对自然、对国家、对真理、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担当意识,培育担当精神。

(5)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和谐的校园文化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努力使担当精神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意识和规范。高校在创建活动时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文化知识为依据,从而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责任感,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6)发挥家庭教育的熏陶作用。父母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虽然是很朴实的想法,可是很容易扭曲孩子的价值观。应教育子女有社会关怀之心,责任担当之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父母同样要具有大爱无私的精神。

(7)加强自我教育的培养,提倡“慎独”。慎独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增强担当精神。大学生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坚持基本的操守,要关心大众,关心天下的兴亡,这是读书人本职工作。同时要心存感恩。对于正在接受高校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感恩之情不仅停留在情感,更多地体现在报恩祖国,报恩社会上,并使这种内在的情感转化为我们学习的动力。

(8)自觉践行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希望青年“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真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梦想终究是在实干中实现的。因此,大学生要忠于自己的梦想,忠诚理想是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基本体现。要时刻做好准备,要担当困难,担当风险,担当失误,担当责任。有敢于担当的魄力和智慧。只有大胆负责、敢于担当的大学生,才能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在困境中找到出路,才能真正担负起人民的重托,担负起历史的大任。要练就扎实的本领。大学生只有具备令人信服的真本事和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具有真才实学和极强的工作执行力,自身的担当才有基础,才更自信。

加强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培育十分重要,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应引起广泛的重视,把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全员动员起来,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潜心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他们逐渐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真理、对国家、对自然负责,最终成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并做出贡献的人。

猜你喜欢
责任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