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调查研究思想探赜

2022-12-31 14:11龙培林桂林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6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宁夏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恩格斯状况

龙培林 (1.桂林旅游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以下简称《状况》)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工人阶级状况的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首篇经典作品。目前学界对《状况》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纯文本的解读,以及对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城市建设、生态环境、职业健康、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工人运动、食品安全、道德伦理、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状况》蕴含的调查研究思想,学界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经典的价值在于它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进入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系统探索和挖掘恩格斯《状况》中所蕴含的丰富调查研究思想,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重大意义。

一、恩格斯开展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调查研究的动因分析

调查研究是调研主体在对客观情况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分析、探究,目的是弄清事情真相,把握事物本质,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认识活动。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恩格斯在英国开展关于工人阶级状况的调研,并非偶然为之,而是有着主、客观因素“历史合力”的影响。

(一)主观动因:思想发生转变,认识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恩格斯出生于工厂主家庭,早年因其父亲子承父业思想的影响,被迫中断学业开始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经商生涯,被父亲安排到自家公司当实习生。这让他年纪轻轻就接触到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并对时刻处在失业危机、生死边缘的工人们产生了人道主义的同情,对伪善卑鄙、利己自私的资本家和工厂主产生了厌恶之感。他在1839年发表的《乌培河谷来信》中,描述了当地工人的非人处境,批判残酷、虚假的“先定学说”“虔诚主义”和“蒙昧主义”,渗透着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但这种批判和愤慨并没有揭示出工人阶级生存艰难的原因,也没有找到摆脱现状的出路。结束实习之后,他到柏林服兵役,其间旁听柏林大学的课程,受到了黑格尔、费尔巴哈、谢林等人思想的影响。所以,恩格斯在离德赴英之前,其思想是颇具德国理论习惯与特质的。1842年11月,恩格斯被家族安排到英国曼彻斯特工作,这里的一切使他认识到“德式”理论是脱离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抽象的思辨理论。在这期间,他参加宪章派和正义者同盟等组织的活动,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主义等理论,深刻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发端应该是“现实的个人”,突破和超越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以及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同时深刻认识到对现实社会状况考察的必要性以及理论是建立在可靠事实基础上的重要性。

(二)客观动因:掌握工人状况,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阶级基础

恩格斯在英国开展工人阶级状况的调研有着经济、政治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完成,使得土地所有权由封建王室、贵族逐步向资产阶级手中转移,并且以法律形式予以肯定,这为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英国工业革命前夕发生的“圈地运动”,形成了大量的离开土地的“自由”无产者,为接下来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大工厂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雇佣劳动力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一举越过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霸主,同时,也形成了现代资本主义意义上在社会地位、经济财富上根本对立的两大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矛盾在英国暴露得最充分。其次,从政治层面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需求与之能匹配的上层建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标志着资产阶级统治的正式开始,也标志着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变成了“合理合法”的“神圣”行为。但是有压迫就会有反抗,无产阶级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而壮大。世界三大工人运动之一的“英国宪章运动”就是英国无产阶级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觉醒的标志性事件。

英国率先开启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它是世界上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成熟的国家,是劳资关系最成熟的国家,是两大阶级矛盾最激烈的国家。但是,在此之前却没有一本专门研究工人阶级状况的著作。恩格斯要探究工人阶级生存艰难的原因以及摆脱现状的出路,澄清与社会主义有关的一切空想和误解,搭建科学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势必要到社会现实中去寻找,势必要对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研。

二、恩格斯开展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为了让无产阶级更全面清醒地认清自己以及“敌人”的情况,激发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指明无产阶级的发展出路和阶级使命,恩格斯在《状况》中以典型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无产阶级和它的代表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工人群众在生活劳作、精神道德等方面的悲惨状况和异化处境进行全方位地调研和揭露。

(一)恩格斯开展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调查研究的对象

恩格斯开展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调研目的之一在于了解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同时将其描绘给德国同胞,因为在当时德国的经济落后于英国,德国的无产阶级发展进程慢于英国,“在英国造成无产阶级贫困和受压迫的那些根本原因,在德国也同样存在,而且长此下去也一定会产生同样的结果”[1](P386)。目的之二在于“观察你们的敌人——资产阶级”[1](P383),因为“他们的利益同你们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1](P383),只有充分掌握和揭露“敌人”虚伪、阴险、利己、唯利的丑恶嘴脸,才能激发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人类意识,促使形成反抗阶级压迫的自觉行动。

为此,恩格斯调研的主要对象,从群体来分,主要有工业无产阶级、矿业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其中,设专章研究“爱尔兰移民工人”这个群体。按年龄来分,主要有童工和成年工。按性别来分,有男工和女工。按行业来分,主要有纺织业、金属业、矿业、农业。而技术革命的发生,促使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又引起了社会革命,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人口大规模的集中,致使大商业、大工业城市的产生。所以,在调研中关于“城市的状况”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恩格斯利用闲暇时间,走访考察了十几个城市的社区和街道,主要有伦敦、都柏林、爱丁堡、里子、利物浦、格拉斯哥、西约克郡、南郎卡郡、布莱得弗德、曼彻斯特等。

(二)恩格斯开展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开展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调研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注工人阶级的生产状况、生活状况、精神道德状况、卫生健康状况、阶级斗争状况等。其中,生产状况主要考察生产环境、使用童工、工资待遇、工作时长、劳动强度、技术设备、就业失业、福利保障等方面;生活状况主要考察居住地段、周边设施、建筑风格、房屋布局、面积大小、居住人数、穿着饮食、屋内陈设、租金等方面;精神道德状况主要考察教育设施、教师队伍、文化程度、受教内容、入学比率、宗教信仰、经费投入等方面;卫生健康状况主要考察人均寿命、儿童成活率、厕所配置、垃圾处理、排水系统、牲畜饲养、空气流通、疾病种类等方面;阶级斗争状况主要考察工人与工业联系情况、斗争方式(犯罪、捣毁机器、组建工会、罢工、暴力革命等)、斗争阶段、斗争结果等方面。其次,关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状况。其中,主要包括城市面貌(城市的地势、布局、建筑形式、商业区域、河流、街道、工人区、大杂院等)、环境污染、人口数量、产业布局、无产者聚集情况等。再次,关注农业无产阶级的状况及斗争情况。其中,主要考察粮食供应、粮食价格、土地租赁、机器使用、宗法关系、思想水平、收入情况、走私盗猎等方面;农业无产阶级斗争情况主要考察农民破产情况和反抗方式(纵火、武装袭击)。

三、恩格斯开展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调查研究的方法艺术

《状况》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的社会研究范式,不同于英国无批判主义实证研究,如恩格斯所说:“长篇大论的报告注定要永远沉睡在内务部档案架上的废纸堆里。”[1](P383)英国当局的调研里包含着工人阶级的相关情况,但仅仅是把这些当作无关痛痒的个别现象而不予以正视或故意忽略。同样,也不同于德国的观念史研究路径,恩格斯认为“德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更多地是从理论前提出发的”[1](P386),是对纯粹抽象的知识的思辨。恩格斯通过对英、德两国研究方法的反思、总结和融合,从经济事实入手,反对抽象、反对唯心、反对空想、反对非批判,重视社会现实的研究,完成了研究方法上的变革。

(一)现场参与:走出“舒适圈”,深入到工人群众中亲身观察和交往

恩格斯在《状况》中使用的最突出方法是参与观察法。著作题注中的“亲身观察”,就是现代规范的社会调查方法中的“参与观察法”,即“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它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2](P343)。在著作开篇“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中,恩格斯就提出迫切想深入到工人家中观察、了解、研究他们的日常状况、疾苦以及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情况。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此,他走出“舒适圈”,“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1](P382)。“曾经用了21个月的时间,通过亲身观察和亲自交往来直接了解英国的无产阶级,了解他们的愿望、他们的痛苦和欢乐。”[1](P385)恩格斯利用闲暇时间,深入到以伦敦、曼彻斯特为中心的英国的商业城市、工业城市中走访、考察。还在爱尔兰女工玛丽·白恩士的帮助下,深入到许多工人家庭、街区、集会中,体验和感受工人的生活状况。恩格斯这种参与观察,不是以“局外人”的角色开展,而是以“局内人”的身份直接获得工人状况第一手资料。参与观察相较于其他方法而言,得到的资料更真实、更鲜活,因而更具有冲击力,这让恩格斯对工人状况感同身受,促使他思想上的转变和成熟,更加坚定了他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二)文献研究:竭尽所能地收集和运用各种官方和非官方资料

恩格斯在《状况》中使用的第二种主要方法是文献研究法。该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2](P223)在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通过参与观察所获得的资料,真实但不够全面。因此,还需要研究各种各样的文献,作为必要补充。没有丰富翔实的资料,就不足以对资产阶级的种种罪状进行彻底的驳斥和批判。通过梳理《状况》中出现的文献材料,发现恩格斯运用了大量“所能找到的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文件”[1](P382),包括当时的国会议员、工厂主、警察、医生、记者、牧师、经济学家等不同职业的人的观察、记录、出版的资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严谨的筛选、核对和分析。其中,著作类有詹·菲·凯《曼彻斯特棉纺织业中的工人在精神和身体方面的状况》,安·尤尔《大不列颠的棉纺织业》,爱·培恩斯《大不列颠棉纺织业史》,詹姆斯·李奇《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无可否认的事实》,亚当·斯密《原富》等。报纸杂志类有《德勒穆纪事报》《彩色杂志》《爱丁堡内外科医学杂志》《每周快讯》《北极星报》《泰晤士报》《机工》《曼彻斯特卫报》《统计学会会刊》《利物浦信使报》《矿业杂志》等。报告类有《工厂劳动调查委员会报告》《童工调查委员会报告》《关于伦敦贫民状况的报告》《关于苏格兰贫民的管理以及这种管理对大城市卫生状况的影响的考察》《出生、死亡、婚姻登记处第五次年报》等。值得强调的是,恩格斯在文献使用上颇具特色,在缺少官方文件作为论据支撑时,他更偏向于使用竭力否认工厂区贫穷的“自由党人”的资料,如,彼·盖斯克尔、罗伯特·海德·格莱格等人的资料,目的是让资产阶级“自己人打击自己人”,以实现对资产阶级更有力的控诉、回击。

(三)典型调查:抓住典型案例,才能使研究更完整和全面

恩格斯在《状况》中使用的第三种主要方法是典型调查法。该方法是“在对调查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对象作典型,对其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以认识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3]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它坚持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作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分析,认识同类事物,毛泽东同志将其称为“解剖麻雀”。马克思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资本论》就是他通过详尽分析英国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发展、灭亡的规律。他曾说过:“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4]

恩格斯在开展关于工人阶级状况调研时,之所以选择“英国”,是因为它是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地方,是最早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将会遇到的情况,都已经在英国暴露出来,它是资本主义的典型。“只有在不列颠帝国,特别是在英国本土,无产阶级的状况才具有典型的形式,才表现得最完备;而且只有在英国,才能搜集到这样完整的并为官方的调查所证实的必要材料,这正是对这个问题进行比较详尽的阐述所必需的。”[1](P385)而在研究英国的时候,又把“曼彻斯特”作为重点、作为“麻雀”解剖,因为纺织业是当时英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曼彻斯特又是这个支柱产业的中心。恩格斯就是透过曼彻斯特的工人区来看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透过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推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境况,从典型中获得对事物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的把握。

四、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调查研究思想的跨时代启示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应牢记经典作家对于社会现实问题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上的原创性贡献。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经典代表之作——《状况》是他长期关注工人阶级命运的成果。《状况》是通过深入工人群众生活、劳作、“娱乐”的场景中去探寻对无产阶级使命和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解,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而且,它作为一部理论巨作,不仅具有历史贡献,更具有跨越时代的现实价值与启示。

(一)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芒,为克服主观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引

恩格斯开展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研究和专著的撰写,是为证明无产阶级悲惨的命运与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也揭示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运动是历史必然。而主导这一研究开展的思想动力是恩格斯实现了思想的转变,他是以一个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身份,理性地分析、思考着工人阶级状况和资本主义制度。譬如,恩格斯在分析社会关系、阶级结构发生变革的原因时,并不是在“观念中思辨”“概念逻辑演绎”,也不是凭借自己已有的思想理论对研究问题进行随意地评论和肢解。而是基于史料的挖掘和调研资料的研究,坚持到社会现实中去寻找答案,找到了内在的“物质动因”和“经济事实”,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的相继发生。“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运动的动力”[1](P105)。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面对问题、困难有待解决时,不是到“现场”中去寻求原因和答案,而是在办公室里凭着主观的经验、感觉、心情或者是依据“本本”中的只言片语进行逻辑推理、拍脑袋决策。形成的方案、报告在内容上“没灵魂、无血肉”,在框架上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在结论和对策上泛泛而谈,严重妨碍问题、困难的有效解决。即便有一些调研求证,也似乎是为了论证自己脑子里已经预设的结论。这是一种典型的“从感觉到物”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在这种认识路线指导下制定的方针、政策会使其正确性、科学性受到质疑和反驳。恩格斯在《状况》中坚持“物的感觉”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去探寻问题的本真,有效地克服主观臆想和虚构,对当下克服主观主义错误提供了思想引领。

(二)凸显出勤于躬亲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为反对形式主义指明了实践路径

《状况》这一著作,得到了马克思和列宁的高度评价。马克思曾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道,“你的书中的主要论点,连细节都已经被1844年以后的发展所证实了”[5],而且在《资本论》中多次引用《状况》的内容作为论据。列宁评价它是“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的优秀著作之一”[6]。《状况》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恩格斯严密的论证逻辑以及论证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翔实的材料。而这些材料的获得一方面来源于“官方和非官方的文件”,另一方面来源于恩格斯在英国21个月的亲自调研,深入到工厂、街区里面,获得了关于工人阶级状况的“有血有肉”的第一手资料。这使得恩格斯有足够的自信“向英国资产阶级提出挑战:请他们拿出像我所引用的这样可靠的证据,向我指出哪怕是一个对我的整个观点多少有些意义的事实是不确切的。”[1](P386)这种自信就是源于恩格斯在调查研究中勤于躬亲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在锻造党的优良品格、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构建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体系、赢得党心民心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形式主义”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脱离下属的做派;不务实工作,沉迷于宣传自我,贪图虚名;脱离实践和调研,热衷于“文山会海”、搞评比和政绩工程;即便下基层到一线也出现走马观花、看“盆景”、看“表演”、蜻蜓点水、走过场的现象。这直接影响决策的科学性、治理效能的发挥以及党和国家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塑造。恩格斯在调研中勤于躬亲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当下克服形式主义的有力武器。习近平同志就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强调“要实事求是……特别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在调查研究中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一得自矜、以偏概全,草率地下结论、做判断”[7]。只有坚持勤于躬亲和实事求是,才能营造党内良好政治生态,为党领导人民在新时代创造新辉煌夯实基础。

(三)强调对“人的本质”正名,为密切联系群众明示了立场站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人学视角来看就是一个研究关于“人”的理论体系,在《状况》一书中,他对人的本质的正名、对人的价值的追寻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他在《状况》的“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中就对工人阶级要作为“‘统一而不可分的’人类家庭的成员,作为真正符合人这个词的含义的人”[1](P384)寄予了希望。在工业革命前,工人过得舒适惬意,至少在吃、穿、住等方面有基本保障,但是这样的状态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宗法关系框架下的生存状态,算不上“真正的人”的状态,“而只是一部替一直主宰着历史的少数贵族做工的机器”[1](P390)。对比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人状态却是悲惨到了极致,工人变成了“简单的机器”,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勉强维持生计,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是,正是这样的绝境才能刺激着他们开始思考应该联合起“人类大家庭的成员”去“争取人应该有的地位”,激活了他们潜在的阶级意识,激活了他们内在的主体性,激活了他们反抗资产阶级获得“真正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斗志。这应该也是恩格斯开展调研写作《状况》的应有之义。

恩格斯在《状况》中所展示出来的对“真正的人”的追寻,是对我们党立足新时代,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种昭示和启发。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能够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取得辉煌成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而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不是空穴来风,而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维护人民利益,坚守人民立场,将人民二字镌刻在精神谱系里,落实在行动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解决了过去长时间未能解决的难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使我国以更自信、更从容、更成熟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将“坚持人民至上”[8]总结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经验之一,事实上就是认清了“真正的人”的实质和价值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的重大意义。所以,在新时代党和政府就是要通过各级各类的调研了解民情、民意、民愿,制定利民为民的政策制度,充分调动人的主体性、创造性、能动性,使人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得到尊重、满足,实现“美好生活”,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恩格斯状况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安全感,你有吗?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