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军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3)
2019年2月13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求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1]。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试点1+X证书制度开始,这是紧贴技术和产业“双轮驱动”的新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
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委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明确了“书证融通”就是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通。“书证融通”中的“书”不仅指学历证书,而且指取得学历证书所需要完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习内容,“证”即代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因此,“书证融通”是指学生在达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毕业条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书证融通”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有机融合,毫不夸张地说,1+X证书制度的核心就是“书证融通”。
需要注意的是,“书证融通”有别于“课证融通”,需要厘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课证融通”中的“课”通常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课证融通”中的“证”在1+X证书制度下通常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因此,“课证融通”是指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学习任务和要求、通过考试评价取得相应学分的同时,掌握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中的部分技能或者全部技能,甚至取得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综上,“书证融通”是“课证融通”的前提和基石,“课证融通”是“书证融通”的落脚点,离开了“书证融通”,“课证融通”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X证书制度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是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举措,对高职院校来说,必须处理好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关系,避免两个误区。一是避免将“1”和“X”区别对待,两张皮、两条路。实施过程中,学历证书仍旧沿用1+X证书制度实施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等,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各项条件没有改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培训或者考证的模块单独存在、自成体系,在学生学历教学之外,完成相应的学习和技能培训,并通过社会评价组织的考核后取得相应的“X”证书。二是要正确处理好“1”和“X”之间的关系,避免为了试点若干“X”证书,就无条件地迁就“X”的要求,大刀阔斧地改变原来已经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没有学历证书这个良好的基础,就算获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不能作为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职业技能的认证,因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只反映持证者对行业具有一定通用性的某些岗位或关键环节技能的掌握情况,并非一种综合性的评价。
《试点方案》明确指出,试点院校要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2]。《试点方案》指明,“X”的意义在于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的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的补充,职业领域、职业能力、职业要求的拓展。理想的情况是,学生在完成全部或者部分人才培养方案的学习任务后,参加社会评价组织进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鉴定,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也是学生学业水平能力评价的一种有效补充。因此,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机融合,实现“1+X”的有机统一,做好“书证融通”“课证融通”,构建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1+X证书制度有效实施的重中之重,也是1+X证书制度的重要精髓。
截至目前,已公布的首批、第二批、第三批和第四批职业教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别为6个、10个、76个和379个。在如此众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如何选择若干个适合本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摆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面前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不盲从、不跟风,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否真正代表相关的行业、企业技能标准,标准内容是否真正符合产业和市场需求以及科技的发展趋势。经统计,在目前公布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中,除了少数知名企业和龙头企业外,相当一部分评价组织的知名度并不高。因此,做好调研非常重要,特别是针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研,了解“X”证书的含金量、培训评价组织的公信力和用人单位的认同感,通过向用人单位介绍所选证书的技能标准,判断是否与其用人需求和规格相契合。
其二,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否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相匹配,能否真正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否满足学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创业的需求。做好相关专业的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做好用人市场的调研和分析,获得岗位需求、技术需求和能力需求,结合“X”证书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确定是否与职业能力要素相匹配。同时,通过归纳分析相关岗位工作任务信息,形成相关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
其三,学校的基本条件,包括师资配置、硬件配置等,是否具备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基础,是否能够实现“X”与专业基本契合,且无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硬件配置方面,对大多数学校而言,单纯依靠原有的实训实践条件,基本无法满足试点的考证要求,因此,在具备试点的基本条件基础上,最好能够将试点有机融入专业建设之中,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密切合作,升级实训条件,构建“学、练、测、评”一体化的学习和认证体系。
其四,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否能够得到学生和家长的支持和认可。这就要求在选择时,充分考虑“X”能否切实促进学生多元成长成才、能否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能否切实满足学生未来的岗位需求,完善“X”证书培训中的不足,提高证书的含金量。另外,教师的支持相当重要,可通过宣传和解读、管理制度的改革、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完善,有效调动教师参与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人才需求市场调研,整合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和具体承担的工作,汇总毕业生岗位工作任务信息,以此作为确定该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的基本依据。经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和骨干教师合作,将调研内容归纳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并按照工作领域进行归类、排序,明确能力要求,形成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关联的职业能力分析表[3]。结合“X”证书培训大纲的要求,将对应的知识、素质及能力要求纳入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同时,召集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骨干教师一起研讨、提炼和完善,将没有纳入的重要职业能力描述增补进去,并对较大的工作领域进行拆分,通过梳理、整合和对接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分析表。
在1+X证书制度下,需要改变现有人才培养目标过于侧重单一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规格要求,更加侧重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宣传和引导,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提倡和鼓励学生获取若干个“X”证书,强化其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补充其知识和技能,拓展其职业领域和职业能力。例如,原有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机器人及相关机电设备的应用、编程、调试、维护和系统集成等职业岗位;而在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级)中,主要面向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系统集成、操作编程、运行维护,自动化系统方案设计,智能制造单元操作编程与维护,机电设备升级改造与维护等岗位[4]。如今面向的岗位和岗位群更广,面向的专业更多,因此,需要根据选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技能等级标准,充分分析其面向的工作岗位(群)和面向院校的专业领域,结合已有专业,及时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从目前发布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来看,“X”证书一般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职业技能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实施1+X证书制度过程中通常对接中级技能等级证书,因此,需要仔细研究标准中的工作任务及职业技能要求,将“X”证书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充分融入专业教学标准之中,从而有效弥补学历教育中知识和技能的不足。首先,高职院校应尽快组建一支由社会评价组织、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书证融通”实施团队,将“X”证书标准中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分解,最好能够进一步细化每一个知识元。有学者对知识元进行了专门研究,特别指出,“知识元具有独立性、完整性、稳定性、唯一性等特点,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而非知识载体的角度对知识进行的客观描述”。以知识元作为领域知识基本组成单位构建知识体系,能够实现从载体层面向认知层面的本质改变[5]。其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按照相近原则将知识元进行分类和组合,从而形成知识点单元。最后,将知识点单元按照难易程度的递进性关系进行重新排序,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与“X”证书有效融合的前提,在职业能力分析表形成的基础上,在知识、技能和素养方面,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解构、排序、组合、再重构,形成新的专业课程。将“X”证书标准中梳理出的知识点,按照连续、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分类与组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依据学生的成长阶段进行序化,将与毕业生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关联的专业核心课程搭建成职业能力培养全程贯穿、阶段深化的学习递进台阶。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增加章节之间和项目之间的铺垫性、过渡性和衔接性知识,从而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因此,“X”证书实施过程中,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课程体系。为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梳理不同能力之间、不同技能之间以及传授知识与提高素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专业课程的结构;将知识体系与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进行专业课程的重构和融合;坚持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将思政教育、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社团、科技创新和社会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同时,着手推进教学与实训、教学与培训相结合,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确保专业课程内容和要求与“X”标准相融合,将“X”标准全部或部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二,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改造,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系统性;第三,重视教学与培训的有机融合,突出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及时将产业发展的最新要求转化为课程内容。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中进一步明确和巩固了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地位。在上述课程体系重构后,以此为基础,以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为重点进行拓展,从而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为,第一部分反映专业基本信息、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及规格等;第二部分阐述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增加教学安排表,明确课程类别、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及学期安排,然后列出学时需要获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出实施建议;第三部分增加师资条件、教学实施条件、教学资源、质量保障等教学条件。
当然,在实现人才培养调整过程中,若选择的“X”证书内容比较单一,就没有必要严格按照上述路径实施,可以作为专业选修课嵌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通道中,也可以直接转换为一门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应模块或层次中。总之,为确保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人才培养方案与“X”证书融通,可以采用模块化、层次化和多通道的模式,根据不同“X”证书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使其能够方便、快速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第二,学分制是真正促进“书证融通”的有效途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对“X”证书进行学分认定和转换,建立相关专业课程替换与免修制度,同时,学生获得“X”证书,可按规定认定相应的学分,免修相应课程或模块,同时也被社会评价组织和培训机构认可;第三,高职院校可以探索学历证书和“X”证书的互通衔接,学历教育中所含的“X”内容,可以作为学生职后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的基础,可以在此基础上获得更高等级的“X”证书或者其他相关“X”证书,从而真正发挥“X”证书的桥梁作用,打造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的立交桥。
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创新了以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校企合作变得更加紧密,需要构建“企业全程参与、产学深度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企入校,充分依托企业资源和技术优势补足学校实践教育短板,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元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型,形成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三是通过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育训并举,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真实项目、产品或工业案例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并结合“X”证书的要求,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载体来进行教学活动。四是适应“互联网+”的新要求,创新教学手段,推广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如虚拟现实、移动学习、实时互动、虚拟仿真教学等。五是“X”证书要有多样性而不是唯一的、有可选择性而不是指定的,且与专业相关性好,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化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书证融通”,毕业生更具有胜任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更加符合就业区域内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创业的岗位需求,拓展学生成长成才的渠道,多通道培养多样化人才。
1+X证书制度是一个新兴事物,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要避免出现学历教育与“X”证书两张皮的尴尬局面,“书证融通”则是破解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之一,是1+X证书制度的精髓。通过“书证融通”,可以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合,进一步凸显校企协同育人的“跨界性”,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教育保持与社会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