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园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7)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成为广大高职院校师生的普遍共识。如何破解“概论”课含“金”量高却“酒香也怕巷子深”“藏在深闺人不识”的教学困境,让硬核道理散发亲和气质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并身体力行在多种重要场合带头讲有内涵、有温度、有共鸣的红色故事,阐释党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1]。红色故事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无数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故事。红色故事所蕴含的信仰如炬、品质如玉、正气如虹、精神如芒等丰富而充沛的思想教育资源,为高职“概论”课提供了精准靶向支撑、优质资源供给和多元方法选择。
红色故事因其鲜明的政治标识、丰沛的思想滋养、厚重的历史承载,显示出独特而积极的教育效果,使其逐渐成为高职“概论”课教师在教学中的优先选择,也为提升高职生思政课获得感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与支持。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普及化,具有强大的思想说服力和文化感染力,为高职“概论”课增魅祛乏提供了现实参考和有益借鉴。
高职院校开设“概论”课,旨在使大学生能更加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更加透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而红色故事的诞生正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红色故事的发展伴随党领导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红色故事的延续则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中。可以说,红色故事无一不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武器的强大力量。因此,从教学目标维度看,红色故事融入高职“概论”课具有完美的契合性,红色故事所具有的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等鲜明特征能够为“概论”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精准有力的靶向支撑。
高职“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阐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理论体系极为庞大、思想内容极为广博、四个历史阶段纵深感极为厚重。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历史的深度隔阂感成了横亘在理论基础普遍薄弱、对纯理论提不起兴趣但动手热情高、偏爱参与式活动的高职生面前的一道高山,需要在具有抽象金属质感的理论中添加接地气、易触摸的柔性情感元素,以提升“概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4],富有血肉情感、生动情节、深刻启示的红色故事无疑是最适合添加的柔性元素。无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艰苦卓绝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迎来人民解放和国家独立的红色故事,还是在建设时期当家作主的广大人民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完成三大改造任务建立起崭新社会主义制度的红色故事;无论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亿万群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呈现出无比光明前景的红色故事,还是在新时代中华儿女勠力同心、踔厉奋发,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红色故事,都能够有效实现对“概论”课教材语言的柔化和转化,将“概论”课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为“概论”课提供丰富优质的资源素材。
囿于理论的高度抽象性与思想缜密性,“概论”课教学方法一般以灌输式讲授为主,以保证理论传授的确定性、主导性、准确性,但对个性追求独立、自我意识被唤醒、与互联网共成长、偏爱感性认知方式、喜欢趣味型活动的“00后”高职生来说,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其学习需求。而将红色故事融入高职“概论”课,能够为拓展教学方法提供多种选择,如围绕精选的典型红色故事,可以通过话题讨论、课堂辩论、情景表演、故事大家讲、VR作品欣赏等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情境式、参与式、沉浸式教学,帮助高职生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再如,教师可以通过当下精心保护的各级各类红色革命旧址、战争遗址、伟人故居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参观调研走访体验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感性认识,在亲手触摸、亲眼见证、亲身体验中增强对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创造一个个历史奇迹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与责任[5]。
讲好红色故事的着力点既要立足“讲”,更要突出“好”。如果仅仅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则丢失了课程的根基与灵魂,容易出现娱乐化、庸俗化的不良倾向,这与“概论”课的初心使命背道而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6]因此,讲述红色故事必须遵循真实性、情感性、价值性原则,才能使课程富有理性力量、价值意蕴与情感温度,体现出“金课”魅力,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党领导人民百年奋进的艰辛历程。
真实性原则是“概论”课讲好红色故事的基石,也是三项原则之首要原则[7]。具体而言,是指故事乃真实客观存在而非虚构、杜撰、捏造甚至歪曲、丑化、抹黑而成。实践证明,红色故事之所以有昂扬精神、鼓舞斗志、激励奋斗、启迪心灵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真实,因为真实具有巨大而直接的感染力量。作家莫言曾说过:“把故事讲好最重要的是真诚、真实,……真实不是‘一毛钱等于十分’这样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情感的真实、细节的真实。”[8]笔者曾在讲述“概论”课“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内容时,选择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党和红军积极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求得胜利的红色故事融入其中,讲到党和红军为人民“打土豪分田地”,人民为了支持红军制作“竹签陷阱”,组织老百姓坚壁清野、儿童团爬树放哨、妇女打草鞋织衣服,以军民团结的力量挫败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剿”“会剿”,学生听得特别投入,对真实性强的故事特别感兴趣,能够从有意思的故事中品悟出道理,对“群众路线”这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内容表示深深认同。可见,正是红色故事本身具有的真实力量,使课堂充满了正能量。
与真实性原则相对立的是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尽管历史虚无主义会披上所谓“还原历史真相”“反思历史”“重新审视”的外衣,但其根本意图旨在通过污蔑历史人物、歪曲历史进程、抹杀历史成就,达到否定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目的。对隐蔽性和危害性极大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假红真黑”“低级红高级黑”的故事,“概论”课都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批判、反对和澄清。如果让历史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便违背了唯物史观,而且故事讲述得越吸引人,所产生的思想危害性就越大。因此,讲好红色故事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毫不妥协地与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斗争,用成色足、底色亮的红色故事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
价值性原则是“概论”课讲好红色故事的特质,指的是要以思想价值含量高的标准遴选故事题材、设计故事切入点与融入点、搭建故事结构、剪裁故事篇幅。具体而言,思想价值含量高就是指故事蕴含的“道理”深刻丰富。“自己都不信,道理都说不透彻,怎么让学生信呢?”[9]习近平总书记的疑问意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在于向学生讲清楚道理,这也是红色故事的特质与内核所在。如果把“概论”课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教学目标比喻为箭靶的“的”,把红色故事比喻为射向箭靶的“矢”,那么“有的放矢”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突显红色故事的思想性与价值性,赋能“小”故事以“强”效能、“高”养分。
在融入红色故事时,教师要精心选择蕴含道理正确、丰富而深刻的故事,达到“概论”课传道、解道,进而使学生明道、信道的教学目标。如在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选用“毛泽东讲述‘愚公移山’”的红色故事融入教学,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在延安七大会议上通过向大家讲述“愚公移山”故事,启示七大代表要坚持革命,通过感动人民大众这个“上帝”,最终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这样的红色故事能使学生形象地、通俗地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之内涵。
情感性原则是“概论”课讲好红色故事的关键,指的是红色故事中所蕴含的崇高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真挚的人民情怀、革命情谊,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等珍贵的情感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强化以情感人的效果,从而升华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是人们对事物不加选择的、本能的,也是最直接的反应,因此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而红色故事中恰恰有丰富的构成元素,有人物与事件、有情感与悬念,因而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到的思想理论是有根基、有情感、有活力的思想理论[10]。教学实践证明,再好的理论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讲授,学生很难做到入耳、入脑,更难以入心、入行。教师必须充分感受理解和传达出故事内在包含的真实情感、美好情怀、伟大情操,才能使“概论”课的真理乐章在情感之弦的拨动下发出穿透时空的思想之声。
情感性原则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概论”课教师在讲述红色故事时要有真实、真切、真挚的情感投入。作者在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理论“弘扬中国精神”内容时,融入了抗日英雄杨靖宇的红色故事:杨靖宇坚持在冰天雪地里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弹尽粮绝壮烈牺牲后,敌人打开了他的胃,胃里只有草根和棉絮,这说明支撑英雄战斗到最后的不是物质而是信仰,这种信仰使日军指挥官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教师的情感引导达到了水到渠成的自然效果,师生们在富有情感性的红色故事中认识到中国精神的激励鼓舞作用,认识到实现中国梦必须传承弘扬好中国精神,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与底气。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要改变世界就必须找到正确的路径与合适的方法。基于“概论”课程属性和红色故事内涵特点,高职“概论”课讲好红色故事的路径选择必须明确一个焦点,实现四方融入,从而破解高深理论融入学生内心的难题,让学生爱学、乐学并学有所获。
“概论”课包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变”的是理论的具体内容,“不变”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3]。因此,讲好红色故事必须聚焦于讲明白讲准确“概论”课的魂,即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社会主要矛盾分析方法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一是要讲明白马克思主义立场,用红色故事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讲述“毛泽东思想”内容时,可以将党的“一大”代表人物的命运轨迹变化的红色故事融入其中,启迪学生思考“为什么起点相同的‘一大’代表最终却走向殊途,书写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不同人生”?让学生从故事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以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内涵与意义的理解,引领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二是讲准确马克思主义观点,用红色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讲述“邓小平理论”内容时,可以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红色故事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认识是错误的,为什么说‘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的认识是正确的”。让学生在生动浅显的故事中悟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引导学生从客观实际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讲透彻马克思主义方法,用红色故事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论。如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时,将“粮票布票”“小海尔走向大世界”“2020年世界唯一正增长经济体”等系列红色故事融入其中,启发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模式的转变,以及我国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升级,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
课堂教学具有理论知识体系化、思想方法多样化、教学质量高效化的特点[12],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概论”课讲好红色故事的第一战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好红色故事应突出“精”的特点。一方面以教材“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逻辑主线为轴,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核,以坚定“四个自信”为导向,在横向的“内容维度”选精、选优、选准红色人物故事、红色历史故事、红色事件故事、红色精神故事,在纵向的“时间维度”挖掘提炼整理红色革命故事、红色建设故事、红色改革故事和红色新时代故事,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充实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建设和完善红色故事素材库,整理汇集具有权威性来源的红色故事,重点做好素材库“使用指南”的编写,明确每则红色故事适用的教学章节(知识点)与教学环节、讲述的主题与重点、讲述的方法与要求等,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打磨形成红色精品故事并在教学中展开精讲,让学生在短而精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优质的思想养分和科学思维方式。
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系列重要文件中明确规定高职“概论”课总学分的四分之一为实践教学。在活动式、互动式、参观式、体验式、情境式等多种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好红色故事应突出“活”的特点。一方面,活跃红色故事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除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还可以邀请纪念馆讲解员、英雄老兵、红军后代、时代楷模、杰出校友、学生家长、优秀创业者甚至是学生自己来讲述符合实践教学场景氛围、紧扣实践活动主题的红色故事。另一方面,活跃红色故事的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如通过VR沉浸式体验、重走井冈山挑粮小道、红色微电影制作、红色诗词朗读、抗疫英雄访谈、山区脱贫奔小康实地调研等方法多元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鲜活的实践体验中获得“我们从哪里来,经历了什么,未来将向何处去?”的深刻的历史认知,获得“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行”的深刻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概论”课实现了由传统“面对面”教室上课到云端“网对网”虚拟上课的华丽转身,“概论”在线开放课、直播课、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线上教学形式竞相出现。大学生们借助互联网、“两微一端”可以随时获取和分享海量信息,即时交互和共享所见所闻,这为“概论”课讲好红色故事开辟了一个全新空间,也为讲述红色故事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网言网语”给师生间话语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圈层分隔,碎片化信息消弭了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泛娱乐化氛围解构了课程的思想性和严肃性。
对于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新机遇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这就要求互联网时代的“概论”课要更加紧密地将红色故事融入线上教学,以“新”制胜、以“新”克难。例如,向学生征集自制“中国梦”主题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作品,要求作品中嵌入红色故事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内容的线上教学时,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师生云端对话,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教师团队在制作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时,用“硬核青年”来描述电视剧《觉醒年代》里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青年陈延年、陈乔年,使充满历史年代感的红色故事散发出具有时代感的新鲜气息。通过“互联网+”的线上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认识,既看到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守正”的一面,又看到当代大学生勇于与时俱进、敢于破旧立新“创新”的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等重要论述[8]。由此可见,构建和谐平等、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并将红色故事巧妙融入其中,是提升“概论”课学生获得感的有效路径。
首先,教师自身要增强讲好红色故事的意识,充分认识讲好红色故事在“概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做到“在马言马”“讲信仰的人自身有信仰”,在言传与身教中率先垂范“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好的榜样胜过一打教育”的师道引领感化作用。
其次,教师可以甄选自己亲历或在身边发生的红色故事,拉近学生与红色故事的时空距离,产生更强烈的教育感染效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概论女神”何畏老师,在激发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时就讲述了发生在自己亲人身上的红色故事。学生了解到何老师的外公和外婆都是新四军,外婆12岁参军,外公直到去世时心脏附近还有一颗没取出来的日军子弹。何老师在讲述红色故事时告诉学生,她常常摩挲着外公外婆留下的淮海战役纪念章、解放西北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等军功章,每每看到纪念章上刻着的“献给共和国创立者”,她的眼泪便夺眶而出[13]。这种故事自身的力量与讲述者情感力量的叠加效果非常明显,对学生内心的触动特别大,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培育家国情怀对当代青年人具有的重要意义。
最后,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中增强教育亲和力与人格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将红色小故事浸润在师生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谈话里,融入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迷茫、学习困难、情感迷失、心理困惑的服务中,使学生不仅收获知识、收获真理,而且能在有温度的师生关系中收获关爱、收获尊严、收获自信,获得人格滋养和精神成长。
综上所述,借“故”传道,以“故”明道,言“故”示道是“概论”课融入红色故事的初心,而要真正实现用故事说透道理、启迪思想、增长智慧、坚定信念,必须选择有效路径。将红色故事全面融入课堂教学,突显“精”;有机融入实践教学,突显“活”;紧密融入云端教学,突显“新”;巧妙融入师生关系,突显“亲”等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高职“概论”课讲好红色故事不仅是重要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光荣的政治任务,需要教育者自觉加强对红色故事融入教学的深层次学术研究,并结合新时代特点、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重点,推动“概论”课融入红色故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切实提升学生“概论”课学习的获得感,最终使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