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德育瞬间” 实施“瞬间德育”*

2022-12-31 10:50朱小超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身教教育者空调

朱小超|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陈 媚|海南华侨中学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把握“德育瞬间”实施“瞬间德育”,有助于增强读本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德育工作又是一项瞬间性的工作,需要审时度势、捕捉时机。这里讲的“瞬间”,即“转眼之间”[1],它稍纵即逝。“德育瞬间”,特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机出现的、稍纵即逝的、蕴含德育良机的德育情境。教育者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瞬间”这一特殊情境中有目的地开展旨在增进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综合教育活动,即为本文所述的“瞬间德育”。

一、“瞬间德育”举例

在偶然性事件发生的特殊瞬间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朱自清对父亲“背影”不经意的一瞥,为后人留下了歌咏父爱的经典之作;陶行知先生与三块糖果的教育小故事,打动了当时犯错学生的心,也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教师。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案例一:战胜自我

“德育瞬间”:课间,学生B 对学生C 说:“放学后去跑步不?”“好!”学生C 欣然接受邀请。“稍等一下!我还是不去了,跑完一身臭汗!”学生C又婉言谢绝。

“瞬间德育”:刚好经过的我与周围的学生分享了我的观点:“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两个‘我’。一个积极上进、理性的‘我’,一个感性或者说是懒惰、轻言放弃的‘我’。我们每天都是在这两个‘我’之间选择。”“当我们想偷懒不想做作业的时候,当我们觉得现在努力学习已经有点晚了的时候,当我们想玩游戏、玩手机的时候……我们要把那个积极上进理性的‘我’释放出来,用自己心灵深处的能量去战胜那个懒惰、轻言放弃的‘我’。”“既然每个人都有两个‘我’,那这世界就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或者坏事的人。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件错事而否定他的全部,也不能因为一个同学学习成绩一般就觉得他其他方面也一般。评价一个人、一件事,是一件相对复杂的事情,不要轻易下结论。”

【德育观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取舍之间,彰显人生大智慧。置身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很多诱惑,需要作出正确的取舍。取舍产生的情境很复杂,取舍应对的策略也各有千秋,但是总有一些普适性在里边。案例一中,笔者立足于两个学生对话这一瞬间,展开关于“两个‘我’”的教育,虽然切口很小,但是契合度非常高。经此“瞬间德育”,学生一定会对“两个‘我’”之间的关系有所思、有所悟,日后当“两个‘我’”再起冲突时,学生也许就能作出更好的取舍。

案例二:条条大路通罗马

“德育瞬间”:夏天已到,教室里的空调已经可以开启。课间,坐在空调附近的学生拿起遥控器把温度调高了,远离空调的几组学生起身反对:“你把空调温度调这么高,我们这里好热!”双方僵持不下,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瞬间德育”:看到这种情况,我对学生们说道:“同学们,这个情况我们该怎么解决?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同学们回去想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老师期待你们的成果!”学生们都非常兴奋。两天时间里,我看到他们或是盯着空调思考,或是三五成群地在交流探讨,或是拿着工具在纸上画着什么……两天后,他们陆续向我汇报了自己的成果。大抵如下:(1)用硬纸加大原本空调配置的挡风板,最大限度地阻挡直吹风;(2)可以把温度调到空调附近学生觉得舒适的温度,而远一点的学生则打开风扇,这样空调与风扇并用,大家都可以享受到舒适的温度;(3)把空调出风口朝上,将冷风尽可能地往上吹……有些学生通过查询资料还了解到更多有关空调的知识:如何使用空调更省电,吹风扇对空调风向的影响,空调的制冷原理……我适时地总结道:“其实老师不仅仅是想让同学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还想通过大家的实践,让同学们体会到:我们要做成某件事,其实不止一种办法,还有很多种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不能因为这个办法行不通了,就说我没有办法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也不是只有起冲突这一种解决方法。就像我们要举办一次班会,可以是班主任主持,可以是班长主持,可以是其他同学主持,还可以是大家轮流主持。一个汉字的书写还分宋体、楷体、草书、隶书和行书呢。”“我们一旦从固定思维中解放出来,思路就会很开阔,可以想到更多、更佳的办法去解决一件事情。要牢记‘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面对某个问题一筹莫展时,应该保持积极心态;在感觉当前采取的方法不是最佳办法时,按一下‘暂停键’,换个角度去思考,也许会寻找到更好的办法。”

【德育观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不仅能激发他们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加深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德育不仅仅可以采用说教的方式,更可以摆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索。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师就能水到渠成地达到德育目的,增强德育的效果。

案例三:身教的魅力

“德育瞬间”: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当班主任的时候,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有点冷漠,班级集体活动的参与度也比较低,班里的事务基本上靠几个班干部和极个别学生。绝大多数学生不太关心班集体,认为班里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怎么扭转这种局面?我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开学初,学校要求各个班级进行文化建设,班里需要布置一番——机会来了……

“瞬间德育”:我说:“我家里养了一些植物挺好看的,拿到我们班里来吧,让我们班也美美的。”然后,我从家里带来了自己种植的花以及一些装饰物,先把班级装饰起来。A学生看到我在装饰教室,站在旁边默默看了一会儿,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着,我及时叫住他:“来,来,给老师搭把手。”他一看我叫他,马上站起来帮忙。我们边布置边聊天:“这个好看吧?”“我们这样布置可以吧?”“你觉得还可以怎么布置呢?”……看我不停地征询他的意见,他一开始事不关己的态度一下子就转变了,很积极地和我一起参与到教室的布置中来,不停地给我提意见。这时,陆陆续续有学生参与进来,两个、三个、四个……“老师,我们家有一些小绿植,我也带过来。”“老师,我们家有金鱼,我也带过来。”“老师,我觉得这里应该这样布置更好。”“老师,这里搭配这个颜色更好。”……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了进来,班级的每个角落都被布置得妥妥帖帖。

【德育观察】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更多地采用言传的方式,有时会忽视了身教的魅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身教最可贵,知行不可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说:“德不是用话说出来的,而是用行为表达出来的。”身教更具感染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塑造我们每一个人,所谓“身教胜于言传”。

二、“瞬间德育”的实践反思

教育工作者唯有坚持德育工作的正确方向,遵循德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增强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和技巧,方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场景中,把握“德育瞬间”并进行“瞬间德育”,让瞬间成为永恒。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德育瞬间”不会留给当事人长久的时间,教育者要想在瞬间说服受教育者,要在第一时间能够被受教育者所认可、接纳。否则,受教育者会在教育者采取德育行动之前,萌发防备心理或者抵触情绪。如此一来,“德育瞬间”就会丧失德育功能而抽象地成为时间概念上的瞬间。“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育者的师德水平对开展“瞬间德育”至关重要。

影响教育者师德水平的因素很多,但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也就是说,价值总是与主体的需要相联系,它来自人的需要并导向人的综合性选择。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一旦确立,往往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从而对他在自然环境(非人为刻意创设的环境)下表现出的诸多本质性行为产生较为一贯的导向作用。“德育瞬间”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即逝性。其运行轨迹往往出乎意料,这种自然环境客观上给教育者提出了一个常规性命题: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将其始终置于“临战”状态。这样,“德育瞬间”来临之际,教育者便会本能地采取与社会主旋律相向而行的德育行动,说服受教育者,使瞬间小时空爆发德育大威力。

那么,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呢?习近平总书记2014 年9 月9 日关于“四有”好老师的讲话和2019 年3 月18 日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到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者一旦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就会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关注“德育瞬间”并及时进行“瞬间德育”。

(二)培养对“德育瞬间”的预判能力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瞬间德育”,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瞬间”的预判能力非常重要。如何培养这一能力呢?

教育工作者要做一个善于交流的人,在学习别人成功经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预判力。身边经验丰富的同事,名班主任(或者思政学科教师)工作室、微信群、公众号,德育专家的讲座、报告等,都蕴含着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育工作者要做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在德育专业知识的自主学习中提升自己的预判力。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现代的脑科学、情境论等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班主任工作(或者思政学科教学)方面的期刊等,都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精神食粮。

教育工作者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在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预判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会激发教育者适时进行德育的动机。当看到有人可能或者已经违反规则,当看到有人可能或者已经做出了正义的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爱心往往就会暗示我们:德育时机到了,该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三)具备良好的德育素养

德育是教育领域最古老的话题之一。在长期的德育发展过程中,我国积累了丰富的德育思想,对德育主体(教育者)应该具备的素养提出了一贯、明确的要求。鉴于“德育瞬间”的随机性、即逝性,教育者唯有具备超强的德育素养,方能在“德育瞬间”存续的极短时间内,调动多方积极性,采取得力措施进行“瞬间德育”,从而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首先,教育者应该具备广博的德育知识。面对性格迥异、背景悬殊的“熊孩子”,教育者要具备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善于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准确判断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行为趋向,为做出恰当的德育行为提供必要的心理准备,以免冒失行动、事与愿违;面对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德育情境,教育者要具备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人生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入情入理的身教和言行,让德育悄然内化与外化。

其次,教育者应该具备高超的德育能力。生动、形象、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会产生一种魔力,让德育对象产生一种“自己人”的感觉,有助于快速消弭德育主体之间的距离感;快速、恰当处置突发事件的德育机智,往往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推动事件由消极影响向积极影响转化。

最后,教育者应该具备坚定的德育信念。一方面,教育者要有“等不及”的责任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者要自觉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使命感,要自觉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抓住一切可资利用的德育时机,向德育对象进行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为德育对象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有“等得及”的情怀。“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由量变向质变飞跃的过程。某个瞬间、某位教育者实施的德育,其力量终究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乎其微的;但是瞬间往往是永恒的,教育者也绝不是唯一的,一次看似不起眼的德育,也极有可能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

猜你喜欢
身教教育者空调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浅谈在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空调病是怎么回事
奔驰E260车空调不正常
迈腾车空调不制冷
身教重言传 最美孝为先
身教重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