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名工程”:名师工作室发展的上海实践
——基于教师知识发展的视角

2022-12-31 10:50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名师情境专业

刘 兰|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

姚伟国|上海市民立中学

1969 年,美国学者富勒首次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阶段论。近年来的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探索,对成熟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了较多关注,并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措施。成熟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同于职前教师与职初教师,它是一种既有经验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而名校长名师工程与基地建设,作为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促进成熟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我们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促进教师知识发展。因此,相关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如名师工作室的工作,主要在于促进教师知识的发展。关于教师知识发展的理论,有多种说法。其中,舒尔曼提出了构成教学知识基础的七种类别知识,分别是:(1)内容知识,即指学科知识;(2)一般性教学知识,即超越各具体学科之上、关于课堂管理和组织的一般原理与策略;(3)课程知识;(4)教学内容知识;(5)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6)教育环境的知识;(7)教育的目的、目标、价值、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后来,舒尔曼又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即本学科特有的教学知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格尔斯曼将教师知识分为四种类型:“一般性教学知识”“学科知识”“教学的内容知识”“背景知识”。以下,我们结合相关内容,介绍名师工作室发展的上海实践——“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双名工程”)。

一、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工程”概况

在上海市普教系统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各区的“名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坊”作为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探索的早期形式。2005 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正式推出了首期“双名工程”。2008 年,第二期“双名工程”继续推进。每期培养周期为3年,6年共培养了320名名校长后备人选、1618名名师后备人选。2012 年开始实施第三期“双名工程”,培养周期为5年。2018年开始的第四期“双名工程”设置了三个计划——高峰计划、攻关计划和种子计划,培养的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得到迅速发展,并从中评出了多位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

在“双名工程”的推进过程中,上海市探索了许多促进教师知识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根据教师发展的需求,按照教师知识发展内容设计培训内容,规定培训课时;培训课程综合考虑条件性知识(一般教育教学知识)、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环境知识、教育背景知识(教育考察、总结等实践活动)等。

二、“专业讲座+工作坊”的实践

“专业讲座+工作坊”能促进各类教师知识的发展。在学员培养过程中,“双名工程”采用多种形式举办活动,让名师学员们学得开心、学得有实效,愉快地度过3~5年的快乐时光。

(一)以统一的通识课程专题报告促进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发展

条件性知识,通常认为是一般性教育教学知识,即超越各具体学科之上、关于课堂管理和组织的一般性原理与策略。在名师名校长培养过程中,统一的通识课程安排考虑了条件性知识的发展。专题报告如有关教学方法、职业理想、师德修养的报告等,或聚焦专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或注重人文素养与学术浸润,或着眼改善认知结构与思维品质优化,或关注提高学校管理与教学知识深化水平,对提升学员的整体职业素养大有裨益。

(二)以各基地个性化专题报告促进教师本体性知识的发展

各基地自行组织本领域顶级专家作专题报告,能发展教师本体性知识。一般地,从事普教工作,似乎所用的知识并不是高深的知识。但教师对于本领域前沿学科知识的涉猎,有助于开阔视野,激发其对本领域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从而对教学问题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例如,地理学科的培训可邀请地理科学家讲解极地科考知识等。

(三)以专题学术研讨工作坊促进教师教育科研知识发展

专题学术研讨工作坊基于学员的专业基础与背景举行研讨会,注重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学员是经过遴选后确定的,他们爱学乐学、喜欢钻研,并提出了一些兴趣点。研讨会可以某一位或几位学员为主导,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导师和学员们一起讨论、分析,分享各自的成功经验。

(四)以“双名工程”主持人引领促进教师教育环境知识发展

权威专家的人格魅力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双名工程”的主持人都是本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经过整理、加工开发成课程资源,形成一门门宝贵的“课程”。这些课程实践性、可操作性较强,对学员也是一种很好的专业引领。

(五)以参观考察活动促进教师教育背景知识的发展

参观考察是名师基地培养教师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走出去”的方式,能让学员开阔视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地、异地学校的管理经验、实验室建设,教师的教学交流、座谈研讨等,有很多值得吸收借鉴的内容。

三、案例展示——“双名工程”第四期地理学科某攻关计划的实践

下面,以“双名工程”第四期地理学科某攻关计划的实践为例,展示学员在基地学习中的知识发展过程。

(一)组织论坛活动促进教师教育背景知识发展

通过举行各类论坛,将学习共同体规模扩大,能够使学员获得更多的思想碰撞。基地联合多方力量,先后组织了“苏浙沪地理情境教学价值论坛”“在线地理教学论坛”“‘跨学科让教育多了一种可能’论坛”“‘长三角生态研学实践研究’论坛”等市、区不同层次的论坛,为学员搭建了学习平台。其中,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开展的“跨学科让教育多了一种可能”论坛中一堂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式教学展示课“丹顶鹤去了哪儿?”聚焦备受关注的“初中跨学科案例”,吸引了线下250 多人、线上约2万人参与,社会反响非常好。更重要的是,项目组教师在活动策划、参与实施、总结宣传的全过程中提升了综合素养,这为其独立组织、策划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以浸入式学习活动设计促进教师教育环境知识发展

场馆是很好的课程资源,而教师对开发场馆课程资源的水平不一。项目组借助场馆资源,以百强校“场馆教学”课题为契机,组织学员在场馆中开展教学设计,以增强情境体验,提升情境创设能力。在专家导师的引领下,项目组创设情境任务,组织教师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教师以三至四人为一组,围绕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故事”展区的不同展点——沧海桑田、候鸟驿站、江海洄游、泥畔天堂、城市野趣、记录上海等,自选一个展点进行学生任务单设计,并自制一张海报进行成果展示。其要求对任务单中的情境创设、问题设计、预期效果、设计意图等进行分析说明,以此提升学生挖掘资源、创设学习场景、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共同体内每位成员都要进行成果展示,也都能从中获益。

为了丰富教师对乡土地理的认识,增加情境教学素材,促进教师情境发现和整合应用的意识,项目组开展了崇明三岛考察活动:中华振华厂展示的现代先进制造业给学员以极大震撼,使他们感受到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青草沙水库则以实景形式,让学员知晓上海饮水取水地的变迁,感悟上海居民生活质量和上海投资环境的改善;横沙岛则让学员开阔视野,知道上海还有这样一块“原生态”宝地,并在领略原始之美中开展上海海岸和宝岛野外考察活动。此外,项目组还开展过庄行菜花节、奉城万福阁、青浦郊野公园等野外考察活动,搜集、整合与简化现实野外情境素材,用于教师们今后的地理课堂教学。

(三)以设计专题活动促进教师本体性知识发展

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建构起自身学科知识,就会将其内化为解释、认识、评价教学事件的框架与模型,并以这种框架或模型去分析、说明、论证、评价教学中的问题,直至使其成为处理各种教学问题的原则与方法。为了促进教师的学科知识发展,项目组以地理情境教学为内容,开设了多节教学展示课,以促进教师地理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

通过参与“地理情境教学展示课”活动,学员一方面提高自身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的践行能力,另一方面在交流、碰撞中研讨地理情境教学的理念与操作路径。项目组组织开展了项目组内、区域内、区域间以及线上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在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开展的有关“岩石”一课的情境探索公开展示及相关论坛,反响热烈。精炼后的“岩石”一课,在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年会上得以展示,收获了良好反响。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展示各类岩石的相关资料,创设“假如我能鉴定各种岩石……”情境,巧妙的设计让学生有角色代入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他们化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为展开情境教学作了铺垫。随后,教师通过主题情境“成长三部曲”,即以学生任务单为引导,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鉴定”“应用”三阶段层层递进,促进学生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及其主要特征。这一主题情境设计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和活动中理解所学知识,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从而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其中的一个活动中,教师选取汉白玉印章、盆景、湖中石、二十元纸币等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分小组就岩石的类型进行交流。此环节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氛围热烈。可见,在情境创设中引入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好的认知。教学中用到的岩石标本,是教师多年来搜集所得,还有其以前的学生从日本、美国等地带回来的。可见,一个有情怀的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传授知识,还进行情感渗透。

(四)以多种活动“全覆盖”促进教师知识全面发展

“双名工程”旨在培养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能参与国际教育交流的教育教学专家,这需要通过“立体学习”实现。在开展“双名工程”过程中,通过市(区)公开教学全覆盖、教育教学论坛主持全覆盖、教学论坛发言全覆盖锻炼学员全方位的能力。以上“学员三覆盖”,表明学员的学习机会既包括“主业攻关”,也包括“副业成长”。相关活动培养了学员的多种能力,包括“教育论坛的策划能力和协调能力”“项目活动的经费预算能力”“论坛联络组织能力”“编写读本能力”“开发共享课程能力”等。有学员说:“在攻关项目组组织的四十多次活动中,我承担会务联络与活动组织工作,并多次担任活动的主持人。此外,我在活动中进行论坛汇报、开课展示等。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我的组织协调、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教育教学观点也得到了传播,收获了同行的认同。”

第四期“双名工程”根据学员的特征与需求,采取市、区、校共同管理、共同实施的模式,通过有分有合、精准发力的纵向联动,力争形成人才培养的立体网络。有的基地采取“层次攻关、逐次渐进”的方式。因为学员对某一个概念等的探索等,需要经历学习、实践、提炼的过程,所以不同阶段探索主攻的方向不一样。如开发关于“奉城古城文化”的项目,教师要经历探访钢笔画家、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头脑风暴和编写读本等环节,最后出版《肇启奉城古城文化》一书。以此为基础,项目组申请区域课题,获得立项,并设计、建设、落成“奉城古城文化展示体验馆”。这样一步步形成的“可视化成果”,激励学员不断前行,努力探索。

“双名工程”着力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它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助力教师知识发展,同时促进名师工作室的发展。上海市多年的实践表明,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深入开展各种类型的名师工作室建设研究,探究名师工作室发展中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可以为名师发展提供更好的渠道,而发展各级各类的名师工程,可以为促进更多成熟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

猜你喜欢
名师情境专业
初·名师 施建东
名师风采
名师直播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向名师致敬 ROTEL CD11 TributeCD播放机 A11 Tribute合并功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