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震学术思想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2022-12-31 10:04:41侯佳宁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朱熹散文文章

侯佳宁

黄震学术思想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侯佳宁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黄震学术上提倡“用心于外”,治学广征博引、驳正朱注,注重经史并重。因此,他的散文创作观追求天人合一、以心体物,文以道为本,经世致用。受到上述散文观的影响,黄震的散文创作呈现以下特点:真挚自然,本之性情;文章雅正,辞达理明;立论精当,论证有力。

宋代理学;黄震;学术思想;宋代散文;经世致用

黄震(1213-1280),字东发,世称于越先生,门人私谥文洁先生,南宋庆元府(今浙江慈溪)人。黄震曾任国史馆检阅、绍兴府通判、江西常平仓司等职,正直为官,颇有政绩,还著有《黄氏日抄》《古今纪要》等书,是南宋末知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黄震继承朱熹性理之学,提倡“用心于外”,治学严谨广征博引,对朱注有所驳正,为学经史并重。同时,黄震的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学术思想的影响。

一、黄震的学术思想

黄震作为南宋时期在四明地区传播朱熹理学的健将,他以朱学为宗,兼习陆九渊心学、浙东事功之学,大力推广、弘扬朱学,研究经义、历史,改变了浙东一带自南宋中期以来尊陆的学术取向。黄震的学术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提倡“用心于外”

从孔子“求仁在己”观,到曾子“三省吾身”说,再到程颐提出的“格物穷理”,儒家向来重视做内心功夫,看重“心”的作用。到宋代时有所分化,不同于陆九渊“万物皆备于我”那样过于强调本心的主观唯心主义,朱熹一派主张理具于心而物在心外,他们认为所谓万物皆备,“亦曰有其理而已”[1],笃信心外有物。黄震作为朱熹后学沿袭了这一思想,坚持天人、心物之别,强调“心”的重要性。黄震《袁饷管坊稚序》一文中提到,“天生万物,人为最灵”[2],天地万物亦人心之为也。人之所以需要时常自省,也是因为此,心若达到“虚灵”之境,便“一念内觉,万物皆备于我矣。”他认同是自然孕化世间一切,天地造化生息,人与物同源,但人是万物之灵。也只有人所存的“虚灵之心”,才可以接纳芸芸众生。

不仅如此,黄震还认识到南宋后期理学发展日益陷入的困境——士大夫们空谈性理、不事躬行,以致士风日下、国日以弱,加剧了本就严重的社会危机。对此,黄震提出“用心于外”的实事事功之学,抛弃空谈阔论。他在《黄氏日抄》谈论《中庸》篇目时这样说道:“以理言之,则天地之理至实而无一息之妄,故自古至今无一物之不实,而一物之中至始至终皆实理之所为也。”在黄震看来,天地之理真实不虚,所以天地间一切事物亦实实在在,由古至今皆是如此。若以心来看也是这样,万物皆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正了理学空谈、虚无的流弊。此外,他在《读<尚书>》论“人心惟危”一章中谈到“理”是始终流传于天地之间的,是贯彻古今且不会改变的至高法则,但“理”更存在于个人“心”中,而且还可以外显于各种客观事物,因此黄震主张外入之学而否定用心于内。黄震重视实践、提倡实践,推崇用心于外且反对空谈之学。

(二)广征博引,驳正朱注

黄震是南宋四明地区朱学的传人,主要继承、研习的自然是朱熹之学。宋代学者虽不拘泥古训,善于开辟新说,但是有时也会产生如脱离古文原意的负面影响。鉴于此,黄震重视朱氏经学,在他看来,朱熹的《四书集注》不仅“复祖诂训,先明字义”,使文义畅达,还选择“先儒议论之精者一二语附之”,揭示文本蕴含的要义。此外,朱熹为了避免各种杂说误导学者,特意编辑《四书或问》并在书中将其一一辨别,为后辈指明了方向。黄震高度赞赏朱熹的注解,二书训诂与义理兼备,水平极高,它们的出现为宋代理学发展以及今后理学的学习提供了强大助力。

更难能可贵的是,黄震在尊崇朱注的同时,能够给予客观评价,博采众说,驳正、补充朱熹在经典阐释上的不足之处。比如黄震在《黄氏日抄》卷六《读易》《直方大》一篇中谈论到底何为“直方大”,程颐认为是指至大、至刚、以直,朱熹认为,“其德内直外方,而又盛大”,则而后黄震进一步引用蔡元定的解释,“直者,发于内而无私曲之谓,方者,止于外而有定则之谓。内直外方,其德乃大。于释字尤切实,亦释晦庵者也。”显而易见,黄震认为朱熹的注过于简略,便取更加详细的蔡元定之说来补所缺,使其更加全面。

再如黄震就《四书集注》所载“陈成子弑简公”一事而讨论,认为孔子对此事已做到仁至义尽,这件事不可先发而后闻,更不用收录到《四书集注》中,大胆批判《集注》中收录胡氏之言是多此一举。黄震解经可谓是不拘门户,只求本于经义,正如四库馆臣对他的评价:“解说经义,或引诸家以翼朱子,或舍朱子而取诸家[3]”,他从不持有门户之见。黄震对朱熹的学习正如朱熹师从二程一般“反复发明”,仔细研读旁征博引,只为求经典的本义。

(三)经史并重

南宋时期大部分理学流派都源于洛学,就经与史二者的关系问题,理学家们大多持有重经轻史或先经后史的看法。黄震身处浙东一带,长期以来受到当地“浙学”重史风气的影响,治经的同时也重视对历史的考证。他曾在《黄氏日抄》里说:“六经治道之根源;诸史行事之龟鉴。”在黄震眼中,“六经”是治国之书,历史则是今人行事之鉴,历史的功能与儒家“六经”一样,都旨在致用。

无论是治经还是治史,黄震都非常注重考证,从文字、名物到礼仪、地理、史实,无一不是经过精细的考究。例如,《诗经·豳风》中《七月》篇,“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句的注解,黄震分析认为毛传、孔疏所言“萚”即坠落之意皆不恰当,遂择《说文解字》“干叶”一说,更为妥帖。对礼仪制度的考辨也很周密。《礼记·王制》“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中,郑玄对“释奠”的解释前后相抵牾,黄震便详细考察《丧礼》《学记》,考证得出郑氏之误源于《月令》之误,“入舞舍采”讹为“习舞舍菜”。

在黄震现存的著作中,史学作品也有不少,如《古今纪要》《戊辰修史传》等书。其中,《古今纪要》十九卷就是模仿《春秋》的形式,记载了上至伏羲时代,下至北宋哲宗朝的历史,既是治经之作,也是借由史实详解治国安邦之道。他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反思,分析历代政权得失,希望能为当下时局提供借鉴。

黄震治学经史兼重,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后世浙东学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正如张伟所言,“一方面,黄震史学继承了程朱等义理史家以理阐史、以史证理的治史总旨;另一方面,则又纠正了朱子后学中‘多忽史学’的粗疏之弊。可以说,他是继吕祖谦以来浙东学者中‘言性命者必究于史’的一个典型代表[4]。”

二、学术思想影响下的散文创作观

黄震作为南宋后期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他的学术思想自然对散文创作观的形成产生了相应影响。黄震具体的散文创作观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追求天人合一,以心体物

早在黄震之前,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这样说过,人若胸怀宽广,便能“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5]”,更隐于言外。人得天地之妙法,文章自然也能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黄震也十分重视“天”和自然,认为是天造就一切。在他看来,人是万物灵长,写诗作文必然要追求天人合一,也只有做到以心会物,才能触景生情,发之于笔端,下笔即成文章。

黄震在《咸淳八年正旦晓谕敬天说》中,就提到天生万物一说,他视“日月星辰、风雷雨露皆是天”,凡目之所及都是“造化”,人由此孕育。上天又生蔬菜五谷,人得以生存,一旦有所缺少,人便无法生活。可见在其理学思想中,“天”拥有很高的地位,如果没有“天”就没有自然和人类。在《张史院诗跋》一文中他也说明自己的观点:文章创作本于情,情出自性,性源于天,“诗本情,情本性,性本天。后之为诗者始凿之以人焉。”陶渊明无意入世,其创作意韵悠然澹泊;杜甫不负于世,诗文也多感慨遥深,二人皆是出于情而作,都与天性相契合,必须以心体物,“全体大用,本之吾心之天,达之天下而准者,圣贤讲明,炳炳方册,尚请君求之诗外。”

而且,他在《抚州重建教授厅记》中进一步指出,人作为万物之灵,实际上与天同一,“天生万物,何物非天?人为最灵,实与天一。”宇宙浩瀚,天既是万物之本,自然也是心之本原,人与天的关系密切,为人为学想要有所得,就应当以心知天,“宇宙吾广大,日月吾精明,风云吾变化,飞潜动植吾仁心流动,阴阳代谢吾穷达有定。士苟以此而为心,以此心而为学,则亦何卑陋之能溺而实德之不充耶?”用心感悟身边的一切事物,主张天人合一、物我相成的境界。

(二)文以道为本

达到儒家圣人的理想人格一直是历代文士的终极目标,同时他们关注性理之学、伦理道德修养,也重视文道关系。对于“文”与“道”谁为本源,以朱熹为首的理学家们秉持“道重文轻”的观点,将文视为道的附庸,忽视文的价值。黄震对待这个问题,坚持立身修德为上,“文以道为本”,即好的文学作品需要真正体现儒家伦理道德,也就是“文应体道”。

《读文集》是黄震对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数十位唐宋文学家作品的评点集,在涉及到的诸多作家之中,黄震最推崇的一位就是韩愈。他心目中韩文公的丰功伟绩,不仅仅止于文人之文,更在于“拨乱反正”之功:韩愈以光复儒学为己任,提出“道统”说,排斥佛、老,在当时更是重塑了儒家思想的领导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宋朝诸儒才能“究极治要,制礼作乐,跻世太平”。

不仅如此,黄震坚守儒家传统里“中正典雅”的文学审美准则,反对词藻华美的文章,提倡文贵“典丽”,正所谓,“丽则发万古之光粲,实理融明;典则续二帝之彝常,浮词净翦”(《谢王尚书举著述科》),厌弃空有浮华之词而毫无义理之文。士人为文为学是为了明理修身,即“不求词章记诵以争名”(《谢丞相举职状》),不应追求浮华和虚荣。

身为孔孟程朱之学的追随者,黄震也格外排斥佛、老学说,提倡正统儒学。《江西提举司抚州临汝书院山长厅记》)一文详细分析了“道”的传承顺序,“道”源于天,后传伏羲、尧、舜、文王、武王、周公、孔子,战国时又传孟子。但是自汉、魏后,佛、老等思想扰乱儒道,直到韩愈后才得以复兴,而今自程颐去世之后,“濂、洛之学者,反又浸淫于佛氏心学之说。”黄震对此深表痛惜,士人最容易受佛老这样的异端邪说蛊惑,他作此文以告诫后人一定要坚守儒道。

(三)注重经世致用

南宋晚期,政权腐败不堪,国库日益匮乏,社会风俗日加颓坏,尤其在程朱学派被设为官方学术之后,士大夫之间坐而论道、空谈性命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风潮,正像王应麟指出,今人的才能不足,于是“藉口性理,以自文其寡陋,恐渐成虚诞之风”。[6]程朱理学很快陷入概念化、空虚化的状态。浙东学派为理学发展打开了新局面:相对于探讨“内圣”之学,他们更强调儒家“外王”的一面,更重视社会秩序、礼法制度对人的约束力,探求经制事功之学。黄震也受到了相应影响,传承训诂、考据之学传统的同时,也积极汲取浙学、陆学中经世致用的思想力量,反对夸夸其谈,重视实用之学。

黄震论学,指出学问之道,达乎则上下合一,“要在实用吾心而已”,以道德性命之学为出发点,重在躬行,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与之相应,黄震的文学观也讲求“文为世用”。他于《文章正宗纲目序》一文中阐明自己的观点,文学作品当“以明义理切世用为主”,文章就应该宣扬义理,于世有益。

黄震的文章基本上都做到了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他为官勤勉,耿介刚直,热心国事,多篇散文尤其是奏札、策问等政论文,大多以政事得失、人才选拔和国计民生为主题。如《兼江西提举举官告天文》中,“臣闻国家之所与共治者在人材,人材之所能汇进者以举荐。……臣偶以抚州守臣兼权仓司职事,难以驱驰于原隰,未能遍察于官僚,即其已知,所当先举。”关注人才任用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就此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申县乞放寄收人状》评论的是当时的司法问题,《榜放县吏日纳白撰钱申乞省罢添倅厅状》深刻批判宋代的冗官冗吏问题。这些散文有着鲜明的指向性和强烈的批判性,与黄震经世致用的主张有着密切联系。

三、黄震散文创作观统领下散文的特点

黄震在学术上的建树广为世人称道,实际上他的散文实践也有所建树。他的散文理论反映到具体文章创作上,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真挚自然,本之性情

黄震注重以心感物,如《跋雷侍郎广州上巳泛海诗》言,“人心与造化相流通”,文学创作应当是用心体物,是真挚情感与外物相感应后的自然流露,追求一种率真之美。他认为,作家在写作时要本之性情,无所拘束,追求浑然天成的境界,因此他的文章具有真挚自然的特点。

如《林水会心记》中说到,天地广阔万物自然,而“人为万物之最灵,而此心又人之所以为灵”,天括宇宙,细入无伦,没有哪一个不能被心所容纳。此外,人不能只在内心领悟,需要切实体验,使“天地万物之与我为一”,行仁道,使万物皆由我各得其所,这样人才算是真正做到“尽其心”。该文本是应友人所求为居所作记,作者由此生发,联想至身处此地观照宇宙万物的乐趣,胸次超旷,用心感受天地,希望人能与自然和谐共存。《万山楼记》是黄震为好友的万山楼作记文,在这之中寄予了自己对琴山山景的赞美,“纡余为径,参差为亭,崖石断而泉溜清,松竹茂而烟云郁,奇花异卉,与山低昂,清香翠荫,随地拍塞”,向往山居生活,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得无当思仁增而益厚者乎?”感情十分真挚,全然出自本心,毫无矫揉造作之语。

黄震的散文尤其是记体文,彰显了“人与造化相融通”的意蕴。同时,他亦追求文风自然,本之性情,反对为文造情、字字雕琢的浮丽之风,崇尚的是自然天成、神韵独得的意境。如《霁窗记》里谈到,日光温暖灿烂,若久晴,植物易枯槁;雨露滋润,若久阴,植物多萎落。只有在降雨、日升之初,才有“绮棂晕红,山黛眉舒”,万物无不充满勃郁于天地间,“霁为天地之仁之发见,而窗则霁之先见者也”。先描绘自然界的“霁”,再进一步延伸到“天地之霁”,赞美霁窗的品行。构思巧妙,无晦涩之文,文章更是文理自然,妙趣横生。

(二)文章雅正,辞达理明

南宋晚期,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黄震的文学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深刻影响:文章应雅正,只有合乎儒家思想、文辞通达、思想纯正的标准才算得上是好作品,这些特点在他的文章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黄震的文字儒雅,散文中多次谈论到理学、儒家思想相关的内容。他在《江西提举司抚州临汝书院山长厅记》中称赞正是朱子“复出而加之是正,归之平实,而道益大明”。认为朱氏之说虽立足于无极太极,但是实际上的归宿仍然是仁义、中正,虽探究阴阳性命,实则做到了践履躬行。朱熹的出现使得南宋理学发展步入平实的正途,一直重视仁义中正和实用之功、真正践行儒家中正的文学审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经世致用的思想。黄震《题李县尉所作》一文则借论诗呼吁士人重视学道,切勿荒废正途,积极学习、实行孔子之道。

除此之外,黄震散文的文辞不见刻意雕琢,在他看来,文章辞达理明即为上品。读欧阳修文集时,他以“文简有法,各随其宜,岂必春秋?”反驳欧阳修“言简而有法,惟春秋可当”的说法,追求文字的简洁通达。华词丽藻只是文本无用的枝叶,终归是“要归于阳和畅达”,只有“理者文之本”也,强调“文以理胜”。《跋张侍御戎颜鲁公祠堂记》一文就以精炼简明的语言论述张侍御的事迹,重点表现自己对张公忠义不屈的敬佩之情。《跋姜山黄借庵集》则借《夜蚊》和《驱蚊》对比,在黄震看来,后文虽然好似随意而作,但其中仔细列举了蚊子四项不仁之罪,老虎、鳄鱼尚且能被感化,蚊子却最冥顽不灵,永无铲除之日。并借此告诫后世,文章应做到辞严义正。前文则忽视了这一点,从而得出明理方为好文的结论。他提倡为文方正,一篇文章想要出类拔萃,自然要以是否明义守理、义正辞严为衡量的准则。

(三)立论精当,论证有力

“行先王之道,致三代之治,向为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在这种理想的激励下,匡时济世、致君于尧、舜,成为宋儒们经世的奋斗目标。”[7]黄震亦是如此,身处乱世的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当前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大胆向皇帝进言,针砭时弊,他的政论文不仅切合时事,而且立论精当,论证严密。

《戊辰轮对札子》是黄震于咸淳四年七月任史馆检阅时,向度宗上奏的论对折子。开头他便劝勉度宗“常存天下万事之虑,不当徒徇目前一时之安”;接着举先帝理宗时期“凡其变故,几无宁岁”的社会状况,规劝皇帝目前虽无大患,但仍不可懈怠政事;进而鞭辟入里地指出如今南宋存在的问题,百姓越来越穷困,财政、兵力日益匮乏,士大夫阶层日渐卑劣,恳请宋度宗以天下万世为虑,“上畏天祇,下畏民岩,外忧敌国,而首以人言为脉络”,并就如何富民、强兵、充盈国库、改善士风等问题提出相关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全文言辞恳切,希望皇帝能够深思远虑,以振兴南宋为己任,深刻分析当下局势中政治、经济、军事上存在的沉疴痼疾,论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证更是丝丝入扣,有理有据。《咸淳七年中秋劝种麦文》先点明本州百姓不种麦的原因,竟是有地者不种田,种田者无地,“尔民终岁辛苦,田主坐享花利”,批判地主占有土地盘剥百姓的不公平现象,对底层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紧接着黄震的分析表明抚州的地理条件是适宜种麦的,并以“自古圣贤皆劝种麦,而尔农弃之乎?贵为天子,尚且尝麦,而尔农弃之乎?尊如宗庙,亦必荐麦,而尔农弃之乎?”等一系列排比反问句来突出种麦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重视起来,积极耕作,如此才能“贫者饱足,富者免扰,田里相安,即是太平。”整篇文章收放自如、论证有力,而且文笔简洁,分析得入情入理,蕴含着儒家学者一贯的宽厚风度。

黄震作为朱熹后学,深得其奥义,并将之发扬光大,改变了浙东四明地区陆学独尊的学术趋势,学术成就广为人称道。同时,他的学术思想也影响到了散文创作,文章感情真挚、辞达理明、论证精密,这对后世学者的文章创作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1](宋)朱熹.四书或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494.

[2]黄震撰.张伟,何忠礼主编.黄震全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清)纪昀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7:1219.

[4]张伟.黄震生平及学术成就述略[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03):61-65.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0.

[6](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修补.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2869.

[7]张伟.黄震的社会政治思想及改革观[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02):64-68.

The Influence of Huang Zhen's Academic Thoughts on His Prose Creation

HOU Jia-ning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China)

Huang Zhen academically advocates "focusing on the outside world", and his scholarship is widely cited, refuting Zhu's annotations, and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both classics and history. In view of this, his concept of prose creation pursues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with mind and body, and the prose is based on Taoism and has humanistic pragmatism. Influenced by the above-mentioned views on prose, Huang Zhen's prose creation are sincere and natural, with an original temperament, elegant and upright, clear and reasonable, and with precise and powerful arguments.

song agency studies; Huang Zhen; academic thoughts; song dynasty prose; humanistic pragmatism

K825.1

A

1008—6129(2022)04—0088—05

2022—05—10

侯佳宁(1998—),女,河北邢台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20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朱熹散文文章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武夷山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与朱熹
海峡姐妹(2016年4期)2016-02-27 15: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