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2022-12-31 10:04胡占稳岳梅露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乡贤乡愁文化

杨 培,胡占稳,岳梅露

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杨 培1,胡占稳1,岳梅露2

(1.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2.邢台沙河刘石岗乡,河北 邢台 054100)

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拉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动力,也是守好乡村文化之根、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归引。自古以来,乡贤作为乡村中“智慧”与“能力”的优秀群体,他们在责任定位上带有“文化传承”和“时代发展”的双重含义。文章通过对乡贤文化的梳理,分析阐述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总结乡贤文化的价值与实现路径,即强化“乡愁”的情感吸引和优化乡村治理组织结构,以期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乡贤;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乡村治理

十九大报告中的“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我们由“脱贫路”迈向“振兴路”。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关关难过关关过;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前路漫漫亦灿灿。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多重领域的命题,而其中的“文化”元素聚集了一个国家的精神信仰和追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根基,如何能够巩固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将“乡村振兴”的这幅蓝图描绘好,笔者认为,文化应该是其中的一个有效衔接点。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注定不能拔掉穷根。随着城市文明的快速发展,“放羊娃”代际轮回观念已经转变成“寒窗苦读改变命运”“走出去看世界”,重视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就是摆脱贫困。摆脱贫困,让下一代开始用文化武装头脑、精神、价值观,就是为了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摆脱贫困,并不仅仅是“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提供,更是精神世界的重塑。追溯中华民族的千年长河脉络可以发现,乡贤文化作为凝聚着崇德向善和见贤思齐的文化印记,尤其是传承了自古以来乡村治理经验的文化形态,在乡村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存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强。

一、乡贤文化的特质

乡贤,是封建帝制时代因“皇权不下县”催生出来的社会间接治理群体,即聚力于乡村建设发展的贤能之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乡贤”本身就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标签,他们或以吏治清明、或以德行高尚而闻名家乡。乡贤的身份标签之一就是“进步性”,所以新时期的“乡贤”也被时代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一些媒体用“乡贤”来指称那些以学识和技能立身,具有浓郁“乡愁”、怀有建设家乡“热情”的桑梓之人[1],包括大学毕业返乡工作的村官、心系乡村振兴的基层干部、回乡创业的企业家等,他们成长于乡村,从乡村走出去,又回到乡村,他们凭借在故土之外充实后的头脑、专业学习后的技能、成长历炼后的文化修养,参与乡村公共治理,在他们身上散发出一种活生生的“向上向善”引领力量,这就是乡贤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中,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层面有着诸多方面的含义,其中“记住乡愁”就是要传承文化。而乡贤文化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带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特征,作为乡土文化标识之一,在衔接家乡、呼唤乡情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情感动力,同时在保护、发掘、传承优秀文化血脉方面有着最为直接的精神动力。我国素来有“崇德尚贤”的传统,乡村振兴事业中,乡贤文化兼具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2],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的发展,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是应有之义。乡贤这一优质群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应该被重视起来。

二、弘扬乡贤文化的必要性

(一)文化“失根”危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群往城市的融入趋势依旧难以逆转,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涌入城市务工,蕴藏浓郁特色体现本土化传统色彩的地方文化逐渐“冷却”,陶靖节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淳朴场景被城市飞速发展的科技文明所掩盖,乡村文化面临着“失根”的危机。当传统的乡村伦理秩序找不到文化影响的痕迹,必然会失去生命力。文化是传承的,“传承”这一行为主体在于人。作为生活、成长在乡村的青少年,当他们逐渐失去对乡村文化产生的亲近感和归属感的时候,这种“失根”危机会让他们觉得无所依靠,在城市是“漂泊”,在家乡却是“异客”。长此下去,乡村文化失去了延续,乡村秩序难以平衡。

(二)基层组织弱化

现代城镇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乡村人口大量外流,部分乡村“空心化”[3]。在城镇化进程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以青、中年男性为主,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乡村的留守群体,导致乡村建设缺乏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40岁以下、高素质的人才留在村内发展的偏少,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因经济待遇低、发展前景渺茫等原因很多不愿回村创业,留下来的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能力难以适应乡村振兴需要。再加上个别地区出现乡村治理“家族化”,乡镇干部素养参差不齐等,这些都是乡村治理中呼唤乡贤回归的迫切命题。

(三)产业发展受限

乡村优势是资源禀赋,但农业项目较之于工业项目,经济效益太过缓慢。随着国家脱贫扶贫一系列政策落地,乡村产业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模式,基于农业本土优势,以“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等盘活乡村产业。通过政府和招商支持,乡村振兴呈现良好态势,但刺激旅游消费动力仍显不足。另外,在乡村产业发展上,农耕文明的延续是乡村的文化宝库,乡亲们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具有本能的接纳能力,多数产业发展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因精深加工和科技含量不够,导致附加值低,产业做大做强任重道远。

三、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动力机制

在从“脱贫路”走上“振兴路”的过程中,乡村振兴战略绝不是有时间效用的命题,在考虑乡村振兴的持续性发展策略上,乡贤文化作为以“故乡”为深层互换的传统文化资源,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加深也拉长了文化动力,且后劲持久而充足。

(一)文化传承的诉求是乡贤文化的驱动力

乡贤文化,从文化层面来说,是一粒粒剥开千年时光尘埃所透射出的“珍珠”,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一道道带有浓郁风味勾起故土情怀的“家乡菜”,在乡村治理中有着天然的人际亲切。朴素向善的乡村文化是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涤荡传承下来的“精品”元素,它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仍然光辉熠熠。随着文化保护与传承在大众内心的扎根效果愈加明显,我们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古建筑较多的村落,由于缺乏文化保护意识,这些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建筑、古文物正日益遭到破坏;在开发当地旅游经济资源时,过于注重追求经济价值,忽略文化底蕴,造成文化与旅游“两张皮”;在打造乡村文化古镇、文化创意园过程中,乡土文化创新动力不足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文化振兴的道路上,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内在要求,也是应有之义。乡贤文化,核心元素在于“人”,从古至今多少从乡村走出的精英,学成而归、衣锦还乡,在飞速发展的城市思维带动下,相较于乡村生态的略显“保守”,他们用开阔的眼界、丰富的学识、先进的经验为实现乡村振兴积蓄文化力量,比如他们能够意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封建习俗糟粕思想的摒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等,他们身体力行弘扬植根故乡的文化精髓,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模范先锋”。

(二)乡村社会的治理是乡贤文化的助推力

《墨子》有言,“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即“贤良”是“为政之本”。传统的村治模式经过时代的洗涤留下的乡约、族规、家训,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能够与现代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契合,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修身养德的论述在现代社会中有较高的认可度。乡贤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贤”,无论是古代“皇权不下县”为地方乡绅提供了治理空间,还是如今乡村精英凭借地位声望体现的号召性,乡贤文化都具有根植乡土的贴近性。从乡村走出去“看世界”的优质群体,不论是求学、致仕还是经商,当他们回到家乡时,本身就带有“荣耀”光环,他们是家乡的骄傲,他们以自己的学识、技能、经验、财富等反哺桑梓,对乡村社会影响巨大,甚至于哪怕什么都不做,他们的嘉言懿行都能对乡民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4]。所以,在优化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乡村移风易俗、秩序构建等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产业振兴的需求是乡贤文化的支撑力

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章文光教授《脱贫攻坚也是大规模的移风易俗》一文的思考,在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方面,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公共治理层面。纵观中央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从国家层面首次对乡贤文化的内涵及价值作出明确解读是在2014年中宣部召开的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现场交流会上;随后几年里,“乡贤文化”均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5]。2022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八个重点,乡贤文化正是让乡村活力盎然、迈向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助力。新时代的乡贤,他们或从乡村走出,学成而归建设家乡;或作为乡村基层治理的干部,以更为先进、科学而富有远见的思维建设乡村。成长在乡村的孩子,与乡亲们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有着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优质人才资源,他们或作为技术能手带动生产,在产业创新方面能够带动农村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或作为优秀企业家回乡资本创业,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利用直播带货等方式进行产品包装推介。不管从哪个角度,乡贤文化的经济带动作用都是巨大的。因此,乡贤文化将“沉睡”的传统故土文化资源唤醒的同时,在带动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上,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四、乡贤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注重乡贤文化的资源发掘,强化“乡愁”情感吸引

乡贤文化,首要特质是“乡”。说到“乡”,自然而然就会引起我们情感上的依恋。一枝一叶总关情,乡愁牵动乡贤。在中国人的情怀深处,“落叶归根”的情感诉求一直就有,并且随着年岁愈长这种诉求愈强烈。分析城市务工群体发现,城市中大多是青壮年人群,留守乡村的大多是幼儿和老年人,这也侧面证明“乡愁”在人和故乡关系中所占据的重要。故土的乡间小路、灶台的饭菜飘香,都会在某一时刻带给在外奔波的人们一丝关怀,乡愁是情感空间里最温暖的角落。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路上多次提到乡愁,在考察贵州时说到“一碗牛肉粉的乡愁”,在大理洱海边看到家家户户的美丽庭院说要“记得住乡愁”。乡愁的具象就是乡村丰富的物质文化,而情感牵引是“乡愁”的隐形载体,因此,强化“乡愁”的情感吸引,有利于乡贤文化建设。要准确把握乡贤的情感诉求和精神需要,深度挖掘和发挥好乡情的真诚呼唤,例如编写地方志唤起乡贤的历史记忆、修复故居原貌激发其家园情思、借助多元信息化手段加以宣传和弘扬本土名人带动其建设家乡荣誉感等。同时,可将“乡愁”的文化元素纳入教育过程,例如通过开办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讲座等活动,将带有鲜明地域性的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融入下一代的教育中,在情感深处埋下乡情之籽,作为今后学成归来为家乡做贡献的“乡愁”牵引。

(二)注重乡贤文化的示范引领,优化乡村治理结构

乡村振兴不是经济发展的独立面,乡村基层治理、乡风文明都必须同频共“振”。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体现,不仅是集聚传统文明之光的“文化动力”,更是乡村基层建设法人的“治理动力”。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中,要鼓励和推动乡贤参与基层公共治理,如在前文所述情感吸引的基础上,搭建吸引乡贤回归的平台是更为直接有效的路径。可见,发挥乡贤作用、培育乡贤文化不仅要“会用劲”,更要“用巧劲”。比如,在当前乡村治理的实践中,乡贤凭借其学识威望和民众基础参与乡村治理,可以有效避免“公心不足”“党性不够”等痼疾。在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不算难,可以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等等,但是对于乡村建设发展,最难的是如何在重构乡村文化中既不失传统文化的地方本色,又能够在改善乡村治理的基础上搭建一个“法情允谐”的组织,找到传统文化与公共治理的最佳支点。纵观基层公共治理的发展历程,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人”。充分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社会的促进作用,发挥人才效益合力,可以让“沉睡的资本”成为乡村发展的活力源泉,是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

(三)注重乡贤文化的建设作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能让一个小农户掉队。然而固守农业、难以圆梦;村无产业、必然空心。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丰富现代“农业+”模式,才能让乡村焕发生机。产业的发展需要以高起点“规范”为依托,瞄准一个“新”字,乡贤本身的社会属性赋予了他们学识、眼界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熟谙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家乡本身的产业特色,对乡村的产业发展更有预见和计划,能够凭借在乡民们中天然的威望和引领,带领产业走上互联网“快车道”。与此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乡贤的外在联络作用,鼓励他们直接对接本土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为家乡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借助其丰富的社会渠道推广家乡的特色项目,让产业路子“多元化”,吸引招商投资,开启乡村振兴“淘”宝路。

概而言之,不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公共治理、产业振兴,乡贤文化强调的是“参与”而非“主导”,即通过强化情感、优化组织结构等吸引鼓励和支持乡贤参与乡村文化的传承保护、参与乡村治理,赋能乡村振兴。

[1]周锦红.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J].三晋基层治理,2021(05):35-40.

[2]周正刚.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J].求索,2004(11):107-109.

[3]缪文静.浅谈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性[J].甘肃农业,2021(03):20-22.

[4]白现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贤文化传承与创新[J].北京社会科学,2021(12):91-99.

[5]刘泽峰.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21(04):69-76.

The Valu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Rural Sage Cultur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YANG Pei1,HU Zhan-wen1,YUE Mei-lu2

(1.Hebe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Xingtai, Hebei 054000, China)(2.Xingtai Shahe Liu Shigang Township, Shahe, Hebei 054100, China)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not only the realistic driving forc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direction of maintaining the roots of rural culture and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ince ancient times, rural sages, as an excellent group of "wisdom" and "ability" in the countryside, have the dual meaning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n their responsibility positio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ounds its rol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sorting out the rural sage culture and summarizes the valu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rural sage culture, that is, strengthening the emotional attraction of "nostalgia" and optimiz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rural governa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or reference.

rural tal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rural governance

D422.6

A

1008—6129(2022)04—0093—04

2022—04—18

2021年度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规划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项目编号:SD21015。

杨培(1989—),女,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乡贤乡愁文化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永远的乡愁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乡愁
九月的乡愁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