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的思考

2022-12-31 10:04韩润华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形态中国式道路

韩润华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的思考

韩润华

(天津仁爱学院,天津 301636)

文化自信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伴相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深化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两者内在的同构性决定了必须坚持以文化自信为底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纵深发展;决定了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依托,构建民族文化自信;决定了必须在坚定文化自信和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统一中,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取得新的发展。

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民族复兴;文明形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经过百年自强不息的奋斗,“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确立和发展,既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正确制度的保障,又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涵育和文化繁荣的沁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可以说,文化自信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伴相生、相互映照。一方面,文化自信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根基,它孕育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追求,涵养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心态。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构了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深化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两者在深度交融与契合中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逻辑,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价值理念的生动展现,成为中华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结合的现实展开,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建设先进文化融合的生动典范。鉴于此,本文试图以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相关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点,认识和探讨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一、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根基

文化自信的实质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为根本依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底蕴,以革命文化为独特标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鲜明特色,蕴含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积淀的最优质的文化基因,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质和现实价值禀赋,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根基。

(一)文化自信孕育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

任何国家通向现代化的正确之路都不能凭借全面搬运,都不能依靠“拿来主义”,都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而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在多重因素的历史积淀、相互碰撞、不断交融中探索的结果。纵览大国兴衰的历史,文化基因是国家兴盛、民族团结的精神根脉,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价值理念、精神特质,进而对国家和民族现代化路径的选择、现代化模式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化基因的生成源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对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创新。习近平指出:“中国连绵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3]。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诞生于这种独一无二的历史延续性之中,它吸吮着中华民族穿越风雨积淀的文化养分,凝聚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铸就的伟大精神。特有的文化基因、独有的历史进程、特殊的国情民情,决定了中国要在承继、凝练、整合人类文化成就与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开创一条有别于已有现代化模式的发展之路,并为人类文明事业的进步和创新贡献中国智慧。

(二)文化自信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追求

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精神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追求的现实展开。《决议》指出,“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4]。从本质上讲,文化自信与更为深层的价值观念自信内在统一,两者在融通联动中从根本上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精神养分和价值指引。一方面,文化自信是我国现代化道路本固枝荣的思想保证。现代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对其文明结构的重塑,是社会体系诸多层面的立体式转型。“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5]。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追求的生成绝非无源之水,而是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淀和滋养。另一方面,价值观自信是我国现代化道路硕果累累的价值保障。价值观所蕴涵的文化追求融入到社会系统,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的精神气质,成为群体共同维护和信奉的理念,是构筑国家力量的基石。核心价值观则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文化的现实属性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了中国价值的核心理念,生成了中国人民深沉的价值观自信。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作引领,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确立和发展中,中国人民的价值判断力、价值选择力将遭受严重冲击。由此观之,文化自信以其对社会系统的独特渗透力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追求。

(三)文化自信涵养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心态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科学理性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心态,向来就深刻影响着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的探索和选择。所谓科学理性的文化心态,主要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本身文化旨趣的自觉意识,对本身文化理念的情感认同,对本身文化进步的充分自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文化心态的生成,源自于人民群众在心理层面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强大信心。第一,文化自信赋予了人民群众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实干苦干、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具体来说,文化自信激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敢于斗争的雄心壮志,激发了人民群众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接续奋斗的高昂热情,激荡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开拓创新的澎湃力量。第二,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循环,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发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以开放恢弘的文化视野将自我文化推向世界,讲述了鲜活真实的中国故事,传播了生动立体的中国声音,展现了战无不胜的中国智慧,“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6]同时,中华民族又以虚怀若谷的文化美德吸纳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和长处,为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创造了重要条件。历史昭示,文化上的自视清高、固步自封,或者数典忘祖、丢弃传统,只会葬送现代化事业。文化自信所涵养的文化心态,是持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客观要求。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

纵览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文化自信就孕育和成长于党在百年征程中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探索的文化自觉之中。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重大成果和非凡成就,既包含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逻辑、时代内涵,也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

(一)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中激发文化觉醒

文化觉醒是民族觉醒的先导。自近代以来,探索和开创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现代化之路成为先进中国人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从文化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既是中华民族伟大觉醒之路,也是中华文化换羽新生之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肇始于“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这意味着简单赓续传统文化无力应对前所未有的劫难。可以说,文化危机与道路危机是同一个历史进程的不同体现。正是基于这种残酷的现实,先进中国人在“何去何从”的探索中得以不断深化对文化层次的体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党带领人民在战争烽火中,以革命的胜利赋予了衰落中的传统文化以全新的生命,创造性的将传统文化转化为进步力量。作为革命时期的文化凝练表达,红色革命文化象征着传统文化自我扬弃、破茧成蝶后的进化,代表着中国精神在探索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的具体形态,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价值引导力,是“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7],是中国人民由文化迷茫迈向文化觉醒的精神标识。实践表明:正是由于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对现代化道路的不懈追求,才促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正是由于先进思想的指导和引领,才加速了中华文化推陈出新的脚步。

(二)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逐步形成中深化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创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从根本上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定了社会主义的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的主体。作为党的又一次伟大觉醒,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觉自信,强化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印证了“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从理论维度看,一种涵盖并且决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运行发展的社会道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统文化转化为新文化的比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如此,它充分发挥了过滤效能,承继了现有文化中与之相契合的精华部分,滤除和抛弃了不匹配的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和中国人民文化认同的深化,正是源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社会生态。可以说,这一历史进程再次彰显了道路与文化的统一性。作为传统上文化与政治高度融合的国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不断实现传统文化的新转化和新发展创造了价值路向,而这条道路的精神源动力就内生于中国文化的不断创新之中。

(三)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中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社会现代化的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成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新魅力,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道路是旗帜,关乎全局、决定成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从价值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于对西式现代化观的反思性批判之上,破解了资本逻辑所酿成的社会与人的冲突,消解了工具理性所造成的人文危机,证明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党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以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培育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以敢于斗争的精神筑牢意识形态的防线,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作为实践和文化的主体,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基、血脉和力量源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豪迈宣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宣告了中国人民有十足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挑战。因此,基于文化与道路的统一性,文化自信不仅涵盖着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发展预期的自信,而且涵盖着对中华民族发展前景的自信。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旨归

文化自信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伴相生。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决定了必须坚持以文化自信为底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纵深发展;决定了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依托,构建民族文化自信;决定了必须在坚定文化自信和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统一之中,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取得新的发展。

(一)以文化自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文化自信是走好走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有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守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保持守正创新、自信自强的精气神,不断打赢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客观要求。首先,要注重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总结经验、增强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价值取向和道德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形成和发展。只有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才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路向和精神品质。其次,要注重从承上启下的革命文化中汲取力量、坚定信仰。如何最大程度地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一种进步的力量,是任何国家都会面对且必须合理处理的重大问题。对近代中国而言,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传统文化要朝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转变,这一进程滤除了那些与时代需求不相匹配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党合理处理上述问题的范例,它以革命精神为核心要义,破除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思想障碍,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内涵,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奏。再次,要注重从多姿多彩的外部文化中借鉴经验、吸收养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辩证吸收、合理借鉴中,走出了一条超越现有发展模式的现代化新路,展示了现代化模式的多元性,为破解“文明冲突论”和现代性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构建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和文化自信的树立具有高度的内在同构性,两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论断蕴含着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文化自信的深意,这集中体现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拓展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从实践维度看,一定时代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是孕育文化的底板,脱离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文化创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文化自信。这层依存关系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树立要以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平稳发展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人间奇迹、"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重大成就、“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辉煌巨变,这些鲜活生动的现实是文化自信产生的社会根源。从理论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创新为文化自信的树立提供了科学指引。如果政党没有能力创造新的理论,而仅仅依靠“本本”和“老祖宗”,就难以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引领包括文化在内的众多实际工作,就会不可避免地遭遇破产。近代以来,屡经劫难和挫折的中国人民在山穷水尽、诸路不通的历史关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华文化找到了迈向新生的主心骨。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加速了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双向融合、双向赋能,为成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准备了充分条件,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建构提供了理论遵循。

(三)推动文化自信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融合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根基。中国人民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积淀中,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遭受严重冲击、中华文明蒙受压抑之尘,建设新文化、复兴中华文明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必然。从国内视角看,党始终将文化工作视作一个广大的运动和战线,对于文明新形态的向往和探索贯穿于党的奋斗历程。从“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到“建立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再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明新形态在党和人民的实践积累中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树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与文明新形态的演进同向同行。从国际视角看,人类文明的升华与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同频共振。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文化原点,深刻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因此,紧跟时代步伐和世界潮流,以深邃的国际大视野在对外开放、文化交往和文明互鉴中,把坚定文化自信和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融为一体,是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结语

一个民族文化的兴替沉浮受制于民族的兴衰存亡,文化自信说到底是民族复兴孕育的精神之果,是民族复兴绽放的思想之花。同时,强大的民族一定是文化自信的民族,民族复兴事业一刻也不能离开先进文化的引领,一刻也不能离开文化软实力所凝聚和激扬的精气神。值得强调的是,在社会转型进程之中,社会政治和经济形态的变革并不必然引发社会道德文化的更新。先前所形成的文化自觉往往容易与新社会建设的规划产生冲突,甚至演化为全新的矛盾。因此,党历来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强调必须注重上层建筑的革新,以化解经济建设与文化滞后的矛盾。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灾难,是殖民侵略和封建剥削所给予中国人民的沉重灾难之一。革除旧文化对人民的压榨,赋予人民以文化自信,让人民成为先进文化的主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题中之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文化自信的交融,是党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的过程,又是党文化领导权、主动权逐步形成与强化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文化自信的融合,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觉醒,消灭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落后,实现了从“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飞跃。要之,唯有深入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之中,唯有从整体上把握近代以降中华民族的文化脉搏,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3]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J].求知,2019(11):4-1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4-1515.

[6]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7.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94.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Based on Xi Jinping’s Relevant Important Expositions

HAN Run-hua

(Tianjin Ren’ai College, Tianjin 301636, China)

Cultural confidence goes hand in hand with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is the valuabl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hich breeds the cultural gene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generates the cultural pursuit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cultivates the cultural mentality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t stimulates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people, deepens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strengthens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inherent isomorphism of the two determines that we must persist in tak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s the base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t decides that we must adhere to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s the basis to build national cultural confidence. It determines that we must make new progres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adhering to the unification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national rejuvenation; civilization form

G640

A

1008—6129(2022)04—0057—04

2022—07—06

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红色家书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2JDSZK009。

韩润华(1991—),河北邢台人,天津仁爱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国式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国式民主
陶德麟先生“辩证法的新形态”思想研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形态西装
张建五:深化改革 着力打造混合制经济新形态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激活时装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