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探究

2022-12-31 10:20:02贾艳蓉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9期
关键词:词句题材革命

文|贾艳蓉

统编本教材选编了不少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对于课文描写的难忘的革命历史了解得并不多,很难体会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借此来根植学生的红色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就显得尤为必要。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语言价值、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等方面的挖掘,将革命文化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两者的统一,落实言意兼得。

一、引导思辨性阅读,感受革命精神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有不少是关于伟人的作品,有些是别人写伟人的作品,有些是伟人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因为叙述视角的不同,在情感表达和教学方法之间自然存在着极大差异。教学这些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挖掘文中能引起学生思辨性阅读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蕴含的革命精神。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课,许多学生在读完课文以后对红军长征并没有太多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扣诗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让学生说说红军长征到底艰难不艰难。教师抓住“不怕远征难”与“只等闲”展开教学,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走泥丸”“铁索寒”“千里雪”等词语想象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困难,并结合视频资料中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的画面让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经历的千辛万苦。这时候有些学生产生了新的疑问:“既然红军长征那么艰难,为什么诗中却写‘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呢?这是怎么回事?该如何理解呢?”教师相机向学生补充大渡河时的相关资料,使学生明白飞夺泸定桥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勇气。通过品读,学生感受到了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思辨性阅读可以使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感悟更加深刻。《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所作,整首诗给人一种豪迈、乐观的情怀,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大无畏精神。教师抓住诗中具有情感基调的词句引导学生感受体会,让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对毛泽东同志所作诗歌的深刻认知,激发学生对毛泽东同志的爱戴与崇敬之情,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

二、链接历史资料,感受革命精神

教材选编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对革命志士或者广大人民为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等革命精神与品格有更多的了解,促进革命精神的传承。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可以依据文本内容的特点,聚焦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句子,相机为学生补充适当的历史资料,使学生对革命精神与革命品格感受得更加深刻。

如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的主旨是让学生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但对如今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诗中的“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缺乏了解,自然很难感受文本中作者传递的精神。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知道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明白南泥湾以前是个人烟稀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特别适合耕种的好地方。然后通过有感情朗读诗歌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诗中反复提到对延安精神的追寻实际上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追寻等。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认知特点补充相应的资料,可以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白,促进学生对课文蕴含革命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传承革命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教师依据课文内容,相机补充相关资料,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使革命精神得到传承。

三、聚焦词句意蕴,感受革命精神

教材选编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内容除了关于革命人物或者伟人领袖等以外,还选编了一些和平年代扎根平凡岗位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物的事迹。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可以聚焦文本中具有语言双关的词语,引导学生揣摩、品析、感悟,帮助学生感悟社会生活中革命文化的深刻性与丰富性。

如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是一篇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在心里真诚地呼唤雷锋叔叔。通过阅读,要让学生明白作者对雷锋叔叔的呼唤就是对雷锋精神的寻找,呼唤人们向雷锋叔叔学习,传承雷锋精神。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雷锋精神有深刻的感悟,在有感情朗读童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聚焦“冒着蒙蒙的细雨”“泥泞路上的脚窝”“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等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并说说自己从这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什么。通过阅读,学生不仅感悟到了雷锋为了帮助别人付出的艰辛与劳苦,明白了哪里需要雷锋哪里就有雷锋的身影,还明白了隐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希望人间处处都有像雷锋这样的人存在,把爱洒向那些需要的人。这篇儿童诗中既有作者想要表达的表层含义,又有作者想要借此表达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咀嚼、品味,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文本中蕴含意义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关注文本中有独特意蕴的词句引导学生品味,可以让学生真正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

教材中选编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选文丰富,包含着诗歌、散文、小说、说理文等多种体裁。不同文体的文章蕴含的主题与表达方式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教师应依据文本特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味赏析,使学生感受到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蕴含的教学价值。

四、引导词句迁移,传承革命精神

革命年代英雄人物的精神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进。在和平年代,引导学生阅读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是传承和理解革命精神,与时俱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时代服务的重要途径。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具有比喻或者引申义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感悟、迁移运用,使学生感受到革命精神的时代性。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教师会抓住在危险来临时,白求恩在阵地上是如何坚持为伤员做手术的内容进行教学,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白求恩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学完课文以后,学生很容易会为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但是缺少现实的观照。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紧扣课文中的题目让学生思考:“阵地一般指的是什么地方?手术台一般指的又是什么地方?手术台与阵地有什么关系呢?课文为什么以《手术台就是阵地》为题目?”经过阅读思考学生明白了白求恩把抢救伤员、给伤员做手术看成与打仗一样重要,战士们坚守的是阵地,白求恩也像战士们坚守阵地一样坚守在手术台上,所以课文以《手术台就是阵地》作为题目。当学生明白“阵地”在题目中表示的含义以后,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称为“阵地”,有哪些人也像白求恩一样在坚守自己的“阵地”。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想到了保卫边疆的解放军战士、人民警察、医护人员、教师等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他们都在坚守自己的“阵地”,为我们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在教学中,教师从词语的本义入手进行延伸,拓宽了学生对词语理解的范畴,使学生与现实生活观照中折射出了新一代的白求恩精神。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以理解和传承革命精神为教学重任,让学生抓住文本中能感受革命精神、传承革命精神的词语探究思考,迁移运用,使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课文在教材中的教学定位,把握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指向,关注课文中有特别意义的词句,引领学生阅读、探究、思考、感悟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中蕴含的革命文化精神等。这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为培养新时代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词句题材革命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电视指南(2016年11期)2016-12-20 22:10:38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电视指南(2015年7期)2015-05-30 10:48:04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电视指南(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