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 模仿 创新
——中年级语用教学三步走

2022-12-31 10:20文|韩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段词语课文

文|韩 霜

近年来,语法研究越来越重视和句法相关的语义与语用的研究,认为语法研究主要包含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其中,在语用上主要研究说话的语境和句子的语调、语气等。这些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给小学语用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和基本思路,即学生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准确、合理、得当地进行语言表达,并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知识根据语境的特点需要进行规范、恰当的运用。

如何将第二学段的语用教学落到实处?笔者认为,教学时要坚持积累、模仿、创新三步走策略。

一、积累是语用的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第二学段语用教学的要旨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1.朗读、辨析后积累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学生积累、掌握的词语是丰富还是单一,直接会影响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蜜蜂》一课时,教师就明确指出要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建议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通过圈画、比较、对比朗读等多种方法进行体会并做好词语积累。如在开始学习法布尔放飞蜜蜂之后的所见所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圈出“好像”“大概”“推测”“可能”等这类词语,让学生体会法布尔在实验未被验证前充满困惑和疑虑的复杂心理。在教学实验结果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圈出“至少”“准确无误”“确确实实”等这类词语,让学生体会法布尔在实验被验证后的自我信服与释怀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比较前后两处用词的差异,通过反复多次的对比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做好词语积累,明确在写作时对于不太确定的内容就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这样的文章才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2.理解、品味后积累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布局谋篇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从看图写几句话到书写二三百字的习作,理解、品味、积累文章中的生动语言,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生动的语言,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三个方面来理解“富饶”一词,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写作思路。另外,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写景的文章要抓住景物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来写,这篇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海水的颜色美,海底的鱼多,海岛到处是鸟。如果不写这些而写其他,写景就不典型了,也就没有代表性了。

二、模仿是语用的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表达与交流”中明确提出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针对这一要求,此学段的语用模仿训练以留白的形式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一方面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另一方面又摆脱课本的限制,使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发挥能动作用,自由地进行语言表达。

1.依文而仿

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课文中的各种美词佳句成为了学生进行转换、迁移、模仿的典型范本。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认知与内心真实的感受,还能够有效落实语用训练的目标。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花钟》一课时,课文用不同的动词描写花的开放,语言表达生动丰富。第1自然段作者充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各种花都当作人来写,花会吹喇叭,会绽开笑脸,会做梦和苏醒,还会笑。如此的写法,能够让读者真切形象地体悟到花的形状及开放特点,而课后的第3题和第4题则体现了语言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在此基础上朗读、背诵第1自然段,课后布置学生完成第4题的仿写练习。仿写时,教师要特意提醒学生运用文中的一些词句,如“笑脸、醒来、怒放、苏醒、含笑”等,也可以调用自己在词语上的储备,写一写其他花开放时的姿态。学生既有了对课文范本的模仿,又能够深入地观察现实生活,从生活的小细节中去搜集和找寻素材,仿写出其他花开放时的美丽姿态。

2.依境而作

在第二学段进行语用训练时,教师通常要借助一些形象的语言情境来调动学生仿写的积极性,以此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使他们能自主地进行知识迁移,灵活地开展词句段的表达与写作。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的第2个问题,将生活情境想象与课文语句仿写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试着说一段话。◇车站的人可真多……◇我喜欢夏天的夜晚……”教师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两个句子,你想到了什么?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你会怎么说?”如从人的数量、动作等方面来说“车站的人可真多”,从最喜欢做的事情、听的声音、看的景色等方面来表达“我喜欢夏天的夜晚”。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给出开头的句子,围绕这个句子说一段话;或者让同伴给出开头的句子,自己围绕着这个句子说一段话。这样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仿写创作的热情,激励他们更多地参与生活实践,观察生活,也为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创新是语用的目标

语用训练中的模仿训练,虽然可以在课堂上直接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范本,但是语用教学的具体内容并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语言模仿中。语用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更加灵活、得当地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也就是说,语用教学中的训练需要不断突破模仿的限制,真正实现语言文字运用上的创新。

1.角度上创新

在第二学段的语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熟练掌握有关语用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不断地尝试语用创作,在创作过程中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词句的了解和认识。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陀螺》一课时,作者特意选取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玩陀螺为题材,叙述平凡的生活小事。写到最后,再次回味“我”童年时“极大的欢乐和由衷的自豪”,随后以“这真应了一句古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作为结束句,揭示出平凡的一件小事中包含的朴实道理,引发了广大读者强烈的共鸣与深思。在教学中,学生针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做了批注,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说说自己对文中这句话的理解,相机指导并小结。还可以借助课后练习第3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理解,顺势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到生活中去进行言语交际,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面对同样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将语用训练实现落地和创新。

2.内容上创新

语用训练不仅体现在词句上,还体现在篇章上。俗话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正确利用段落,探究重点段落对整篇文章结构的重要作用,是指导学生习作的良好方法。在四年级下册丰子恺的《白鹅》中有这样一句话:“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该自然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这一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中的意义和作用,还要以此篇文章为范本,指导学生进行谋篇布局的写作,让他们的习作在内容和结构上更加完整、自然。模仿课文的行文结构,融入自己的亲身体验,围绕习作中心选择材料,从模仿课文结构到进行内容的创新,这本身就是语用训练的提升之处。

语言是一种人类自身独有的传递信息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加以运用。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引导并帮助他们熟练地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研究、探寻、归纳语用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学生也只有踏踏实实地走好积累、模仿、创新这三步,才能走好语用学习之路。

猜你喜欢
学段词语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找词语
背课文的小偷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背课文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