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婷婷(甘肃:正宁县永正镇刘堡子小学)
基于新课改的发展背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形式与改变教学现状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小学数学教师应遵循人本理念,科学且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在数学的乐趣之中。实践证明,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也能引导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展开多元化思考与分析,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因此在教学中积极探究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升华。所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需要将生活化融入其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打造极具特色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会照本宣科地展开教学工作,并未融入生活化元素,而且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不相符合,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可以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教师需做好课前各项准备工作,结合学生生活阅历、生活经验、生活习惯等确定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表现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将问题与生活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改变问题的复杂性,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比如,在学习加减法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生活化问题情境:周六小红的妈妈购买了一件199元的衣服,她应该怎样付款呢?这个时候,有的学生会说小红的妈妈可以付200 元,销售人员找给她1 元。这一方式教学完全符合陶行知所提出的生活化教育理念,也能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生年龄小,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才能全神贯注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兴趣大小与主动性有很大的关联。数学教师要紧紧把握这一基本属性,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唤醒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让学生能够自觉且自发地学习。通过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之中去,带着十分的热情与自信心去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在学习除法内容的时候,部分学生认为除法难度较大,教师便可以选择创设趣味化问题情境的方式,通过多媒体播放以下视频:在动物园里有两只小猴子,它们在一棵香蕉树上发现了好多香蕉,仔细数,共有40 只香蕉。要想让两只小猴子获得同等数量的香蕉,应该怎样分呢?在提出这一问题之后,小学生的兴趣异常高涨,也能快速地回答。紧接着,教师加大教学难度,画面此时会呈现以下内容:有两只小兔子来到这里,两只小兔子也喜欢吃香蕉,那么如何分配香蕉才能保证四个动物都能得到相同数量的香蕉呢?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再一次进行思考。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喜欢听故事,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听故事的时候,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并且会跟随教师的节奏主动思考,主动分析。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以讲故事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带领下,对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同时,教师选择这一方法的时候,要多加考虑,统筹兼顾,要全面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准确地回答数学问题,有效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周长计算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现在森林里要召开一次运动会,有非常多的小动物要参加,但是小动物们的类型不同,自身的能力也有所差异,为提高运动会的可行性,保证其公平性,小动物们要求科学地设置赛场。能力强且跑步速度快的选手在方形跑道上跑步,而能力不足且跑步较慢的动物在圆形跑道上跑步。讲述这一故事之后,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两种跑道的周长准确计算,从而判断这种方式是否体现了公平公正。
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开放性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一题多解的能力。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开放性习题:周末,班主任带领全班40 位学生去河对岸玩,河边共有两条船,每条船每次只能坐6 个学生,请问需要往返多少次才可以将学生全部载到河的对岸?面对这种问题,学生之间会出现不同的想法,教师要积极收集学生的想法,并准确判断,或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答案。最后教师要给予相应的评判,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功体验。
每个人都有好胜心,小学生也不例外,大多数小学生渴望参与竞赛,并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为其创设竞赛式问题情境,改变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也能够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空间。在创设竞赛式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把握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需分析教材知识,依据教学目标创设竞赛式问题情境;另一方面,在创设竞赛式问题情境之后,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平均数的时候,便可以选择创设竞赛式问题情境的方法,将全班学生划分为两个小组,组与组之间开展踢毽子比赛。同时,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第1 个小组选派三个人踢毽子,1 分钟分别踢了35 下、37 下和39 下,第2小组的三个人分别踢了36 下、38 下、39 下,哪位学生可以快速计算出两组队伍踢毽子的平均数?这种竞赛的方式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发散思维,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提升竞争意识。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数学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是一个不断重组与改造的过程,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可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发展现状,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上进行改革与创新,获得适度发展。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让学生对基本的数学知识有所了解,而且还要让学生归纳与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新课改下提高学生主体性是目前的关键,更是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重中之重,教师要遵循人本理念,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变。同时,问题情境创设需面对全体学生,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分析数学概念的性质,总结数学规律,把握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同一发展目标下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有效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交流,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在情境创设中获得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是主要的产物,也是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关键所在。数学经验来自细节,学生个体不同,获得数学经验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在有效问题情境创设过程当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学习经验的四点内容。
第一,要提高学生认知思考的逻辑活动经验。问题情境创设期间,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对比、辨析,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联性,在综合归纳抽象之中加以证明与猜测、验证,获得经验。
第二,要提高学生感悟数学思考的策略经验。这一策略经验属于技巧性手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悟,积累学习经验。
第三,要提高学生“做数学”的操作经验,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尤其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通过辅助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提高实践操作水平。
第四,要增强学生数学伙伴学习的交往经验,选择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在质疑中求同存异与集思广益。
平等且友善是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载体,也是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为此,数学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氛围。第一,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思维发展现状打造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第二,教师要对学生加以观察,了解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思考与情感交融的同时,增强自信心;第三,情境创设过程当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于无形中激发学生的潜能。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是复杂且动态的学习过程,合理选择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每一位教师都要清楚地认识问题情境创设的现实意义,结合教材知识,按照学情合理选择问题情境,并不断丰富与创新,发挥问题情境创设的作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朝着良性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