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丁 _ 北京市育英学校
在“双减”背景下,面对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家长的教育焦虑,一线教师应该怎么做?教育教学工作又该如何开展?笔者认为,课堂提质增效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核心问题。
备课是教学流程的起点,也是教学流程的关键环节。
备课要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上课前,先要解读课程标准,把握整体教学方向。接着要深入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备课时,多读、深读教材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一课教材的内容至少需要读三遍,一读文本,了解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有什么特点等,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难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二读提示或简介,这些内容要么是阐明知识点,要么是引导思考的方式,要么是介绍重要方法,这都是学习的重要参考;三读习题或思考题,这些题目既是编者意图的核心体现,也是本课习得之后所要达成的目标,可以起到自下而上反观教学的作用。
备课要精准地分析学情。学情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情况、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个性及其发展状态;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内容、方式、时间、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等,这些方面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这样的课才是学生需要的。
备课要恰当选择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教材、教参等为备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但不可盲目、机械地使用。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对所教内容进行反复斟酌比对,甚至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度删减、整合,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提问后,进行思考、交流信息并相互启发,同时,教师从学生的回答和信息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备课的重要工作。好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能层层深入,击中知识的本质。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应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组织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欲望,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增质提效是“双减”工作的核心,要向课堂的每一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教师可以减少课堂上一对多的讲解式授课,变换学习模式,让每名学生都“在场”。如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课堂上组织组内学生自主学习(独立)与合作学习(群体互助),通过组间学生的相互竞争(竞赛、评比等),给每名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和创新能力的机会与平台,通过实施小组合作,“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利用(发动)学生”,达到发展学生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与人合作交流、有序竞争、展示自我,既打造高效高质的课堂,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同时,深度学习不仅是深在知识的难度上,它更强调的是教师组织课堂的形式,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和欲望,鼓励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深度学习。课堂上,学生实实在在用1分钟获得的发展与提升,可能是课后10分钟的补习也达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高效利用课堂,组织深度学习,向课堂要质量。
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抓手。教师要提高作业的“质”,减少作业的“量”,一来可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二来也可以真正缓解家长们的教育焦虑。
首先,教师要从作业总量上做到科学合理,可以考虑将课堂适当留白,精心安排练习反馈的环节,及时查漏补缺,相对减少课后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其次,教师要在作业形式上做到丰富多样,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个性化作业,参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分层作业,依据实际情况适时布置弹性作业,或尝试在某一特定日期安排“无作业日”或“零作业周末”等。最后,教师也要及时做好作业的批改、反馈和讲评,从作业中反观教学,发现共性问题,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布置与反馈是作业的“两面”,既要从量和形上做好作业的布置,也要从批改与反馈上做好作业的评价,最大程度地提高课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