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宏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之下,由于很多高校在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等各方面条件的差异,发展极不均衡,在具体的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当中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基于此,学生在“学”的过程当中,实践操作能力、学科素养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为改善这一现实情况,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课程设计实践全过程管理显得尤为关键。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实践管理是人才培养计划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的落实环节,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弊端。教学质量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碍,整体处于较低水平。通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课程的重难点内容,立足于大局观,全盘考虑,不断地对课程设计实践全过程管理计划进行优化、调整,使得实践活动顺利、高效开展,达到预期的实践目标,实现最终的教学任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术型计算机人才,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履行学校作为人才孵化基地的重要职责,满足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战场,是孵化人才的重要基点,本身肩负着一定的社会性使命和职责。通过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新时代背景下有文化、有素质、有道德、有技术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是高校热门专业之一,加强对课程设计实践全过程的管理,是遵循服从既定目标原则的主要表现。
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实践管理而言,会涉及诸多问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所以在管理的过程当中,首先应该确定实践的目标,在清晰的目标指引之下,明确实践内容,设计实践环节,优化管理指标,构建系统的实践管理体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制度进行管理,同时对各项管理指标的构成要素展开对比,遵循其系统性与可比性的原则。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实践全过程管理环节,构建全过程管理体系应该遵循可操作性和真实性的原则,能够使得实践活动顺畅顺利地推进,能够保证实践内容的真实和可靠,继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真实地反映出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真实情况。
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是全过程的管理是一项动态的过程,在具体的管理活动当中,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具体的管理情况不断地对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创新,了解实践教学的质量需求,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继而做到全过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工作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方法,优化教学管理的模式,不断地强化全过程管理的意识,要构建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积极地、热情地投入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实践全过程管理活动当中。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实现专业教学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其一,学校层面应该加强专题研讨会的开展,组织老师集体备课或者互派访问学者等形式,加强优秀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多样化的研讨模式,加强老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提升全过程管理的意识。其二,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派遣教育工作者到企业展开实地探究,丰富老师的实战经验,强化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断地推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其三,聘请该领域的专业网络技术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展开实践教学指导,参与教学管理全过程,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作为高校关键的课程之一,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于实践教学的设计需求,从多个方面着手,实现全过程管理。
其一,提前发布固定需求。老师可以加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材资料的探索和研究,整体把控教学内容,加强探究和分析,然后在本学期期末的时候就给学生发布相关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假期之间就下个学期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可以做相关的预习笔记,以供老师检验。又或者老师可以在本学期开始的阶段就给学生发布期末的固定学习需求。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能够实现课程设计实践管理过程延伸和拓展,将整个课程设计的周期拉长,让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碎片时间,开展预习学习等活动,同时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的学习工具,从而为之后的课程设计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其二,学生个性化定制需求。老师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发挥,鼓励有想法的学生结合相关的课程内容,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课程设计内容,而老师在这一过程当中主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充当指导者、引导者,对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重要性、关键性的建议,给予学生适当适度实时的点拨,带给学生智慧上的启发。对于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老师则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设计的实践任务当中。老师则综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的实践任务增添难度,可以加入代码量、算法、设计界面友好性等方面的内容,使得实践任务对于学生而言更具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上进心,让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学习潜力。
其三,对学生进行提前分组,到了高校学习阶段,学生本身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基础,但是由于学习背景和学习过程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化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该注重分层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在课程设计实践全过程管理当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选题情况,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为了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实现完美的配合和协助,主要可以将5~8个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并且小组当中设置组长的职位,起到统筹安排、组织活动、带领展开实践任务等方面的作用。然后老师可以组织小组会议,在这一会议过程当中,对小组的实践学习任务进行细化,明确各种要求以及要达到的实践效果。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展开实践学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这一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操性,因此,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管理过程当中,老师应该重视网络实训室的构建,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立足点,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快速地进入到情境当中,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借助相关的设备设施,展开集中实践,完成实践任务。而老师在这一过程当中,可以协同助教和小组长,加强彼此配合,定时定点地展开监督指导工作,整体把控学生课程设计的实践进度。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配合和协作,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不断的获得计算机新知,掌握计算机技能。同时,小组成员之间明确好自己的分工与合作任务,每日对于实践进度进行监管和记录,形成报告,及时提交。在这一系列过程当中,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开阔,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核心素养自然而然能够获得质的飞跃和发展。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而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特殊性,传统的评价模式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应该展开科学考核,建立健全评价机制,结合学生每日工作记录,对学生的实践参与度、贡献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同时学生最终的成绩应该由实践成绩、理论成绩以及团队分和个人分组成。通过综合考量,进而实现对学生展开科学、全面、合理的评价。
总而言之,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渗透到生活、生产、学习各个领域,而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实践全过程的管理,主要从多个方面实现对学生计算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本身所具备的能力能够与该行业发展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相匹配,打开高校教育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