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晓燕,邱 丰,贾红杰,谷晓鹏
(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加强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提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所在。当今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端技术的不断应用,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高端制造、高科技研究需要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大国竞争更需要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队伍做的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及专业能力的全面提高,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高校教师应当改变过往只局限于专业知识讲授的模式,深入明确教育的真谛,抓准育人要素,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的讲授之中,做到相互融合,共同促进[2]。
针对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思政教育与专业课讲授交互融合的教学要求,我们对《材料成型原理及工艺》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升级,调整了课程内容及侧重点,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元素。主要体现在弱化了液态成形原理及工艺模块中凝固原理和传统砂型铸造工艺部分、焊接原理及工艺模块中焊条电弧焊熔渣的化学冶金部分等相对陈旧的内容,从科学思维培养、科学伦理导读、工程伦理宣贯、大国工匠打造这四个基本内容出发,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特点,结合学生学习、成长情况,围绕理想信念、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三方面开发思政教育内容,用实景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对本专业的学习。
(1)通过对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内容[3]的解读,向学生宣讲未来几年国家战略将要启动并实现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四大领域进行攻关突破。重点要突出新材料是其他三个领域的基础,是制造业的基石,先进材料成型(铸造、锻压、焊接)技术是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手段。从而起到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对未来整个行业及学生个人发展的信心。
(2)在讲授焊接技术发展及应用时,引入2003年12月《我国制造业焊接生产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到的内容[4]。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在焊接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不乏:世界最大、最重的不锈钢焊接转轮已经应用于三峡水电站;世界跨度最大的全焊钢结构拱桥已经在上海建成并取名为“上海卢浦大桥”;全焊接的铝合金结构的燃料箱已经应用于“神舟”号载人飞船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这些已成为“世界奇迹”的代表性产品,充分体现了中国焊接技术水平已经可与世界强国同台竞技。其次,将中国《超级工程》中的《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等五大工程作为案例,向学生展示焊接技术在国家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所发挥的突出作用。并将被誉为“世界造船界皇冠上的明珠”的LNG船的制造作为重点案例向学生展示焊接技术在造船界的最高技术标准和最高质量水平,要让学生熟知建造LNG船的难度堪比建造航母,更能突出我国是为数不多的掌握低温钢焊接关键技术的国家,焊接技术是有用武之地,并可成就大事的应用技术。最后围绕“先进的材料成型技术原理及工艺”和“先进材料成型技术的应用”两个授课内容,并基于北工业特色,从轨道客车关键结构成型到船舶制造、再到航空航天等领域,引入应用实例讲解,使学生了解材料成型的应用领域,认清激光焊技术、先进弧焊技术、电子束焊接技术、特种搅拌摩擦焊技术、水下焊接技术等新工艺与设备都将成为支撑工业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着重强点深入钻研讲先进材料成型技术对支撑强国建设战略落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过这些知识介绍,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在各个方面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激发其爱国热情和对专业发展的信心,增强其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让学生从国家建设实际以及专业技术应用实际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同时将爱国、敬业、专注、探索的精神食粮供给学生,强化学生们爱国热情,坚定学有所成、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
(1)列举央视《大国工匠》节目中诸多奋战在国家建设一线的劳模案例,特别强调的是大国工匠中多数为料加工技术工人或工程师。比如为中国高铁制造做出贡献的“一枪三焊”的工人技师万军;世界级的核反应堆输送管道焊工,精雕国际标准的铸造大师毛正石;指挥钢铁合奏、打造出核电站发电关键设备-715吨常规岛低压转子的锻造工刘伯明等。他们用自己的技术和本领谱写了华丽的人生,解决了世界高端技术在实际应用上的难题,填补了多项世界空白,高薪聘请、出国移民等世界各地的诱惑都没有打动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建设得奋斗的决心。
(2)在讲授“铸造及焊接热裂纹防止措施”时,引入“工匠精神”等时代元素,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培养自己创新能力,大力推动学生积极沉淀专利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经验,助力学生成长为国家建设的高品质专业人才。将“材料加工工艺与结构件强度、塑性、任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思政育人与专业知识讲授的结合点,通过对“强度提高与塑性、韧性降低”之间的矛盾分析,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处理问题,得出强度和韧性不可兼得这一基本结论,从让学生更加清楚材料性能变化的本质及事物的矛盾是统一的。然后再通过讲解材料成型新工艺有望获得强度高,且韧性大的结构件,进而指出,当代大学生要在深化理论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探索、实践,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加强对于新鲜事物及新技术的学习兴趣。
(1)引入“铸造、锻压、焊接”工程事故案例,强化责任担当。例如将“綦江县彩虹桥发生整体垮塌事件”,作为焊接结构失效的工程案例,导致事件发生的主要问题是焊接质量,对接焊缝出现了不应该有的气孔、裂纹、未熔合、未焊透、夹渣等严重缺陷,质量根本没达到施工及验收标准,重要原因之一是操作者责任心不强、现场管理混乱、相关质检部门监管不到位;列举“辽宁省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钢水包倾覆事件”工程案例,重点突出操作者安全责任意识淡薄,管理混乱是造成事件的主要原因。帮助学生树立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劳动保护意识,将关爱生命、安全可靠铭记于心。
(2)通过“焊接热源特点、焊接热输入与结构成形质量及生产成本的关系”及“保证成形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热输入和能源消耗”的讲解,强调绿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发学生对低碳、节能、低消耗、低成本、少污染及再回收利用等做出思考,让学生增强对能源节约的意识以及强化环境保护责任意识。让学生牢固树立关爱生命、安全为主的工程伦理准则。让学生清晰作为一名国家建设者,工业建设的工程师必备的不单单是专业技术素养,更需要有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要担负起对社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历史责任。
通过恰到好处的选择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融合,来不断推进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的教学目标达成。
本门课程将思政内容巧妙的、实际的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现了思政内容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也使思政教学真正融入工科人才教学培养,秉承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原则,坚持将“思政之魂”融入“课程之本”,相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风气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