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琪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一直以来高校都是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教育的初衷也是为了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在2016年全国思政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2017年5月“课程思政”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国家战略部署,被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在全国部署推广课程思政。
目前,许多高校已在积极开展思政理论课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有机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依赖在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这类课程往往因为教育教学观念落后,讲解内容抽象空洞、脱离生活实际等,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学无所获。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也主要重视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操作,而没有过多的结合相应的人文、素养、德育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因此长久以来,高校教育陷入了专业技能传授和思政德育工作之间“两张皮”难题。如何突破这一难题,将两者进行有机整合,也就成了现在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亟待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所谓“课程思政”指的是通过挖掘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德育元素和德育内涵,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部课程,实现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要开展课程思政就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将教学从单一的专业知识维度,拓展到人文、素养、德育等多维度,在专业为课程中实现对思政教育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
《针灸推拿》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和核心课,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临床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学习经络腧穴基本知识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医针灸推拿治疗的知识与技能,在今后临床工作中能独立完成常用穴位的定位选取和常用的针灸推拿手法与技术,以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和保健需要,能胜任针灸推拿及康复科患者的传统针灸推拿治疗工作。因此,该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性实用性课程。
专业课要开展课程思政就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本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坚持立德树人,要想真正润物无声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还必须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现状进行一定的调查和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如《针灸推拿》课程,是一门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科,许多学生只感兴趣如何针刺、拔罐、刮痧等基本操作要领,而容易忽视对施术对象的人文关怀和所操作穴位的精益求精的判断以及对操作步骤严谨的工作态度。只有从学生现存的这些现实问题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相应的思政教育,加强专业知识和临床案例的有机结合,才能潜移默化地发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提高专业教育教学的成效。
因此,在遵循课程专业教育要求的基础上,《针灸推拿》课程教学目标除了掌握基本的经络腧穴和针推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及操作实践外,还要进一步融合德育元素,最终将《针灸推拿》课程的德育目标定位为:通过对针灸推拿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展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养成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工匠精神;树立学生“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尊重、关爱患者的良好医德,提升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针灸推拿》课程隶属于中医学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发展历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从有文字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一直代代传承发扬到当下,可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医学发展史,尤其是对传统针刺刺具的演变史“砭石—砭针—骨刺—金属针—银针—激光针”等的介绍,让学生通过学习该演变史去感悟传统中医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其家国情怀。
古人云:“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医学生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高尚医德和正确的价值观。本课程属于中医学范畴,涉及大量历代名医的医案和名人传记,在当代中医学子医德医风的培养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思政教育作用。因此,如何将“课程思政”引入《针灸推拿》的教学就是要深入挖掘寻找可以将医德融入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比如介绍三国时期的名医董奉行医过程中“为人治病,不取钱物”,而令病愈的患者“栽杏五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遂有“杏林”指代医界这一典故由来,后世亦用“杏林春暖”比喻医生德艺双馨。又譬如让学生诵读唐代名医孙思邈所写的《大医精诚》,其可谓是中国的医学生誓言。它强调了两个有关医德的问题: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通过对这些名人典故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高尚医德。
医学生培养除了重视医德之外,还要强调医术的培养。医术的好坏除了天资和勤奋,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思政元素载体的挖掘中,可以列举明代医家杨继洲用毕生心血写就中国医学史上的针灸巨著《针灸大成》,其载录31例针灸医案,谆谆教诲,告诫后人为医者要敬畏生命,要反复练习,谨慎操作。为了避免医疗事故出现,他创立并提倡医学动物实验,在操作“睛中”穴针刺时,要求“凡学针人眼者,先试针内障羊眼,能针内障羊眼复明,方针人眼,不可造次。”四百年前的杨继洲在明代就有如此科认真的医学态度和如此严谨的工作作风,这对当代医学生医德医技的塑造具有积极意义。
因为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难免有些在家娇生惯养,缺乏劳动;而社会大环境也相对浮躁,为了追求所谓个性,难免有些学生存在特立独行,行为怪异。因此,每次实操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操作前准备工作和结束后整理器物等环节,让学生按操作规范来准备整理用物,既能规范操作流程,又能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加强劳动锻炼。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加强育人意识培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专业课教师对自身以及学科育人职责的认识,强化其内在价值认同,自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为了更好挖掘寻找可结合的思政元素,教师需要大量阅读,搜集整合古代名医生平传记、学术思想、名医医案中相关内容,做到旁征博引。也可以采用学生们感兴趣的影视文学作品以及社会热点事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形成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
(3)随着科技进步,学生学习的渠道和载体更为丰富多样,在《针灸推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载体,广泛利用各种教学平台和信息化技术,努力将教学过程与学生普遍使用的微信、抖音等网络新兴媒介有效结合在一起,不仅在时间上实现了从课内向课前和课后的延伸,还在空间上实现了从课堂学习向校外实践平台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