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与科研有效联动的路径研究

2022-12-31 09:22邓云强于华帅李树鑫段诗云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5期
关键词:科教共青团育人

邓云强*,于华帅,李树鑫,段诗云,王 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58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青团要肩负起党赋予的光荣职责,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高校共青团是高校培养人、塑造人的前沿阵地,是高校发挥立德树人使命的关键节点,要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在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体系中,高校科研资源、科研优势始终是高校共青团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资源、重要平台,更是共青团工作彰显优势,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紧密连接的重要途径,在当今高校科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与科研有效联动值得格外关注。借助科研资源、科研力量,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对于高校共青团推动思想引领、实践育人、科创育人,培养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与科研的有效联动路径进行研究。

1 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与科研互动现状

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总体重视并开展了科教融合工作,科教融合已成为众多高校内涵提升的重要推手,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1]。目前关于科教融合的研究主要聚集某一专业或课程综合素养提升的科教融合研究、基于教学模式变革的科教融合研究、基于科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举措、科教融合重要性及存在问题、科教融合的培养举措等方面[2],但是在科教融合背景下考虑学生工作、特别是共青团工作与科研联动的研究几乎空白。

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共青团利用科研资源、科研优势开展工作的主动意识较强,能够利用校内外科研力量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实践教育、科技创新等工作,但是仅仅停留在互动的层面,由于缺乏系统性的体质、措施不能产生较好的联动效果,科研优势转换为育人优势的力量不足、作用受限。具体表现如下。

1.1 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与科研活动联动的有效性不足

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核心内容,目前高校共青团能够引领团员青年,但是也能够发现,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引领未能将科研活动从思想引领的角度深入引入到工作中,开展科研宣讲、科研讲座等停留在专业领域层面,不能利用科研资源起到较好的思想引领教育。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授课时仅单纯地教授专业知识,落实思政课堂效果不理想,这也侧面反映了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与科研活动联动的有效性不足[3]。

1.2 高校共青团双创育人理念与科研指导统筹不到位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多个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促进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了较大的引领效应,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例如科创比赛科研支持弱化,科创比赛学生单打独斗等等,因此急需革新目前共青团与科研教学联系不密切的双创育人模式,构建基于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加强高校共青团和科研教学联系。

1.3 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思路与科研教学融合有待提升

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高校共青团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科研教学结合、锻炼能力提升专业水平的最好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目前社会实践与科研与人结合较差,大部分专业教师自身没有社会实践经历,缺乏相关了解,不够重视,缺乏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亟待提高。这些问题也给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开展造成了隐形的壁垒,形成了较大的阻力。

2 科教融合背景下共青团工作与科研有效联动的路径

2.1 科研与思想引领联动,培养兼具家国视野、专业情怀、奉献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科教融合背景下促进共青团工作与科研有效联动,要注重“大平台”和“广视角”,将科教资源“引进来”。部分高校实施科教融合战略,与院所、高校等组建科研大团队、开展科研大合作,相关科研专家和老师承担国家战略项目,他们极强的创新意识、家国情怀、担当精神,是育人的重要力量,是高校思政队伍的有益补充。基于此,应将相关专家学者“请进来”,纳入大思政队伍,列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教师。如利用团课平台,学院邀请院士等学院合作专家等共同参与,打造突出“国家战略、家国情怀、青春使命”的思政金课,通过院士寄语新生,院长讲授专题讲座,深化学生对国家战略的认识,强化青春使命感。

科教融合背景下促进共青团工作与科研有效联动,要转移课堂,引领学生“走出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转移课堂,将实践育人质量提升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整体规划,提供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科研第一线学习的机会。挖掘全方位育人资源,向外搭建育人平台,强化育人实效,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与科研中打开思路和渠道,不要囿于书本。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将思想引领教育搬到山东瑞智飞控科技公司、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等“科研生产第一线”,帮助新生对所学专业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了解相关领域的先进成果和产业应用,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使专业知识“看得见”“学得懂”“用得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专业情怀,

加强思想引领,打造有特色、高质量的“科研育人品牌”。聚焦学院发展方向及专业特色,根据专业需求打造。运用品牌建设汇集资源课程,拓宽科研平台,增强学生认识广度,在科研实践、精品资源共享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担当情怀,加强思想引领作用。可以创办兼具学院特色的科研学术论坛,邀请院系内外专家学者等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科研体会和成长收获,打造学生成长发展平台

建设“网上共青团”,注入科研元素,传播青春正能量。创建团属媒体公众号,以优质的内容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信息发达的特点。例如建立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学科前沿知识、高端论坛讲座、国内外会议通知等,并通过“高校巡礼”“求职考研”等模块为学生日常学习、考研就业等提供一站式服务,提供行业的发展动态、学科基础、就业信息等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

2.2 科研与双创育人联动,培养敢闯会创、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社会所需人才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共青团人才培养途径之一,也是高校共青团发挥专业人才培养作用的重要支撑,其核心在于将院系所的科研资源、科研优势转化为科创人才培养优势,实现科研与双创育人联动。一是推动全员育人,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环境优势带动作用,浓厚大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的氛围。二是推动全过程指导,发挥高等院校科研人才供给优势,搭建科研力量深度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三是推动全方位融合,发挥共青团和科研力量协同育人优势,以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学生。

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推进科研与双创育人联动,探索建立科教融合背景下面向海洋信息特色的大学生科创品牌建设,将大学生科技文化品牌建设作为学院共青团积极融入学校、学院发展大局,培育海洋信息类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学院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依托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国家级赛事,“海空杯”等学院主办的特色赛事,海洋科技文化大讲堂等文化交流,走进海洋等实习实践活动,大力建设海洋科技文化节,初步建成了科教融合背景下面向海洋信息特色的大学生科技文化品牌。围绕一个中心,借助两个优势,建好三个平台,聚集四个定位,呈现学院海洋科技文化分享、交流、创新、赋能的盛宴。具体实施层面,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海洋文化科技节,其中,“海空杯”首届大学生海洋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来自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近千名学生参赛;“探索海洋之谜”首届海洋文化科普知识竞赛,成功举办展览活动、电影纪录片展播等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组建了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经验丰富的学生工作队伍,目前已成功举办多场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具备完善的赛事组织体系和相关工作经验。通过科技创新竞赛平台,以赛事促成长效果明显,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三大赛”成绩持续突破。通过“人文海韵”文化畅享平台,学院海洋文化建设持续加强,学生海洋情怀、家国视野提升,文化育人氛围浓厚。通过科研与双创育人联动,有效培养敢闯会创、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社会所需人才。

2.3 科研与实践育人联动,培养扎根祖国大地、服务社会基层的一线人才

推动科研与实践育人联动,要在“三全育人”视角下,以一个育人理念为核心,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依托科研优势,通过构建“一二三二”实践育人工作体系,为科教融合背景下的科研与实践育人联动赋能,培养扎根祖国大地、服务社会基层的社会一线人才。

树立以“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为中心的实践育人理念,打通科研与实践育人全过程,打破理论知识、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的交叉壁垒,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中发现问题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分析问题并倒逼理论知识的完善,进而将创新灵感凝练为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以达到科研与实践育人联动,反哺教育教学的效果。

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并行机制运用于高校人才培养,立足科教融合战略大背景,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立人才价值塑造、个人能力培养两个主要育人目标,致力于解决科教分离、学生局限于课堂,所学知识难以有效转化运用的困局,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对实践育人的赋能作用,充分锻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能力。人才价值塑造: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对接社会需求,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个人能力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导师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立足专业视角,在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并行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专业综合能力。

构建三方育人合力,以高校共青团与地方建设创新平台、社会实践基地为核心,以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模式为资源保障,结合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师的督导、管理职能,为团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人力、资源、指导等充足的资源保障。

坚持实践育人的OBE结果导向,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一手数据和社会需求,依托共青团科研资源优势,围绕两项实践收获:一个项目选题,一项实践成果,鼓励在社会实践期间,团队根据调研所获得真实数据,发现的实际问题,探索的解决方案撰写调研报告;调研结束,总结调研经验、路演展示调研成果,从实际调研结果出发,用专业知识继续完善项目成果,促使项目落地,形成科研立项。随后可从理论和实践入手,螺旋式完善项目,通过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寻找和同类项目的差距和方向,再次迭代优化项目,形成科研论文或专利成果。

3 结语

高校共青团是高校塑造人的主阵地,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这需要高校共青团工作与高校科研、教学等工作联动发展、协同育人。本文基于科教融合这一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对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与科研互动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探索将科研优势转化为高校共青团的育人优势,从思想引领、双创育人、实践育人的角度探索建立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与科研“三联动、三培养”的实现路径,科研与思想引领联动,培养兼具家国视野、专业情怀、奉献精神的新时代人才,科研与双创育人联动,培养敢闯会创、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社会所需人才,科研与实践育人联动,培养扎根祖国大地、服务社会基层的一线人才,有效实现了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与科研的联动协同育人。

猜你喜欢
科教共青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科教导刊》征稿函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