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视角下职业院校学生学风建设路径初探

2022-12-31 09:22方季颀黄选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5期
关键词:学风竞赛职业院校

徐 超,方季颀,黄选伟

(1.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2.江西九江科技中等专业学校,江西 九江 332000)

当前职业院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学校办学质量正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毫无疑问,学风建设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其中学科竞赛既是推动学校学风建设,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举措,也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之一[1]。因此探索如何构建学科竞赛路径,对改善当前职业院校学风建设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1 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利好政策密集出台,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新春天”。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本科高校学生相比,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准确分析和总结高职工科学生学风建设的现状,有助于制定更为科学化、合理的实施路径。

(1)学习目标模糊化,学生不想学。由于部分学生对专业填报重视程度不够,或缺乏家长、教师的指导,志愿填报较为随意,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既不清楚也不感兴趣,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还不够,错误的将通过课程考试、获取毕业证作为学习的终结目标,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缺少思考,学习积极性较差[2]。

(2)学习内容抽象化,学生不会学。大学课程理论偏多,原理性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际上被教师“主宰”,学生往往被动接收,师生互通交流欠缺,学生对感兴趣的课就多学点、不感兴趣的课程就少学甚至不学。同时配套的实践课程较少,使得理解有难度,难而生畏,抄作业、突击复习问题客观存在,助长了大学生“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不良学风形成。

(3)学习能力一般化,学生不爱学。职业院校往往属于高考录取的最后一批次,学生成绩往往低于本科高校,生源质量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加上高中紧张的学习状态逐渐被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替代。随着手机、电脑等通信设备使用以及疫情防控大环境下,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一定程度依赖线上,但很多大学生使用手机和网络的目的在于社交、娱乐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

2 实施路径

针对存在问题,拟定“以赛带管、以赛促学、以赛育人”的学风建设工作计划[3],试图探索一条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值得借鉴的班级学风建设新路径。

(1)合理分配人员,让学习情境“动”起来。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重组,是形成“以赛带管、以赛促学、以赛育人”学风建设新模式的前提。合理分组又依赖于对每位学生充分了解。一是要通过班委会及时收集班级当前学风中的突出问题;二是采取召开寝室长会全面了解每位学生课后的学习状态;三是利用每周班主任例会,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个人偏好、专业特长。通过对多渠道收集的调研数据进行汇总、筛选、分析,完成对每位学生精准画像,为班级学风建设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打下坚实基础[4]。

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由班委或寝室长担任组长。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可通过组长向各组布置与专业相关的实践项目,并适时利用晚自习或者第二课堂等时间,进一步增加师生在学术上的沟通机会。此模式不仅能打破仅以寝室为单位学习的弊端,促进学生间的深度交流,提高对专业热情,也无形中培养学生自学、自省、自律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做到高质量衔接,助推班级学风建设的向上向好发展。

(2)以项目为载体,让学习氛围“浓”起来。拟定合理竞赛项目,是形成“以赛带管、以赛促学、以赛育人”学风建设新模式的关键。项目实践过程中,要尽可能考虑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结合学生接受程度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详细安排实施计划。尤其在对综合能力强,专业水平突出,未来有潜力代表学校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培养上,更要在内容选择上做到教育引导精细化,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

具体实施中,还将每组表现突出的学生再次“重组”和“绑定”,组成一或两支参赛团队重点打磨,定期邀请优秀学长对实施项目一对一指导,交流心得,择优推荐参加每年学校组织的“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科技发明制作竞赛”“互联网+”等学科竞赛,更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不定期聘请学校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专家或拥有多年项目研发经验的教授授课,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更快成长;对在专业领域已具备突出能力的学生,还将推荐给对应专业的优秀教师继续“深造”,点对点培养,丰富学习方式,弥补传统大班授课的不足,促进形成“正学风,人人有责;学风正,全员受益”的优良学风。

(3)做好统筹规划,让学习成效“连”起来。提升学习效果,是形成“以赛带管、以赛促学、以赛育人”学风建设新模式的目标。在充分考虑每位学生个人规划基础上,做好统筹安排,如对希望能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的学生,在项目内容、完成要求的设计上将更有针对性,更强调过程考核,做到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两不误、两促进、两融合”;对有意专升本或计划报考公务员的学生,在时间安排上将较为弹性,更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从项目实践向学习能力全面提高的有效转化,最终实现学风管理的全覆盖。

3 思考与打算

(1)多维度融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当代追求卓越的重要精神之一,职业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要重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对“极致”的追求,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理解普遍不深入,工匠精神融入学生专业教育的办法不多。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作用,通过搭建文化教育、课程教育、实践教育三个维度,构建融入工匠精神的学风建设体系和机制,促进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持续提升学风建设水平。

(2)跨学科协同创新培养。随着我国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深入,新兴工科和学科交融日益突显,尤其对偏向操作技能的职业教育而言,实现学科交融、跨界培养的协同培养机制,将对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巨大作用。坚持将以赛促创作为提升学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学生培养计划,主动打破专业壁垒,积极探索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科技创新平台,最大程度实现学科交叉和零距离的专业融合,形成优质资源共享,营造多样化的学习生态。

(3)探索“双主体”培养模式。当前部分教师仍局限于“师教生学”的旧观念,“授课者”角色转变成与学生“共同成长者”的意识还不够,往往仅将角色定义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外指导”。要积极建立教师+学生的“双主体”培养模式,充分将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天生的敏锐度和创新思维,与教师在核心技术突破中的举足轻重作用相结合,平等交流、共同创造,逐步打破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枪匹马”的固有思维,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做法,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其内在动力,真正实现把提升学风建设从“纸面”走向“地面”。

猜你喜欢
学风竞赛职业院校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看竞赛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