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杨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0060)
从供给侧改革视野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难题主要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未能形成良性健康的协调机制,大学生群体在就业创业能力方面有所欠缺,难以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该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完善能力培养机制并提升能力培养力度,同时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并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以此确保大学生具备相应的就业创业能力,从而促进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大学生群体人才供给的平衡发展。
现阶段,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高校培养的人才供给数量也由早期的供不应求逐渐转向于供需平衡和供过于求,这也就导致大学生就业创业越加困难。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为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政府部门、高校本身以及社会企业都会在毕业季举办多场招聘会,以此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概率[1]。从供给侧改革视野看,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数量明显过剩,并且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只有通过高校本身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能够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且具备就业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困难。
为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层面不断推出相关措施办法,积极改善营商环境,鼓励并支持大众创业。大学生想要进行创业发展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社会经验以及心理素质,若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就业创业能力,创业活动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结果。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具备相应的就业创业能力,从而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业活动。另外,大学生在理论知识储备方面较好,但实践能力较差、社会经验不足、岗位适应能力较弱等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因此,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以此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从而推动大众创业战略得以有效落实。
教育与经济环境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不同的经济环境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作用。经济环境变化将直接影响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应将经济环境变化因素纳入影响人才培养方向的考虑范围,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避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存在差距,导致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困难被进一步增加[2]。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人才培养应全面提高人才供给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逐步构建基于就业创业能力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更好地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供给侧改革使得企业更加注重生产工作效率,基本工作能力是保证生产工作效率稳步提升的重要基础,因此,此项能力也就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必备的能力之一。一方面,大学生应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熟练掌握,若遇到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例如机械专业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绘图能力和物理及数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此确保大学生本身具备相应的基本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若遇到与所学专业并不相关的工作,如行政、文职等类型工作,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应对办公软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企业更为看重员工的工作态度。因此,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基本的社会能力,促使自身能够在企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和体现价值。一方面,企业工作要求更加严格,对大学生时间规划能力、执行报告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大学生需要按照相应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确保自身工作能够符合企业管理的相关规范要求[3]。另一方面,多数企业工作都需要员工具备较好的耐心,而大学生往往在耐心方面有所欠缺,需要其积极转变自身工作态度并快速融入工作环境,同时能够利用自身能力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从而促使大学生实现稳定长远的工作发展。
思想道德素养是企业招聘员工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支撑。在经历高等素质教育之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应处于较高水平,对其自身发展有着极其关键的影响作用。一方面,大学生需要树立纪律意识,任何企业单位都会有相应管理制度,大学生工作中不仅要遵守企业单位的规章制度,也要秉承着一定的底线原则;另一方面,应对企业单位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企业单位负责,对自身的工作发展负责。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能够反映出大学生对这项工作的热爱程度,有助于大学生实现更好的工作发展和人生规划。
为积极应对供给侧改革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应加快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同时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力度,从高校本身出发,制定各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以此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首先,可在校内开设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鼓励并支持大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课程内容可包含就业指导、创业管理、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等,借助课堂的形式加深大学生对就业创业能力的认知和了解,促进大学生对自身具备能力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4]。其次,提升高校教师就业创业教育能力。师资水平将直接影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因此,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工作,选拔一批具备一定教学能力和就业创业经验的教师,以此提升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最后,从大学生本身所学专业出发,严格管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促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形成全面且系统的正确认知,以此提高大学生在专业及就业创业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为提升人才供给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应积极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努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增加大学生实践操作机会,以此培养并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各项能力。结合高校开设专业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作为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目标。同时,可加强就业创业项目开发,鼓励并支持大学生与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共同开发就业创业项目,企业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大学生也能够在就业创业项目中提升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5]。另外,可邀请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负责人进校园举办讲座,用企业家的亲身经历激励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水平,有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所以,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探索更多的渠道和方式,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能够得到全面且有效地提高和发展。
综上所述,供给侧改革使高校人才培养发生了转变,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同时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大学生发展提供更多渠道。因此,高校应抓住供给侧改革的良好契机,建立以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导向的教育体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其实现更好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