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生学科竞赛为依托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12-31 09:22韩秀峰郭春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5期
关键词:山东大学威海竞赛

韩秀峰,王 丽,郭春生

(山东大学(威海)教务处,山东 威海 264209)

1 当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创业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采取了不少方法和手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课程数量不足,教师教学能力低下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1]。

(1)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素质培养相互割裂,专业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融合度有待提升。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部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知识传授之间相互分离。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向多层次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在课堂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以便为学生将来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数量不够,层次不高,短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教育教师。很多高校将创新教育片面地认为是技能的培训,经常用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学术报告、课外讲座来代替,没有真正将创新教育融入整个本科教育体系中。另外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博士毕业后直接在大学任教,没有亲身接受过一线工作的实际锻炼,本身就缺乏创新创业方面的经验,上起课来只能是“纸上谈兵”,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2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健全课程培养体系

大学生学科竞赛既考查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熟练应用能力。这当中大学课堂所学的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是学科竞赛的基础,要健全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科竞赛中的基础作用。山东大学(威海)以各学院竞赛指导教师团队为依托,根据各类学科竞赛的门类与特点,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有针对性的改革与竞赛相关的专业课程,积极开设创新教育类通识课程,健全了各类学科竞赛的相关课程体系。如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指导教师团队针对其参加的物理类学科竞赛特点,从大一新生就开始对其进行实践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注重专业课程和科技创新活动的融合。对《等离子体物理概论》《空间物理学导论》等专业课程进行了改造,添加原子核物理方向的有关内容;增加《创新物理实验》《流体力学》《天体测量学基础》等课程的实验和实践学时,通过课赛结合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2021年学院本科学生在各类学科类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项81项,其中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快速融冰的理论及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一等奖,《钙钛矿材料能带调控机理的研究》项目获国家二等奖。

2.2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学科竞赛创办的核心价值是“创新精神”。通过组织参加学科竞赛,激发大学生从知识体系中寻找创新点的兴趣,在竞赛中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培养锻炼心理素质和创新创业意识。山东大学(威海)为引导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活动,先后出台了《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创新学分认定细则》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标准》等多个制度规定。如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团队根据获奖等级可以认定相应的创新学分。在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国家部委主办的国家级重大赛事,获国家二等奖以上的享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同时按照获奖等级给予每队1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奖励,并可参加学校创新创业奖学金的评选。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给予计算工作量及教研业绩,并有资格参与校区优秀学科竞赛指导教师评选。在学校政策的激励引导下,学生和教师参与学科竞赛蔚然成风,2021年山东大学(威海)在各类全国比赛中获奖189项,在山东省及赛区级比赛中获奖685项,学科竞赛获奖数量和质量再创新高。

2.3 以技能训练为手段,强化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学科竞赛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相结合的纽带。竞赛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团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设定题目。这要求参赛选手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拥有熟练运用技术手段的能力。思维量大且要求快速判断,灵活性强,熟练程度高。促使参赛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技术训练提高自身水平,以达到巩固知识、创造性解决难题的目的[2]。因此,加强技能训练是学科竞赛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山东大学(威海)重点投资新建了创新实验室、金工实训中心、同声传译实验室、数字营销虚拟仿真实验室、广播电视演播实验室、模拟法庭实验室等12个实验室,校内实验室总数达58个,总面积达2.3万余平方米。2021年又专门投资1700余万元对海洋类实验室进行了更新改造。目前各学院已相继建立了包括基础平台实验、课程群系统综合实验和创新研究型实验的实践教学体系,2021年全校共有近3000名本科学生参与了创新创业项目训练,610多个项目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

2.4 以学科交叉为导向,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综合类学科竞赛由于涉及多个学科,一般要求以项目的形式,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或学校组队参加比赛。如“互联网+”、“挑战杯”、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都属于这类赛事。为鼓励不同专业学生组队参赛,达到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山东大学(威海)鼓励竞赛指导教师团队跨专业组建,对参赛学生进行多层次多学科训练。如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建设完善了金字塔形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的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到专业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再到包括Java、C++、Oracle、软件测试、.Net、安卓、UG、嵌入式、高性能计算、VR、LINUX、HTML5、网络安全、5G通信技术等专业实训,最后到科研立项和学科竞赛。整个实践体系包含了材料、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通信等多个专业。2021年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获“互联网+”全国银奖1项;“挑战杯”全国三等奖2项;“节能减排”国家奖8项;ICPC亚洲区域赛金奖2项;智能汽车竞赛国家奖12项,总成绩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2.5 以竞赛成果为依托,做好创新创业项目的转化

大学生学科竞赛为大学生打开了一个通向创业之路的大门。学生是学科竞赛成果的直接创造者,掌握项目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将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无可比拟的优势。山东大学(威海)先后出台了《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创新创业基金使用及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规定,促进竞赛获奖项目的转化。如创建了“青春创业孵化园”,通过场地支持、政策引导、创业培训等方式支持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同时引入威海火炬软件企业孵化器对园区团队进行管理服务,多措并举为大学生创业解除“后顾之忧”,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零门槛创业。依托孵化园这一平台,学校初步构建起“创业教学(理论教育)—创业训练(学科竞赛)—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三级模式。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模式为学校培养杰出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机制保障,目前以《萝卜兼职》《ài歌—AI原创音乐社区开创者》《酷凌散热—5G时代芯片集成热控革新者》《中国芯”散热》等一大批从学科竞赛中涌现出的优秀成果已“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山东大学威海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威海达明新材料科技有限
我看竞赛
Paresse constructive
新发现
La nouvelle vision du succès de la carrière charitable
威海五百年“云光都”
忆威海南大桥敌穴拔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