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建构”理念下《孔乙己》言语形式再探究

2022-12-31 09:18吴呈玉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2期
关键词:酒客省略号读书人

吴呈玉

关键字:“后建构”理念;言语形式;人物形象;标点妙用;矛盾表达

言语形式是文本语言的呈现和指向,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对文本言语形式的理解、体认,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与优势。“后建构”理念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建构和深入理解,更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善于从文本中提炼具体适宜的言语形式,才可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化为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在“后建构”理念指导下,对《孔乙己》一文言语形式进行再探究,从而细析孔乙己灵魂的扭曲。

一、人物形象在半文不白的语言的动态变化中逐渐丰满

人物的语言与人物的喜怒哀乐、个性特征紧密关联,更与人物所处的环境、真实的内心世界息息相关。剖析文本对人物具体语言的描写,能够深知人物的具体身份及所处的社会地位。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堪称文学经典,整篇小说中,孔乙己的语言并不多,但却反映了他的个性和精神状态。

孔乙己曾经读过书,他深受封建教育的影响,会说“之乎者也”的文言,又写得一手好字,但却终究没有进学,他渴望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却连秀才也没考上,一贫如洗,穷困潦倒。“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理念,使他的价值观与自己实际境遇完全错位,他自以为是读书人,高人一等,半文不白的语言是他的身份的认可,维护着他读书人的尊严。当众酒客取笑孔乙己的脸上又添了新的伤痕,又高声嘲笑他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孔乙己只涨红脸,无力地辩解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否认事实。“偷”与“窃”本为相同意思,但于他来说,“窃”仿佛比“偷”更为高雅,更能彰显他是读书人的身份。他宁可承认文言的“窃”,也决不认可白话的“偷”,坚守着他读书人的身份。他甚至搬出“君子固穷”的言论来标榜自己的清高。这一点竟然成了孔乙己自己能够安于穷困的辩解。最后,酒客们嘲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孔乙己也只能用那些半文不白,叫人难懂的语言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极度难堪。

因为过分崇尚自己是读书人的身份,孔乙己丧失了生存能力,他穷困潦倒,但却愿意把自己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吃完豆仍旧不散去,看着碟中茴香豆所剩不多,孔乙己着了慌,看着豆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孩子们在笑声中走散了。孔乙己是可怜的,他读过书,并且写得一手好字,如果他利用自己的长处去做个私塾老师,或者帮人抄抄书,生活总能继续下去,但他好吃懒做,并且还偷窃,他坚守着读书人的身份,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即使和孩子说话也是多乎不多也,半文不白的语言真是可怜可叹。孔乙己不看说话对象,卖弄学问,把他的穷酸、迂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总是用半文不白的语言来标榜自己高人一等的身份,试图成为长衫帮的一员。他作为封建社会的旧知识分子,没有自我的思想和话语,而是沉浸于儒家文化的教条里不能自拔,成了封建文化的牺牲品。半文不白的语言突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可笑迂腐、自欺欺人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

动态是言语形式运用的特点。深究孔乙己半文不白的语言的原因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他心目中的根深蒂固。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掌柜取笑他又偷了东西了。他不十分分辩,单说“不要取笑”,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语言虽然不再半文不白,但“跌断”这个辩解窘迫无力。孔乙己还是那个荒谬、自欺欺人的形象。变化的只是语言,是借口,不变的是孔乙己自欺欺人、迂腐可笑的性格。

至此,孔乙己灵魂深处的扭曲在他半文不白的语言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丰满。

二、人物形象在标点的妙用中给读者留白想象

郭沫若曾经说过,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相当于人而无眉目。可见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标点是一种寄托情感的载体,能参与表情达意,却是教学过程中一种比较容易忽略的言语形式。在鲁迅先生笔下,标点符号蕴含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凝聚了人物丰富的情感内涵,有时,标点符号比文字更具表现力。

在孔乙己说的话中,作者用到问号、感叹号、省略号较多。当受到别人奚落时,他既想辩白又理亏,鲁迅先生活用省略号:“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当酒客故意嚷道孔乙己一定又偷了东西时,孔乙己只能苍白无力地辩解,毫无说服力,此处的省略号让读者产生画面感。孔乙己话还未说完,就被别人抢过话语权,他只能辨别“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通过此句中的两个省略号,我们能看出,面对酒客的攻击,孔乙己想辩解但理屈词穷,并且旁人的取笑触碰到孔乙己最痛苦最难掩饰之处,使他无地自容,有口难言,但他还是固守读书人的身份,用代表他身份的文言来回答,但他底气不足,慌慌张张,断断续续,含蓄地表现了孔乙己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模样;同时,这句话中还运用了感叹号,孔乙己强调窃书是读书人的事,用“窃书”这样的文言来强调他与其他酒客身份的不同,从而掩饰他的尴尬慌乱。在这些标点符号的映衬下,孔乙己迂腐、可怜、可笑的形象给读者留下空白,将未尽之意,留给读者去想象。

三、人物形象在矛盾的表达中走向深刻

文章中提到孔乙己有好喝懒做的坏脾气,会偷窃,然而他的品行却比来店里的其他人都好。这是现象与本质的矛盾表达。从表层来看,孔乙己的品行不好,好喝懒做,还偷窃,但这些不是他的本质,是封建教育造成的。腐朽的封建思想不仅摧残了他的肉体,偶尔偷窃是生活所逼;而且腐蚀了他的灵魂,使他丧失了劳动能力,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作者从现象和本质两方面揭露了孔乙己自身的善与恶的深刻矛盾,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文章中这样的句子还有不少。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边缘人。句中“站着喝酒”其实已说明孔乙己穷困潦倒,地位与短衣帮一样;而他却穿着长衫,这说明他并不想与“短衣帮”为伍,端着读书人的身份;“唯一的”突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和下层人都有间距,他是社会夹缝中的尴尬人。

文章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句中“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搭配,“大约”表示猜测,而“的确”表示肯定,这两者组合,表达了深刻内涵。孔乙己是一个社会夹缝中的尴尬人,他的存在价值是给人们提供茶余饭后的笑料,他的死活无人关心,所以用“大约”这样一个表猜测的词语表达。但是,从全文来看,他所处的社会冷漠麻木,他最后一次出场情况糟糕,都注定了他的死亡是“的确”肯定的。所以,文章最后这一矛盾的表达更加深刻地突出了孔乙己悲惨的命运。

孔乙己是读书人,一辈子都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一跃成为上等人士,以致丧失生存能力,迂腐麻木,成为社会夹缝中的尴尬人,他的人物形象在矛盾的表达中走向深刻。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秘密。”其实,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内容要以形式为载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后建构”理念指导下,从文本中汇总具体适宜的言语形式,才可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化为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实现最具价值与品位的语文学习。

猜你喜欢
酒客省略号读书人
省略号
省略号来了
省略号
是谁害死了孔乙己
我是快乐读书人
《孔乙己》人物的言说方式及思考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梅信
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