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文化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22-12-31 09:18李恬平钮佳栋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2期
关键词:劳作劳动评价

李恬平 钮佳栋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1]如何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如何协调劳动教育与学校德智体美以及各个学科间的关系,如何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成为学校劳动教育亟须破解的难题。无锡市立人小学立足所在地域吴文化的特色,以学生生活实际为生发点,运用协同理论,系统、多元地构建吴地文化视角下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多模态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提升劳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符合时代需求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努力实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一、明晰小学劳动课程的多元培养目标

学校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培养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指示精神,并以之为导向,根据学生劳动经验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结合吴地文化厚德载物、经世致用、开拓进取的三大核心特性,以学生经历和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构建覆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学段进阶安排、有所侧重的课程结构。

学校确立了以“生本”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包含“学科融合式劳动课程”和“主题活动式劳动课程”两大主要内容的吴地新劳作课程体系。吴地新劳作课程包括以下三大多元培养目标。

(一)助力学生形成基本劳动能力,引领劳动价值取向

劳动能力是个体的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吴地新劳作课程的目标指向让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参与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身体力行、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助力学生形成打扫、整理、种植等基本劳动能力,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二)助力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劳动素养

吴地新劳作课程的目标指向让学生在参与吴地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劳动乐趣、劳动荣耀、劳动情怀等情感类体验,并形成与劳动教育相适应的认知、态度、习惯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在自由开放的课程体验里,自主学习、合作交往,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助力学生塑造吃苦耐劳品格,树立吴地劳动精神

吴地新劳作课程的目标指向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明白劳动的意义,塑造学生勇于奋斗、吃苦耐劳的品格,进而让学生领悟劳动创造幸福生活,深度体认吴地“厚德载物、经世致用、开拓进取”的文化内涵。

二、构建小学劳动课程的多元实施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会家务劳动、个人卫生整理、体验生产种植等劳动技能,它应该是家校社三位一体,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劳动过程,并注重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来提高劳动效能的综合化育人课程。学校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中汲取灵感,从如下三方面入手,探索研究小学劳动课程的实施新策略。

(一)多元劳动课程范式的探索

学校将小学劳动课程作为“课程聚合器”,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身心特点,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具体的任务中,从知识联结、深度学习、综合运用三个维度开展学科融合式劳动实践活动。以“果树新认养”课程为例,学生在完成校园内果树采摘劳动后,需从包装、宣传、销售等方面进行市场营销实践探究。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统整语文、数学、美术、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知识的融合共生中不断提升。同时,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仪式教育、节日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相整合,紧扣劳动教育的“实践、创造、快乐”三元素,让学生在主题式学习中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以“吴风越俗—中秋节”主题活动为例,学生以“一块麦饼的前世今生”为研究问题,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在主题式学习过程中转化为有意义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挖掘麦饼背后的传说、分析麦饼原材料、走向田间地头去体验芝麻的“采打晒磨”,和家长合作完成阳山大麦饼的制作……劳动课程因文化传统的浸润变得更有趣味性,学生参与劳动课程的体验感和价值感也倍增。

(二)多元空间场域资源的挖掘

空间场域作为实践者的行动空间,是有内含力量、有生气、有潜力的存在,是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拓展学生劳动知识储备,提升劳动技能的重要载体,能为小学劳动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与劳动课程的特性十分契合。

学校整合周边丰富的吴地文化资源,积极创设校内外空间场域,建立一系列吴地新劳作实践基地,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校外吴地新劳作场域资源包括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状元古道、花彩小镇等。校内吴地新劳作场域资源包括举趾园、三廊四园等。学生通过在空间场域内的浸润式学习,加深了对劳动的理解,实现由劳动知识到劳动能力的转化。

(三)多元家校协作方式的开发

新课标指出:劳动观念是指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2]学校利用“立爸立妈学堂”,从与家长沟通入手,进行劳动教育主题的专题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挖掘家庭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共同制定分年级“家庭事务体验单”,让学生在居家生活劳动过程中养成好习惯,最终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学校还鼓励家长就劳动教育有效性、体验性、操作性等不同方面给予学校建设性意见,帮助学生完善小学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三、创生劳动课程的多元评价方式

吴地新劳作课程本着“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关注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劳动过程中的体现,从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方式三个维度建立整体、系统的吴地新劳作课程评价体系。

(一)评价内容多维

在吴地新劳作课程实施中,学校遵循吴地文化视角下多维评价理念,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既重视结果评价,更重视过程评价;既重视量的评价,更重视质的评价,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建立师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提高师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评价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以撬动学校的课程建设,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二)评价主体多元

多元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积极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开展多元评价。学生根据“劳动章”的争章要求,对照每一项劳动能力达到的标准进行自己评、小组评、教师评和家长评,激发了争章热情。多元化评价能够帮助学校及时调整课程的方向、内容和形式,让吴地新劳作课程处于动态更新中,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评价方法多样

吴地新劳作课程评价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制定课程评价量表,在每一项劳动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阶段性评价,在全部劳动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终结性评价。同时,学校将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邀请教师、学生和家长委员会、课程专家、专业评价机构对吴地新劳作课程体系进行评价,不断完善和升级吴地新劳作课程。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要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与感悟的同时,不仅收获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劳动意识和品质,更能增强审美、创作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能力,使劳动教育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形成立德树人的劳动教育新样态。

猜你喜欢
劳作劳动评价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春暖劳作花相伴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阅读理解Ⅲ